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盆地
祿豐盆地
祿豐,位處雲南省省會昆明市西北方約一百零二公里,是一個小型的內陸盆地。
祿豐盆地
祿豐盆地
這一驚人的發掘被認為是科學上重要的壯舉。在1941年,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復元裝架標本──許氏祿豐龍──公諸於世人,陳列在四川省重慶的北培。從脊椎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的觀點而言,卞先生的發掘工作極具歷史的重要性,它對當今中國恐龍學研究的進展,劃下了一個里程碑。今天祿豐盆地已經舉世聞名,成為一個恐龍的聖地。
祿豐盆地
有些古生物學者(像Galton及Cooper)推測原蜥腳類恐龍可能是成群結隊伴行,這樣能夠共同抵抗外來食肉類的侵襲。這些恐龍是食植物性,具有長長的頸子用以啃食植物頂層的嫩葉細枝。它們用後肢與尾巴三點支撐地面上以進食。它們在拇指上有強健的爪子以抵禦外侮,而且具有效能的胃石用以研磨那些多纖維質的食物。
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類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岩層中所發掘的板龍極為神似。祿豐龍的第一件標本是楊鍾健教授在1941年根據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總計有超過十具的祿豐龍復元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與雲南祿豐恐龍博物館。這個屬,體型中等,大約4.5到6公尺體長,具有小巧的頭顱及相當長的頸子。前肢為後肢的三分之二長度,強而有力的前肢推測它能夠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時前肢雖然較後肢稍為纖細,但是推測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離的短程移動。新近發現到的足印化石證實了這項推論。祿豐龍壯碩的尾巴在平衡頭部軀體上有重要的功能。它們的牙齒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齒列。它的長頸得以覓食樹梢嫩葉為食,同時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蟲及其它動物做為餐點副食。
兀龍,原來是在1911年Broom根據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羅紀早期地層中化石所命名的。這個恐龍屬到1976年,經過Galton與Cluver重新描述,他們注意到其實該化石與發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龍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龍這一屬名取而代之。近蜥龍是一種極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腳類恐龍。1973年,貴州省108地質小隊,自貴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國近蜥龍(兀龍)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頭骨部份。經過研究估算,這種恐龍大約1.7公尺長。
而雲南龍是一種較輕型,具有相當碩長頭骨的恐龍。下頷略呈圓筒狀,具小型的齒列,牙齒極為怪異。牙齒呈筒狀,邊緣扁平,好像是鑿子一般模樣。牙齒尖端沿一定角度磨蝕形成尖銳的咀嚼面,很類似於蜥腳類恐龍的齒型。黃式雲南龍的標準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腦袋。這件標本在1939年所發掘,是從祿豐盆地中下部祿豐組的紫紅色砂岩中清理出來的。最近,從易門盆地中陸續又發掘出好幾具完整的雲南龍骨架。這些精彩的標本正在復元裝架,將在玉溪恐龍博物館中陳列展示。
中和金沙江龍是發掘自雲南省滇中盆地,侏羅紀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腳類恐龍。趙資奎和其同事們在1970年所採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體長大約12-13公尺。它的牙齒具有原始型蜥腳類的模式,含邊緣鋸齒狀,像是較晚期的蜥腳類──峨嵋龍,或圓頂龍。但是經詳盡研究,金沙江龍應隸屬原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骨還沒有特化,具較窄的上下頷,中央部位較厚重,沒有側腔室,神經弓相當低。它們或許應該歸屬到一群演化成較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龍科(Melanorosauridae)。
武定昆明龍是發掘於亞洲侏羅紀早期的一種原始型態的蜥腳類恐龍。它的頭顱和下頷非常高聳,具有匙狀的牙齒;頸部與背部脊椎的側腔室還沒有發展,神經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經棘與神經弓中明顯的保存有後關節突和橫關節突膜;而 骨由六個椎骨組成,其要帶是為似蜥腳類特徵,而修飾成一塊骨板的型式。而另一方面,昆明龍也具有一些原蜥腳類的特徵,像是厚實的頸椎與背椎的構造。這群恐龍體長約7.5公尺,頸子相當短,具有四肢極為壯碩以支撐龐重體軀。這具標本是1954年由技師蘇有林(?)在雲南省武定採集,而經趙資奎在1985年描述。董枝明於1991年將其歸屬到蜀龍科之中。
在雲南的紅色地層中發掘了三種類的獸足類恐龍。其中三疊中國龍是一種肉食類恐龍,最早楊鍾健根據一件頷骨殘片具四顆牙齒的標本,在1948年描述命名的。它可能屬於古老型的鳥 龍科或稱是巨齒龍科。體型極為大型,發掘在祿豐盆地的下部祿豐組地層之中。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晉寧盆地,下部祿豐組地層中發掘了一具幾近完美無缺的獸腳類恐龍骨架。它的面貌與發掘於北美洲,亞里桑那州北方的雙棘龍極為神似。體長大約有5.6公尺,頭顱保存良好具有頂部聳起的兩個高棘,已經被正式命名為一個新種──稱為中國雙棘龍。在祿豐龍動物群中,雙棘龍屬於一種掠食者動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館考察隊在晉寧縣的西陽發掘到二具引人入勝的恐龍骨骼,顯示了雙棘龍和雲南龍的骨骼糾纏在一起。顯然的,兩個傢伙在爭鬥中雙雙陣亡,同時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雙棘龍或許是一種食腐肉的掠食者,在其上顎介於前頷骨和頷骨之間接合處有深深的溝槽。前頷骨或許具有窄的勾狀喙,用來咀嚼食物。它的覓食方式推測就像是喜馬拉雅的禿鷹,而它適應於吃那些大型原蜥腳類的死屍。這需要裝備有一個窄而勾狀的前喙,用來撕裂皮膚和胸前的皮膚。而羽冠狀的頭棘,有時呈扇狀,則可以撐開內臟胸前的皮膚,免於閉合。
祿豐滇中龍是一種小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僅約1公尺,發掘自下部祿豐組地層中紅色砂岩,僅有一件不完整的頭骨以及一對下頷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頭顱纖細,前頷骨上牙齒三到四顆具尖銳的齒冠,像門牙的樣子,而第一顆牙齒像是犬齒似的長牙。
奧氏大地龍是根據一件左側頷骨具有牙齒的殘片而命名的,是一種極為有趣的小型鳥腳類恐龍。根據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與甲龍科極為相近。筆者經過詳細研究大地龍的標本,指出大地龍的牙齒與劍龍類的華陽龍相仿。現今,大地龍被認為是劍龍類的祖先原型,而推測劍龍族群或許最早起源自亞洲的大地。
[1]雲南網游通 http://www.51766.info/Article/chuxiong/konglong/200706/99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