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愷

傅正愷

傅正愷教授於1915年9月出生於山東威海。九三學社社員。北京醫學院人民醫院教授,著名內科專家,呼吸科專家。

人物經歷


傅正愷教授
傅正愷教授
1934年至1938年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醫科預科系。 1942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時獲美國紐約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46年任天津市第四醫院主治醫師
1948年任雲南省昆明市惠滇醫院主治醫師。
1950年應當時院長鍾慧瀾教授的邀請,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前身北京中和醫院工作,歷任內科副主任、主任,內科教研組副主任。
1953年任中央西南少數民族醫療訪問團衛生組副組長。
1963年任衛生部全國抗生素研究委員會委員,任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委員。
1963年參加制定了全國科教發展十年規劃(抗生素部分)。
1964年任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理事、副理事長。
1964年任《中華內科雜誌》編輯委員。
1965年任衛生部廣西流行病防治醫療隊副隊長。
1969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下放到甘肅省蘭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擔任內科主任,在此期間並任蘭州醫學院教授。
1978年任甘肅省中華醫學會內科分會委員。
1979年落實政策后重新回到人民醫院擔任內科副主任、主任,1979年被聘為終身教授。

研究方向


早期在感染性疾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貢獻


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開始了對於抗生素臨床研究,研究觀察了青霉素、鏈黴素過敏反應和不良反應的的監測,對於青霉素、鏈黴素皮下試驗提出了個人的見解,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他在國內首先建立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譜分型。1952年傅正愷教授首先發現廣西省龍勝縣出現血絲蟲病病例,1962年在北京首先發現有流行性國民呼吸道綜合症,並作了深入的流行病學調研。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布氏桿菌病機耐葯型葡萄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於1959年和1969年分別作了牧場和鹿場的布氏桿菌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80年代把研究重點逐漸轉向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尤其在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方面頗有建樹。主持承擔了“呼吸系統的非呼吸性功能”、“成人呼吸窘迫症”、“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研究的新發展”等重要課題,併發了一系列高質量論文。他在針對空氣離子作用機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國內最先使用空氣離子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哮喘,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為我國內科臨床醫學發展、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和預防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