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西鎮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轄鎮
妙西鎮,地處是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西部山區,是江南特有的丘陵地帶,物產豐富,自然資源十分充足,境內宣杭鐵路縱貫全鎮,11省道橫穿妙西而入安吉天荒坪,500噸的內陸航線通住各地,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妙西鎮常住人口為14226人。
妙西鎮(圖2)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吳興郡為湖州,治烏程等縣。妙西時稱妙西市,隸屬烏程縣。
宋、元時屬烏程縣澄靜鄉。
明成化八年(1472)行區都里制,烏程縣劃為23區8界53都283里。妙西鎮域隸屬烏程縣三區十二都。
清雍正七年(1729)實行順庄法后,妙西隸屬依舊。
民國元年(1912)一月二十二日,並程、安兩縣為吳興縣,妙西為西南鄉,區域不變。
民國十八年(1929)撤鄉設區,實行區制及街村制,妙西隸吳興縣第九區。
妙西鎮風景圖
民國三十五年(1946),抗戰勝利后,國民吳興縣政府奉令二次擴並鄉鎮。今鎮域並為妙和、康靜兩鄉。
1949年5月,妙西解放。妙西區人民政府成立,下轄妙和、菁山、雲巢、下昂、康靜、弁南六鄉鎮。今妙西、南埠兩地建立妙和鎮、隸屬吳興縣管轄。
1950年3月,妙和鎮劃出部分村,建立南埠鄉;同年5月,妙和鎮改建為妙和鄉。
1956年4月,妙和、南埠兩鄉(包括菁山一部分)合併為妙西鄉,轄22個行政村。
1958年10月,妙西、雲巢兩鄉合併成立“雲巢人民公社”。妙西、南埠均屬雲巢人民公社所轄的兩個管理區。
1961年5月,雲巢人民公社規模調整,改轄區從雲巢人民公社分出,建立妙西人民公社和南埠人民公社。屬吳興區管轄。
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妙西、南埠改建為妙西公社革命委員會和南埠公社革命委員會。農村大隊和部分自然村同時更名。
1983年7月,撤嘉興地區鄉鎮公署,分建湖州、嘉興兩省轄市。湖州市建城郊兩區,下轄兩區及長興、安吉、德清三縣,妙西、南埠兩鄉隸屬郊區人民政府管轄。
1993年10月,湖州事撤銷了城區(下轄環城分區)、郊區(下轄南潯分區、菱湖分區、練市分區、織里分區、雙林分區、埭溪分區),建立城區、南潯、菱湖三個大區,妙西鎮(包括妙西、南埠兩鄉)屬城區管理委員會管轄。
2001年6月,據市府(2001)101號通知轉發省改委浙政函(2001)104號文件精神,妙西、南埠兩鄉合併為妙西鎮。
2002年春,據市、區擴并行政村文件精神,原22個行政村並未18個。
2003年1月10號,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撤市郊城區、菱湖區、南潯區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市轄區。妙西鎮隸屬吳興區。
2005年5月,妙西鎮所轄的東山村、沙家浜村、基山村劃歸湖州楊家埠鎮代為管理。
浙江省湖州市妙西鎮位於南太湖之濱,全鎮擁有土地115平方公里,是江南特有的丘陵地帶。
東距上海150公里,南距杭州90公里,杭寧高速公路、104國道擦鎮而過。
妙西鎮境內鹽源豐富,歷史人文沉積豐厚,素有“七山二田一分水”之稱。全鎮擁有山林面積11萬畝,山塘水庫140座,年蓄水量達到480萬方。良好的山林資源形成了妙西鎮境內特有的自然生態地貌,為妙西鎮的可持續發展架設了平台。自然資源十分充足,筍、竹、果木和茶葉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鎮每年都有大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全鎮擁有山林10萬餘畝,盛產毛竹,四季竹筍及多種類水果。白而嫩甜的"妙西筍"在上海蘇州負有盛名;質地優良的妙西石子、石塊暢銷上海市場,曾被用於上海楊浦大橋,徐浦大橋,浦東國際機場等其它高層建築的建設,具有廣闊的效益農業開發和優質的礦產開採前景。140多座水庫山塘坐落於深山綠林中,充足優質的天然水資源已吸引了6家企業落戶,而且還將進一步開發、利用;清香的高山茶“三癸雨芽”與泉水相得益彰,極具前途。
妙西鎮轄15個行政村,176個村民小組。
2005年,總人口16108人。
根據湖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鄉級普查區的常住人口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妙西鎮常住人口為14226人。
一是把解放思想與重點工作有機結合。二是把解放思想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三是把解放思想與服務群眾有機結合。
妙西鎮的工業主要以礦產開採業為主。企鎮擁有各類礦山企業21家,年開採量為1100萬噸。其中,優質礦產輝綠岩高等級建築骨料,己成為附近地方建設的重要產品。
花卉茁木的基地效應己得到凸現。隨著農村種養產業結構的調整,每年以1000餘畝的速度加大退耕還林和綠化造林。沿11省道和妙新公路的兩條千畝“綠色長廊”已經初具規模。金鎮花卉苗木的培育面積已達到了2015畝,為周邊大城市的市容綠化需求提供大量優質的苗木。
山泉水開發,是妙西鎮利用資源進行可持續開發的另—途徑,現全鎮已擁有各類桶裝山泉水廠家8家,2003年產量達到182萬桶,產品較好地在上海、杭州、蘇州及湖州等地銷售。水皇、陸羽天然水等企業成為上海、蘇州航空用水的指定單位,為提升妙西的生態形象創造良好的條件。
水果和茶葉的發展,己成為妙西鎮進行生態建設的一大特色。妙而鎮已建成水蜜桃、青梅,四季筍基地多個,質量向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方向發展。已註冊了梯“霞幕山牌、妙喜牌”兩個特色農產品品牌。其中,三癸雨芽荼是妙西鎮農產品中上榜國家級的無公害優質茶葉。該茶1985年試製,1986年定點。1989年在省農業廳名茶評比會上首次被評為一類名茶,獲省農業廳一類優質茶獎。2003年12月。三癸雨芽茶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無公害茶葉。
妙西鎮也是歷史上宗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發祥地。
妙西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幽雅,青山環抱,綠水倒映,生態良好。茶文化的發祥地──杼山就在境內,茶聖陸羽曾在此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現存的“三癸亭”就是當年刺史顏真卿為紀念陸羽而築;海拔408米的霞幕山,風光秀麗,曾是元代臨宗的傳法中心,14世紀中葉的高麗國師太古普愚曾在此學法。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妙喜寺
歷史上,妙西又是一個“僧儒道合一,詩茶禪一體”的“東方佛國”。從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夏王村,到夏后杼狩獵的杼山;從“茶聖”陸羽的“更隱苕溪”,到“法學泰斗”沈家本人冢渡善橋;從韓禪文化的發祥地霞幕山,到位列湖州四大叢林古剎之一的棲賢寺;從康王避難的飲馬池山,到“細珠連起”的珍珠泉;從何楷垂釣台,到避蛇而築地“避它城”;從官驛大道“赤山關”,到卵石壘築的楊富橋,積澱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妙西鎮的生態旅遊建設創造了優厚的條件。在湖州市爭創“國家級優秀旅遊城市”的大好環境中。
妙西的工業企業相比較為薄弱,但傳統觀念影響當地農民外出打工,而導致不少家庭缺少經濟來源。組織開展來料加工業務培訓效果明顯。妙西鎮成教學校每年初在對全鎮各村富餘勞動力情況調研基礎上,組織開展培訓:
一是結合市場需求,聘請專業教師和有市場營銷經驗的營銷戶開展市場營銷培訓,使全鎮形成近200餘人的農副產品營銷隊伍,並他們成為妙西鎮自主創業的帶頭人;其次,根據妙西旅遊業和農家樂發展需要,組織編寫了鄉土教材《妙西·美麗的生態花園》,開展烹飪、禮儀和景點講解員培訓班;三是根據農民需要和季節性變化,積極引進日本藺草、長興吊瓜、中味的黃櫻椒、榨菜、安吉的“獺兔和筍山的專用複合肥”“百合福”等項目,組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對鎮內新老企業的用工情況進行摸底,及時掌握企業用工信息,隨時與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實施招工、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2004年以來,已分別為華德絲織有限公司、龍誠竹木有限公司、利通針織服飾有限公司、鑫田機械廠等幾十家鎮內企業培訓1156名新招員工,通過培訓與考核,至2007年已有1020名培訓學員已上崗就業;五是為山區農民戀鄉情潔著想,努力為當地農民尤其是農村婦女拓展致富門路,組織開展來料加工業務培訓。
悠久的人文歷史,幽雅清新的自然環境,群山環抱,綠水相映,風景秀麗,是旅遊業的一塊開墾地,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陸羽三癸亭
杼山三癸亭
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反叛,陸羽離故鄉湖北天門縣到杼山妙喜寺,與僧皎然“結成緇素忘年之交”,時年24歲。陸羽在湖州期間,曾長期住妙喜寺,先後在湖、長和浙西地區,用五六年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在30歲時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業專著《茶經》。大曆八年(773)顏真卿在妙喜寺招隱院編纂《韻海鏡源》,陸羽、皎然等東南文士50餘人參與其事。杼山一時形成儒、釋、道合流,詩、茶、禪合一的格局。
據明成化《湖州府志》、崇禎《烏程縣誌》,郡志以“妙喜”名山,宋治平二年(1065)改妙喜寺為寶積寺。
妙喜寺碑銘
夏后南巡,山名是因。梁王東揆,寺榜攸詢。形勝滅絕,規模鼎新。避它城古,垂釣台堙。棚以桂結,浦由黃申。二庾迢遞,三癸嶙峋。徑列御史,傳紆逸人。紛吾著書,群彥惠臻。《韻海》、《鏡源》,自秋徂春。編同貫魚,學比成麟。幸托勝引,亟倍僧珍。庶斯見傳,金石不泯。
杼山陸羽墓
陸羽墓杼山位於湖州古城西南妙西鄉境內。杼山因夏王杼巡狩至此而得名。晉代,為吳興郡著名風景名勝。杼山又名寶積山,因山南原有寶積寺,山因寺得名。寶積寺即梁代妙喜寺。妙喜寺住持為皎然(字清晝,長興人)。唐大曆七年,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因陸羽與皎然均是顏真卿的吟友和朋友。故顏真卿、陸羽、皎然等人常在杼山雅聚。唐大曆八年(773)十月二十一日,顏真卿為陸羽建“三癸亭”,因建亭時間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稱“三癸亭”。唐大曆七年(772),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對陸羽十分器重,邀陸羽與眾多文人雅士在杼山雅聚,並邀他參與《韻海鏡源》的編纂工作。
陸羽一生中在湖州住了三十多年,湖州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其間陸羽遊歷了浙東、蘇南、贛東北等地進行茶事活動,但主要均在湖州從事茶事研究和撰寫《茶經》工作。
陸羽在湖三十年中,以畢生精力撰寫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葉研究專著《茶經》。《茶經》全面論述了茶的性狀、功用、品位、產地、水質、採制、烹飲之法等。全書三卷十章,雖僅七千餘字,卻三易其稿,終於完成這部傳誦千古的驚世巨著。陸羽在茶學上的功績,名揚全球,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湖州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安葬在杼山。山上現有陸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