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

北京大學教授

王韻,女,北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84.9~1989.6江西醫學院醫療系臨床專業學士
1989.9~1992.6北京醫科大學碩士
1993.9~1996.6北京醫科大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92.8~1993.9,北京醫科大學生理系消化研究室,助教。
1993.9~1998.12,北京醫科大學生理系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講師。
1999.1~2004.8,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師,副教授。
2004.8~,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12~2002.12,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訪問學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課題組主要從事神經系統細胞信號轉導的研究。綜合利用多學科手段,整合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電生理學、形態學和行為學等方法,主要進行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痛與痛覺調製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採用慢性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痛覺傳導通路中,外周和中樞神經元發生的可塑性變化,並圍繞細胞信號轉導的核心分子——蛋白激酶,深入探討慢性痛,相關痛相關負性情緒及痛記憶產生的特異的信號通路,以期發現新的鎮痛靶點或鎮痛藥物,為解決臨床鎮痛問題提供新思路。
2.神經發育和損傷修復機制:採用體外培養細胞和在體動物模型,探討參與神經元極性建立、遷移、樹突發育、突觸形成和修剪等神經發育過程,以及外周神經損傷后修復(與發育過程享有一些共同的分子機制)和神經元缺血損傷/抗損傷過程的關鍵分子,旨在闡明先天性神經發育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及後天性神經損傷如機械、缺血損傷等過程的病理機制,找到其中的關鍵分子,設計可能的干預策略,從而為一些臨床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提出新方法。
在研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觸誘發痛神經環路機制研究(32030052),298元,2021.1-2025.12,在研,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經可塑性機制(81821092),2019.1-2021.12,525萬,在研,co-PI。
3. 北京腦計劃:自閉症和抑鬱症社交與情感障礙神經環路機制研究(Z181100001518001),47.5萬元,2018.8-2020.8,在研,骨幹。
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人工視覺系統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變革技術子課題視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2017YFA0701302),2018.3-2023.2,135萬元,在研,骨幹。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初級感覺神經元興奮性:周圍神經損傷與脊髓背側損傷后疼痛與修復的共同調控因素(31720103908),2018.1.1-2022.12.31,253萬,在研,主持。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慢性痛狀態下前額葉皮層及其相關環路對痛覺信息編碼的調控機制(31530028),2016.1-2020.12,283萬,在研,主持。
完成課題項目
1. 2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經可塑性機制(81521063),2016.01-2018.12,Co-PI
2.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代謝性疾病及神經疾病相關基因的大鼠基因剔除模型建立(2015BAI08B02),2015.4-2017.12,課題骨幹
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周圍神經損傷后疼痛、感覺異常的調控機制與干預策略(2014CB542204),2014-2018,課題組長
4. 20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前額葉皮質調控痛記憶和痛負性情緒及其交互敏化的微環路及分子網路基礎(91332119),2014.01-2016.12,課題負責人
5. 20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精神疾病的神經可塑性機制(81221002),2013.01-2015.12,Co-PI
6. 2011中加(NSFC-CIHR)老年痴呆症及相關病症合作研究項目:功能和遺傳研究鑒定出的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激酶在Abeta突觸毒性中的作用(81161120497),2012.01-2015.12,課題負責人
7. 教育部創新團隊:鎮痛和藥物成癮的神經生物學機制,2010-2013,Co-PI
8.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感覺系統神經生物學(30925015),2010.01-2013.12,課題負責人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慢性痛分子機制探討——外周傷害性信息整合器TRPV1轉錄后調控的多層次研究(30830044),2009.01-2012.12,課題負責人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 Cdk5在痛覺敏化中的信號通路研究(30770703),2008.01-2010.12,課題負責人
(2)中樞神經系統內新型轉錄因子DREAM 對外周電刺激的頻率相應性(30470550),2005.01-2007.12,課題負責人
(3)Cdk5在阿片耐受及成癮中的作用及其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30371635),2004.01-2006.12,課題負責人;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交流項目:
(1) 2012國際生理科學學術大會(31210303062),2012.11-12,課題負責人
(2) 第九屆國際疼痛研究組織研討會(31110303050),2011.10-12,課題負責人
(3) 第七屆東西方國際疼痛會議(31010303031),2010,課題負責人
(4) 中國國際生物活性神經肽會議(30710303033),2007.05,課題負責人
12.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 新的蛋白激酶LIMK在痛覺敏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7092061),2009.01-2011.12,課題負責人
(2) Cdk5對辣椒素受體功能的調節及其在炎症痛敏中的作用(7072040),2006.12-2009.12,課題負責人
(3) DREAM在100 Hz外周電刺激鎮痛中的作用(5052019),2005.01-2007.12,課題負責人
13.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1) 重大心臟疾病分子機理和干預策略的基礎研究(2007CB512100),2007-2011,研究骨幹
(2) 腦功能和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突觸傳遞及其調控——受體之間的交談”(G1999054002),1999.09-2004.09,研究骨幹
1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不同類型慢性痛(炎症痛、神經病理痛及癌症痛)的外周和脊髓機制(30330026),2004.01-2007.12,主要完成人
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內嗎啡肽在電針鎮痛及電針耐受中的作用(39800198),1999.01-2002.12,課題負責人
16.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勵基金:疼痛機制的研究(教人司[2001]182號函件),2001.06-2005.06,課題負責人
17. 教育部橫向基金“211”II期:PKCmu在阿片耐受及成癮中的作用及其信號通路的研究,2003.03-2006,課題負責人
18. 教育部回國人員基金:疼痛及其機制研究(教外司留[2004]176),2004-2005,課題負責人

教學成就

教授課程
教學上先後承擔過北京醫科大學本、專科生《人體解剖生理學》《人體生理學》《神經生物學》《高級神經生物學》和《神經科學進展》5門大課以及《高級神經生物學實驗》實驗課教學。

社會活動


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
國際神經肽協會中國分會秘書長。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
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醫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神經科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神經科學會分子神經生物學分會委員。
國際腦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BRO)亞大地區委員(Asian/Pacific Regional Committee, APRC)。
亞大生理科學聯合會(Federation of the Asian and Oceanian Physiological Societies, FAOPS)執委。
國際生理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 IUPS)理事。
《生理學報》副主編。
《生理科學進展》常務編委。
Mole徠cular and Cellular Neuroscience、The Open Pain Journal、Experimental Neurology、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雜誌》和《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等雜誌編委。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同行評議專家。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
2017年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
2016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名師獎
2013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基礎醫學階段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2012年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2011年北京市教育工會“教育先鋒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稱號
2011年張香桐神經科學青年科學家
2010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0年全國優秀科學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1年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北京醫科大學優秀教師獎
北京大學醫學部多媒體教學競賽二等獎
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多媒體教學競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