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評
流行於西方的批評流派
原型批評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批評流派。其主要創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萊。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與神話原型批評緊密相連。1957年他發表了成名作《批評的剖析》,集中闡釋了神話原型批評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評界的卓越地位。原型作為弗萊批評思想的重要術語,體現著弗萊對文學和批評的基本看法。
弗萊一直被稱為神話原型代表人物。
所謂原型(archetype),一詞由希臘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以神話作為原型。弗萊認為,文學起源於神話,神話中包蘊著後代文學發展的一切形式與主題。正是在這個最一般的意義上,弗萊把神話稱為文學的原型。“文學起源於神話,正是這一原理才賦予文學以千百年來雖經意識形態一切變化,仍具有其傳播的力量。這種結構原理當然受社會和歷史因素制約,並且不會超越它們,但是結構原理始終保持一種足以說明文學總體本質的形式持續性,這一形式持續性有別於它為適應社會環境而產生的變化”。
諾思洛普·弗萊
聖經以文學方式、隱喻的語言對人類基本生存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關照:對於飲食的擔心,性的焦慮,行動的自由,財產等方面的關切,這是物質生存方面的關懷;除此而外,神話也涉及我們從哪裡來,最後的歸宿是什麼,如何才能有一種更好的生活等精神關懷。這些與人的基本生存密切相關的關懷是所有原始神話的共同特徵。
弗萊認為,文學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它全部關注的主題,正在於此:“在每一個時代,對於作為沉思者的詩人而言,他們深切關注人類從何而來、命運如何、最終願望是什麼;深切關注屬於文學能夠表達出來的任何其它更大的主題,他們很難找到與神話主題不一致的文學主題”。
與藝術家的集體無意識相聯繫的重要概念是原型。榮格將集體無意識的內容稱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詞意指一種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據這種本原模型而成形。原始意象的同義詞就是原型,在《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中,榮格指出,“原型這個詞就是柏拉圖哲學中的形式”,指的是集體無意識中一種先天傾向,是心理測驗的一種先在決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應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驗形式,它使個體以其原本祖先面臨的類似情境所表現的方式去行動。
原型儘管歸屬於集體無意識,但是卻能夠體驗為一種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種集體無意識中存在著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細部或名稱有些變化,但它的核心意義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類的某種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親、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屢屢出現,其各個內在意義仍是相對統一的。譬如西方藝術中的聖母題材的作品多如恆河沙數,但卻沒有窮盡的時候,因為它們面臨的是深邃無底的集體無意識,呼應著人類對母親的無盡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榮格對於原型的界定一直採取了詩性的態度,他說“自從遠古時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為一種‘種族的記憶’被保留下來,使每一個人作為個體的人先天就獲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榮格通過對神話的廣泛研究和臨床的治療經驗,揭示了原型和神話以及神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基於此,他把原型理論擴展到文藝領域。原型,是人類長期心理積澱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因而是作為潛在的無意識進入創作過程的,但它們又必須得到外化,最初呈現為一種“原始意象”。在遠古時代表現為神話現象,然後在不同時代通過無意識激活為藝術形象,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文藝這個載體。因為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不斷地以本原的形成反覆出現在藝術作品和詩歌中。
在批評時間中,原型批評試圖發現文學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各種意象、敘事結構和人物類型,找出她們背後的基本形式。批評家強調作品中的神話類型,認為這些深化同具體的作品比較起來是更基本的原型,並把一系列原型廣泛應用於對作品的分析、闡釋和評價。
原型批評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高潮,對文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自70年代以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隨著結構主義批評的興起而逐漸失去其影響。近年來國內外文學批評界有人試圖從其他角度對原型批評進行重新解讀、闡釋和重構,研究它與文化研究及其他當代批評理論的關係,尤其是其整體性文化批評傾向及其對當前頗為盛行的文化批評的啟蒙影響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