麻乍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下轄鄉

麻乍鄉位於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全鄉總面積275.39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有耕地36340畝,草地12萬畝。今年,鄉黨委、政府利用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採取六項有效措施,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

地理環境


麻乍鄉
麻乍鄉
麻乍鄉位於威寧縣南部56公里處,東經104°03-10410ˊ,北緯26°36ˊ-26°43ˊ,總面積275.39平方公里,南面、東南隔馬擺河(珠江北源北盤江上游)與雲南省宣威市的倘塘鄉、楊柳鄉相望,東北與草海鄉、雙龍鄉相依,西與黑石鄉、哲覺鄉毗鄰,地形北高南低,河流多為南北向切割,山地河谷相間,丘陵、壩子並存,地貌多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
境內多山,最高海拔2762.2米,最低海拔1400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

自然資源


麻乍鄉土地面積275.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80%;林地2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79%;牧草地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09%;其它土地面積11.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8.30%。

人口狀況


麻乍鄉轄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組。2010年年末全鄉總戶數8776戶,總人口42178,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37.5%;性別分佈中,男性21676人,佔51.39%,女性20502人,佔48.6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3.2人,低於全縣平均水平。

交通狀況


麻乍鄉通鄉油路已於2009年底修通,17個村全部通公路,麻乍至黑石、戛利至黑石、松木坎村經富樂接戛利三條油路正在修建,經馬擺河出省公路已勘探測量,目前正在修建馬擺河大橋。

經濟狀況


麻乍鄉屬純農業鄉,長期以來,主要依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經濟,主導產業不突出,無工業企業。麻乍鄉總耕地面積8萬畝,全鄉人均占糧食由1987年的192公斤上升到2010年的453公斤,人均純收入由1987年的183元上升到2009年的2857元。

自然概況


麻乍鄉屬於低緯度亞熱帶溫涼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熱同季。年均氣溫13.4°C,年降雨量960毫米,多年平均無霜期252天,年日照時間1920小時,光照時間長,輻射強,光質好,有利於植物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和轉化,適宜於多種林果藥材和農作物的生長。
全鄉實際耕地面積8萬畝,林地面積21萬畝,牧草面積10萬畝;土地面積大,人均佔有10.38畝,人均佔有耕地2畝。

水利資源


麻乍鄉境內主要水源有新田水庫和大山水庫,兩個水源點基本解決嘎利片區和麻乍片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馬擺大河處於兩省的交界,也可為新水、得坪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礦、銅礦、鋅礦等,尤其以鐵礦、銅礦儲量大,極具開發價值。

生物資源


麻乍鄉為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區,立體氣候明顯。全鄉林地面積21萬畝,退耕還林4650畝,森林覆蓋率達49%,主要以雲南紅松和華山松為主,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僅紅杉就有50萬株。

物產資源


物產資源種類繁多,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蕎麥;經濟作物有烤煙;乾果有核桃、板栗;蔬菜以辣椒出名;中藥材有天麻半夏杜仲等。馬鈴薯和畜牧業發展較具優勢。

旅遊資源


麻乍鄉
麻乍鄉
麻乍鄉旅遊資源主要有:馬擺大山、馬擺河、大穿洞、大龍潭等,尤其是馬擺大山,有天然草場5萬多畝,千年矮松500多畝,俗有“九十九道灣,九十九道灘”之稱,鄉政府每年在此舉行民歌對唱賽,挖掘民族民間藝術,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馬擺山歌”已被地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文建設


由於國家的西部大開發建設,農村退耕面積大,森林覆蓋面積廣。陽光明媚,空氣清新。2009年起政府扶植建設了大量的農村房屋改建或擴建。農村建設了公園,涼亭,醫療站點和獸醫室。人均生活環境提高,農村現代建設跨度大。特別是在326國道上駕車駛過,給人的視覺衝擊感覺就像來到一個現代化的別墅群一樣!

立足優勢


一是立足優勢,規劃發展。制訂了《戛利養牛發展規劃》、《馬擺大山草原承包管理辦法》等,人工種植黑麥草、鴨芽、紫花苜蓿優質牧草達8000餘畝,三元結構牧草推廣種植1萬餘畝。其中啟戛梁子連片種植3000多畝,畝產鮮草4000多公斤;改良退化草地4800多畝,馬擺大山封山育草2萬多畝;

扶持大戶


二是扶持大戶,示範帶動。發展規模養殖戶3000戶,新增規模養殖大戶1000戶,養殖黑白花、西門塔爾、安格斯、利木贊等的雜交良種牛,採取行政技術雙向承包的辦法,建立鄉級畜牧科技示範點4處,村級科技示範點片10餘處。今年,縣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中心前期已投入200萬元在麻乍鄉啟戛村實施科技示範項目,新修圈舍150處,通村公路13公里,為麻乍鄉生態畜牧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強化品改


三是強化品改,控制疫病。今年新增設黃牛凍配點2個,引進了高產黑白花、利木辛、夏洛來等奶肉牛凍精0.8萬支(細管凍精),德克賽爾、陶賽特、薩福克等肉用種公羊50隻,杜洛克長白等瘦肉型良種豬136頭。凍精授配母牛5000頭(次),純繁大白、長白、杜洛克3100頭,二元母豬核心場核心母豬擴群430頭,雜交授配瘦肉豬1.2萬頭(次),綿山羊雜交改良4000隻,穩步推進肉羊雜交改良、瘦肉豬三元雜交、黃牛凍配改良工作,牛、豬、羊良種化程度分別達86%、82%、70%。同時,加強疫病防治工作,抓好春秋兩防,促進了養牛業的健康發展;

改造圈舍


四是改造圈舍,建強小區。積極爭取並投入資金50多萬元,群眾自籌資金80多萬元,改造牛圈176間,建成各類規模養殖小區8處,新增小河溝、啟戛兩個畜牧小區,規模養殖村、組26個,極大地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同時扶持發展經紀人隊伍,加強養牛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抓銷售促生產,抓銷售促品種改良,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加強檢疫


五是規範執法,加強檢疫。採取各種措施,大力宣傳《畜牧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動物防疫法》、《獸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舉辦專題培訓班4800人(次),進一步加強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工作。建立2個運輸檢疫報檢點,檢疫活畜禽8.6萬頭(只),檢疫各類肉品170萬公斤,檢出病害肉5500公斤,全部按要求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保護草原


六是保護草原,氨化秸稈。建立馬擺大山草原承包管理試點,草原圍欄5000畝,補播6000畝。結合項目建設及國家農機補貼,給各養殖小區、養殖專業大戶配備鍘草機500餘台。到今年11月,全鄉共氨化窖池160多個,有的農戶建4個之多。年均氨化、處理秸稈700多噸,微貯30噸,青貯320噸,草粉加工200多噸,氨化秸稈處理量年均達850噸。秸稈資源的開發,拓寬畜牧草料來源,開闢畜多、肥多、糧食多的良性循環之路。
目前,全鄉牛、羊、豬存欄量分別達1.73萬頭、2.1萬隻、3.68萬頭,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7%、18%、9%;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經濟收入明顯增加,預計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800元。全鄉群眾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改觀,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煥然一新,廣大群眾正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闊步邁向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