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送李十二

唐代王昌齡的作品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巴陵就是現在的岳陽,詩人與李白在這裡相遇,詩中寫山長水遠連秋色都來得遲了,在落日下只見蘆花飄蕩、蘆荻飛揚,與空中的雲朵在水際融為一體。在這水天一色的風景中,兩個詩歌奇才就這樣暫時忘記了人生的煩惱,舉杯推盞,對酒當歌,詩中表達了王昌齡與李白深厚的友誼。

作品賞析


此詩當作於李白離岳陽時,作者為其送行,深表友情。作者對李白的一片真情實意,形象化地表露出來。
前兩句“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任小舟在巴陵的江面上漂蕩我們舉杯暢飲,把酒詩話的聲音落到遠方,連清風都被我們相聚的喜悅所感染。
后兩句“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這山長水遠連秋色都來得遲了,在落日下只見蘆花盪、蘆荻飛揚,與空中的雲朵在水際融為一體。在這水天一色的風景中兩個詩歌奇才就這樣暫時忘記了人生的煩惱,舉杯推盞,對酒當歌。"
其實,王昌齡不僅與李白交情深厚,他與高話、王之渙的情誼同樣被世人談為佳話,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旗亭畫壁”的美好傳說,其中王之渙的那首《涼州詞》:“黃和元上白雲間,一片機城萬價山。美笛何須織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是他們三人斗詩時的佳作。
寫到這裡,禁不住內心充滿感慨。在歷史的長河裡,風沙曾掩埋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包括古代那些優秀小說和散文已經留存的少之又少,可唯獨詩詞歌賦的作品留存這麼多,都是因為這些作品便於傳唱,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唱讓後人整理並留存下來。

創作背景


王昌齡寫這首《巴陵送李十二》是有故事的,王昌齡走到巴陵的時候,意外地與李白相遇,一個是“詩仙”,一個是“七絕聖人”,他們初次見面就感到非常投緣。在江邊,兩人蕩舟輕游,把酒詩話,王昌齡揮筆就為李白寫下了《巴陵送李十二》。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