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台覽古

唐代李白的詩作

《蘇台覽古》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描寫了姑蘇台的今昔變化,突出了春光依舊而窮奢極欲的帝王已無處尋覓的現實,表達了詩人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兩句寫詩人遊覽時的所見所聞,后兩句則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詩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構思巧妙,旨意遙深。

作品原文


蘇台覽古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蘇台:即姑蘇台,春秋時吳王闔閭所建,其子夫差增修,立春宵宮,與西施及宮女們為長夜之飲。越國攻吳國,吳太子又戰敗,遂焚姑蘇台。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覽:觀覽。
⑵舊苑荒台:舊時吳王的園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蘇台。
⑶菱歌清唱:一作“采菱歌唱”。菱歌,東南水鄉老百姓采菱時唱的民歌。清唱,指歌聲清晰響亮,一作“春唱”。不勝春:不盡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邊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長江,長江在蘇州西。
⑸吳王宮裡人:指吳王夫差宮廷里的嬪妃。

白話譯文

山上荒台與殘破的宮牆對著新綠的楊柳,山下采菱人的歌聲中一派春光錦繡。
當日這裡的歡歌盛舞到何處去尋?只有那曾照吳王宮裡人的西江月依然如舊。

創作背景


此詩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春李白由越州回到蘇州游姑蘇台時所作。作為一首懷古詠史詩,它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是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興由“蘇台覽古”而起,則今日所見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楊柳青青,無邊春色,不僅令人想起它曾有過的繁華,更令人想起它曾經歷過的落寞。
起句的“舊苑荒台”,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著屬於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後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台富麗堂皇,歌舞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這兩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恆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作為一組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這首詩所表述的不僅有古今盛衰的歷史喟嘆,而且有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因為,人是作為與歷史、自然、社會、宇宙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總是在不斷追求著自由自在,追求著超越解脫。但是,這種渴望與追求常常難以實現,人也就常常難免陷入一種痛苦絕望的境地。古今賢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無一例外。樂極生悲,禍福相依,成功伴隨著失敗,生命的盡頭是死亡。李白在遊覽姑蘇台時情橫古今,面對著眼前興緻勃勃的遊人,想到了古代的吳王與西子,不能不有一種“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的無限感喟。
此詩與《越中覽古》主題相似,同為弔古。但此詩以今溯古,而彼詩則從盛寫到衰,以古襯今;此詩之轉在第三句,而彼詩之轉在末句:可謂同中有異。由此可見李白詩歌藝術的構思巧妙多變。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作法圓轉,妙在“只今惟有”四字。
《批點唐詩正聲》:千萬怨恨人,便不能為一語。
《唐詩直解》:此首傷今思古,後作思古傷今,得力全在“只今惟有”四字。
唐音癸簽》:諸家懷古感舊之作,如“年年春色為誰來”、“惟見江流去不回”、“惟有年年秋雁飛”、“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等句,非不膾炙人口,奈詞意易為仿效,竟成悲吊海語,不足貴矣。諸賢生今,不知又作如何洗刷?
《唐詩訓解》:結句與衛萬《吳宮怨》同。
《唐詩三集合編》:末二句如天花從空中幻出。
唐詩評選》: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疵颣,儲光羲、崔國輔其次者。……若“水盡南天不見雲”、“永和三日盪輕舟”、“囊無一物獻尊親”、“玉帳分弓射虜營”,皆所謂滯累,以有襯字故也。其免於滯累者,如“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則又疲苶無生氣,似欲匆匆結煞。
《唐詩箋注》:弔古情深,語極凄婉。
網師園唐詩箋》:神韻天然(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一二句但寫今日蘇台之風景,已含起吳宮美人不可復見意,卻妙在三四句不從不得見處寫,轉借月之曾經照見寫,而美人之不可復見,已不勝感慨矣。
《詩式》:首句言苑已舊,台已荒,惟楊柳年年新,“新”、“舊”二字便寓感慨。二句言荒台寂然,只有菱歌清唱於春風,不勝懷古之思。三句“只今惟有”四字,用在轉句,言只西江月為昔年所有,曾照到夫差時。有了三句,便有四句,兩句作一句讀。(品)凄惋。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感慨語極清深,但太白多用此,亦不堪數見。謝云:前二句言“蘇台”所見所聞如此,繁華安在哉?曾見其盛者,惟有此“月”耳!苑、台、西江,標地也;柳色、菱歌與月,綴景也。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