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琯
田琯
田琯(1533-1606年),字希玉,號竹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生於大田縣三十五都梅嶺村(今上京梅林)。隆慶五年(1571年),田琯中進士,被授予江蘇吳縣知縣。后因厭倦官場,辭職還鄉,再舉不就。萬曆三十四年,田琯卒於家中,朝廷誥封他為文林郎、承德郎、中憲大夫及中議大夫。
目錄
據說,田琯入仕后,為了報答嫂嫂資助赴讀的恩情,自己出資請人測量水路,開一條從永安西華坂直到大田梅嶺村林家厝邊長達4里、2尺多寬的水圳。這條水圳不僅給他嫂嫂和鄉親用水帶來便利,還能灌溉百畝農田。
萬曆二年(1574年),田琯調任浙江新昌縣知縣。田琯一到任,便體察民情,整頓吏治,革除時弊,使新昌民風煥然一新。孝行砩是新昌縣最為重要的歷史水利灌溉工程。據新昌縣有關志書記載,孝行砩位於新昌縣城東門外漢山腳,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可以引新昌江水經石演、張家莊至三溪砩,渠長5000餘米,灌溉農田可達萬畝以上。明代多次毀、修,因分水不均,管理不力,以致嚴重損毀,使灌區不斷縮小,許多農田因此荒蕪。田琯了解到孝行砩年久失修,嚴重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發展后,立即組織修建。據《錢塘江志&S226;孝行砩》載:“萬曆五年,新昌知縣田琯募工重修,並捐俸置田10畝,供作管理歲修之用,使灌區農田悉成膏腴之地。”田琯為了保證水利灌溉工程的長期有效合理應用,他首先從根本上著手,制定均水法,革除“小民修渠,勢家得水”之弊,保障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他還捐出自己的部分奉祿購置10畝田作為“浚渠費”,使孝行砩有了正常的維護修養的經費。田琯為新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派典吏督工修築縣城西郊的后溪堤,杜絕水患;為方便百姓過渡,他在三溪渡口設置渡船等。
萬曆七年,田琯為振興新昌文教,組織編纂《新昌縣誌》。他特聘“淹貫經史,為文直抉理奧,聲名重一時”的著名學者呂繼儒參加編修邑志,修成“世稱良史”的《新昌縣誌》十三卷。田琯調離新昌時,新昌百姓感激田琯為他們所作的好事,特在城中為田琯畫像立祠。
田琯因在新昌任上政績卓著,被擢升為南京戶部主事,不久又遷員外陟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