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1999年成立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系由原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與原中科院上海昆蟲研究所於1999整合而成。研究所瞄準植物、微生物和昆蟲的重要生理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學前沿,面向我國可持續農業、生態環境、生物能源及生物製造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原創性、系統性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所的發展目標是在水稻高產優質的分子生理與遺傳基礎、植物逆境生理和抗性改良生物技術微生物代謝的系統生學研及人造生命體系的合成等三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植物、昆蟲和微生物重要性狀形成的功能基因組學、植物和昆蟲發育過程的精細調控、植物、昆蟲和微生物代謝產物的合成途徑和人工合成、作物抗蟲、抗病和抗逆的基因調控、先進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在農業分子育種和工業生物技術等應用技術上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使我所在綜合實力上進入國際一流研究所的行列。

2010-2011年,共發表科研論文160餘篇,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 、PNASPlant Cell 、PLoS Genetics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篇,相關成果獲得授權專利23項,1個作物新品種獲得新品種權保護。

職工和研究生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截止2011年底,全所在職職工403人,其中研究員51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5人。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中組部“頂 尖”入選者1人、入選者1人、“青年”入選者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8人,具有研究生學歷236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34人。1997年被批准為中科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目前在學研究生352名,在站博士后39名。

實驗室和中心


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華東);光合作用實驗室、環境生物學分子生態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昆蟲發育與進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等。

重點研究領域


功能基因組學:水稻、擬南芥棉花油菜等重要生物學和經濟性狀基因的定位及克隆基因表達譜和功能分析,轉錄因子及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細胞分化和模式建成,突變群體的構建,家蠶功能基因組學。
分子生理與生物化學:光合作用機構運轉及其調節控制,植物重要生理過程的信號傳導,植物激素作用機理,共生固氮的分子機理,抗病抗逆的關鍵調控因子,植物、微生物的次生代謝調控,代謝組學
環境生物學和分子生態學:植物-昆蟲-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植物和昆蟲對環境的適應機制,昆蟲系統學與協同進化,現代農業,空間生物學。

科研支撐


包括大型人工氣候室、作物栽培與育種基地、植物轉基因車間、代謝分析中心、電鏡室、中心儀器室、實驗農場和昆蟲標本館等。

對外合作


與國內外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聯合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子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與瑞士聯邦理工大學(蘇黎世)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木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荷蘭科因(Keygene)公司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荷蘭科因(Keygene)公司“植物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與英國和法國的多家大學和科研機構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與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等單位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科學傳播


上海昆蟲博物館,前身是籌建於1868年的上海震旦博物院,1953年歸屬中國科學院。目前,館內收藏昆蟲標本100餘萬號,保藏著一大批瀕危珍稀及檢疫性昆蟲標本,是我國大型專業昆蟲館之一,是“上海市科學教育普及基地”、“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4年被列入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普實事工程重點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