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呼吸系統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更應重視的是由於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使國內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肺癌、肺部彌散性間質纖維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

基本概述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據2006年全國部分城市及農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統計數,呼吸系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13.1%),在農村占第三位(16.4%)。由於大氣污染、吸煙、工業經濟發展導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人以及人口年齡老化等因素,使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癌、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高不下(4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8%)。肺結核發病率雖有所控制,但近年又有增高趨勢。肺血栓栓塞症已經構成了重要的醫療保健問題,肺動脈高壓近年來也日益受到關注。肺部瀰漫性間質纖維化及免疫低下性肺部感染等疾病發病率日漸增多。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特別是卡氏肺囊蟲肺炎。從2002年底以來,在中國及世界範圍內暴發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疫情,由於多發生於中青年,其傳染性強,病死率高,又缺乏針對性的藥物,因而引起了群眾的恐慌,同時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目前在多個國家出現的人禽流感病死率超過60%。而禽流感病毒侵人體內主要的靶器官也是肺。這正說明呼吸系統疾病對中國人民健康危害仍是很大的,其防治任務艱巨。

疾病分類


哮喘病

哮喘病英文:bronchial asthma,簡稱哮喘,俗稱“吼病”,祖國醫學稱“哮證”,是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種炎症可引起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或凌晨發生;此類癥狀常伴有廣泛而多變的呼氣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緩解或經治療緩解;此種癥狀還伴有氣道對多種刺激因子反應性增高。根據權威機構濟南哮喘病醫院哮喘病可分類為: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哮喘藥物性哮喘、老年性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慢性哮喘、運動性哮喘、兒童性哮喘等十幾類。

氣管炎

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於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粘膜炎性變化,粘液分泌增多,臨床上以長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特徵。本病早期癥狀較輕,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后緩解,且病程緩慢,故不為人們注意。晚期病變進展,併發阻塞性肺氣腫時,肺功能遭受損害,影響健康及勞動力極大。本病為中國常見多發病之一,幾十年臨床數據表明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吸煙患者明顯高於不吸煙患者,在中國患病率北方高於南方,農村較城市發病率稍高。

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是指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症。多數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主要為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風疹病毒等。較常見的細菌為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桿菌沙門氏菌屬白喉桿菌等。此外氣溫突變、粉塵、煙霧和刺激性氣體也能引起支氣管炎。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覆發作為特徵。又分慢性支氣管炎和急性支氣管炎兩種。急性支氣管炎以流鼻涕、發熱、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並有咽聲音嘶啞、喉痛、輕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粘性,以後變為膿性。煙塵和冷空氣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氣管炎主要表現為長期咳嗽,特別是早晚咳嗽加重。如果繼發感染則發熱、怕冷、咳膿痰。臨床數據表明冬季,是此病的高發季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一種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包括兩類: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及肺氣腫(emphysema)。是一種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的疾病,有一些明顯的肺外效應,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徵。氣流受限呈進行性加重,多與肺部對有害的顆粒和氣體的異常炎症反應有關。COPD的特徵性病變氣流受限,是小氣道病變(閉塞性細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和肺實質破壞(肺氣腫)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患者中這兩種原因所佔的比例不同。COPD 的自然病程是可變的,且每個病人的病程都不一樣。一種進行性加重的疾病,特別是當病人持續暴露於有害環境時。COPD對病人的影響不僅取決於氣流受限的程度,還取決於癥狀(特別是氣促和活動能力的下降)的嚴重程度,全身效應以及有無合併症。

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最常見者為慢性缺氧血性肺源性心臟病,又稱阻塞性肺氣腫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指由肺 部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高,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類心臟病。肺心病在中國是常見病,多發病。
2000~2002年在全國調查了二千多萬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為0.4%。1992年在北京、湖北、遼寧某些地區農民中普查了十萬餘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為0.47%,基本與前相似。居住在高原(如東北、華北、西北),日照不足又過於潮濕的西南地區及抽煙的人群患病率為高,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91.2%以上患者年齡在41歲以上。男女性別無明顯差異。隨職業的不同患病率依次為工人、農民及一般城市居民。患病率最高可達15.7%~49.8%。本病佔住院心臟病的構成比為46%~38.5%。多數地區占第3、4位,1980~1989年的構成比僅2.49%,占第8位,這與冠心病、心肌炎發病率與收治率例數增高有關。在氣候嚴寒的北方及潮濕的西南地區則為首位。

肺結核

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簡稱TB)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tubercle bacillus)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本病病理特點是結核結節和乾酪樣壞死,易形成空洞。臨床上多呈慢性過程,少數可急起發病。常有低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統表現。

發病機制


(一)調整機體免疫功能
呼吸系統的發病是與免疫細胞電活動紊亂及量子平衡失調所致免疫功能障礙有關。為什麼對人體毫無傷害的良性刺激物也發生了免疫反應?這主要是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所致。
免疫監視系統具有識別異己,消除異己,保持內環境純潔穩定作用。在免疫監視功能失調時,喪失了識別異己能力,敵我不分、鮮花毒草不分、把本來對身體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有害敵人即抗原加以清除。因此,氣管炎發病機制是免疫功能失調所致。負氧離子具有調整免疫細胞量子平衡和蛋白盤結功能,從而達到功能正常化。調整免疫功能作用,可使失調的免疫功能正常化,消除機體變態反應,達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之效果。
這是呼吸系統發病機制之二:迷走神經興奮過高,交感神經興奮,把它們比喻為造反派和保皇派兩種勢力再合適不過了。任何藥物治療氣管炎大多是通過改變這兩種勢力而達到治療效果的。
(三)改善酸性體質
人體的各細胞的功能活動都必須在一個適宜酸鹼平衡環境中進行,正常人的酸鹼度為PH=7.41呈弱鹼性,老年人由於排酸功能減弱易成酸性體質。
長期處於緊張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或吃些過多酸性食物可導致內環境紊亂,代謝障礙可促成酸性體質。肥大細胞在酸性環境中,易破壞其穩定性而發生脫顆粒反應。因此,呼吸系統病人應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加強自我調整減輕心理壓力。呼吸系統疾病病人長期吸服離子中和體內的H+(H+帶有正電荷,而離子帶有負電荷可以和中和體內過多的H+),這是決定體內酸性的重要因素;同時可通過增強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的排酸保鹼功能而改善酸性體質,有益於氣管炎的治療。
(四)控制呼吸道感染
迷走神經分佈在支氣管和肺泡上,由於氣管炎症可刺激迷走神經使它興奮,這是造成呼吸系統疾病原因之一,離子可直接消滅氣管炎症,減少對迷走神經的刺激,維持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之間平衡。綜上所述,氣管炎發病機制是多環節的,因此,單方製劑的藥物,很難奏效。負氧離子有"多病同治"的特點,治療氣管炎具有獨特的優勢。西德學者蘇爾滋用離子治療3000例氣管炎病人,有效率達97.4%。

主要因素


一、呼吸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疾病的關係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在人體的各種系統中與外環境接觸最頻繁,接觸面積大。成年人在靜息狀態下,每日有12000L氣體進出於呼吸道,在3億-7.5億肺泡(總面積約100m2)與肺循環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從外界環境吸取氧,並將二氧化碳排至體外。在呼吸過程中,外界環境中的有機或無機粉塵,包括各種微生物、異性蛋白過敏原、塵粒及有害氣體等皆可吸入呼吸道肺部引起各種病害。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少為常見,原發性感染以病毒感染最多見,最先出現於上呼吸道,隨後可伴發細菌感染;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變應性肺泡炎;吸入生產性粉塵所致的塵肺,以矽肺、煤矽肺和石棉肺最為多見;吸入水溶性高的二氧化硫、氯、氨等刺激性氣體會發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氮氧化合物、光氣、硫酸二甲酯等氣體,損害肺泡和肺毛細血管發生急性肺水腫
肺有兩組血管供應,肺循環的動、靜脈為氣體交換的功能血管;體循環的支氣管動、靜脈為氣道和臟層胸膜等營養血管。肺與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環相通,所以皮膚、軟組織癤癰的菌栓、栓塞性靜脈炎的血栓、腫瘤的癌栓,可以到達肺,分別引起繼發性肺膿腫、肺梗塞轉移性肺癌。消化系統的肺癌,肺部病變亦可向全身播散,如肺癌、肺結核播散至骨、腦、肝等臟器;同樣亦可在肺本身發生病灶播散。
肺循環的血管與氣管-支氣管同樣越分越細,細小動脈的截面積大,肺毛細血管床面積更大,且很易擴張。因此,肺為一個低壓(肺循環血壓僅為體循環血壓的1/10)、低阻、高容的器官。當二尖瓣狹窄、左心功能衰竭、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和營養不良的低蛋白血症時,會發生肺間質水腫,或胸腔漏出液。
一些免疫、自身免疫或代謝性的全身性疾病,如結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病等都可累及肺部。肺還具有非呼吸性功能,如肺癌異位性激素的產生和釋放所產生內分泌綜合證。
二、社會人口老齡化
隨著科學和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壽命延長的速度也迅速加快。據記載兩千年前的平均壽命僅次於20歲,18世紀增為30歲,到19世紀末達40歲。據聯合國人口司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將增至11.21億,佔世界人口13.7%,其中發展中國家為12%,發達國家達23%。1993年底,上海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210萬,佔總人口的16%,到此為止2025年老人將達400萬,佔28%以上。呼吸系統疾病如慢阻肺、肺癌均隨年齡的增加,其患病率亦隨之上升;由於老年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且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即使各種新抗生素相繼問世,肺部感染仍居老年感染疾病之首位,常為引起死亡的直接因素。
三、大氣污染和吸煙的危害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病因學研究證實,呼吸系統疾病的增加與空氣污染、吸煙密切相關。有資料證明,空氣中煙塵或二氧化硫超過1000ug/m3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顯著增多;其他粉塵如二氧化碳、煤塵、棉塵等可刺激支氣管粘膜、減損肺清除和自然防禦功能,為微生物入侵創造條件。工業發達國家比工業落後國家的肺癌發病率高,說明與工業廢氣中致癌物質污染大氣有關。吸煙是小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吸煙與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癌關切。1994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吸煙是世界上引起死亡的最大“瘟疫”,經調查表明發展中國家在近半個世紀內,吸煙吞噬生靈6千萬,其中2/3是45歲至此65歲,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早死20年。如按目前吸煙情況繼續下去,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煙致死將達成1000萬人,為目前死亡率的3倍,其中中國佔200萬人。現在中國煙草總消耗量佔世界首位,青年人吸煙明顯增多,未來的確20年中,因吸煙而死亡者將會急劇增多。
四、吸入性變應原增加
隨著中國工業化及經濟的發展,特別在都市可引起變應性疾病(哮喘、鼻炎等)的變應原的種類及數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廣泛應用使室內塵蟎數量增多,寵物飼養(鳥、狗、貓)導致動物毛變應原增多,還有空調機的真菌、都市綠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機或無機化工原料、藥物及食物添加劑等;某些促發因子的存在,如吸煙(被動吸煙)、汽車排出的氮氧化物、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細菌及病毒感染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五、肺部感染病原學的變異及耐藥性的增加
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結核病(主要是肺結核)患者人數居全球第二,有肺結核患者500萬,其中具傳染性150萬人,而感染耐多葯的結核分枝桿菌的患者可達17%以上。由於至今尚未有防治病毒的特效方法,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未有明顯降低;自廣泛應用抗生素以來,細菌性肺炎的病死率顯著下降,但老年患者病死率仍高,且肺炎的發病率未見降低。在醫院獲得性肺部感染中,革蘭陰性菌佔優勢。在革蘭陽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細菌亦明顯增加;社區獲得性肺炎仍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為主要病原菌,還有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在2003年暴發的SARS,則為SARS冠狀病毒感染。此外,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者的呼吸系統感染,則應重視特殊病原如真菌、肺孢子菌及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
六、醫學科學和應用技術進步使診斷水平提高
近年來,生理學、生化、免疫、藥理、核醫學、激光、超聲、電子技術等各領域科研的進展為呼吸系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條件。現採用細胞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對一些呼吸系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等有了新的、較全面的認識,使疾病更準確、更早期得以診斷。
七、呼吸系疾病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
由於呼吸器官具有巨大生理功能的儲備能力,平時只需1/20肺呼吸功能便能維持正常生活,故肺的病理變化,臨床上常不能如實反映;呼吸系統疾病的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氣急等癥狀缺乏特異性,常被人們及臨床醫師誤為感冒、氣管炎,而對重症肺炎、肺結核或肺癌等疾患延誤了診斷;或因反覆呼吸道感染,待發展到肺氣腫、肺心病,發生呼吸衰竭才被重視,但為時已晚,其病理和生理功能已難以逆轉。 .

診斷和鑒別


與其他系統疾病一樣,周密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是診斷呼吸系疾病的基礎,X線胸部檢查對肺部病變具有特殊的的重要作用。由於呼吸系疾病常為全身性疾病的一種表現,還應結合常規化驗及其他特殊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力求作出病因、解剖、病理和功能的診斷。

病史

了解對肺部有毒性物質的職業和個人史。如是否接觸各種無機、有機粉塵、發霉的乾草、空調機;詢問吸煙史時,應有年包數的定量記載;有無生食溪蟹蝲蛄而可能感染肺吸蟲一史;曾否使用可致肺部病變的某些藥物,如博來黴素、乙胺碘酮可能引起肺纖維化、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可導致支氣管痙攣氨基甙類抗生素可引起呼吸肌肌力降低等;還有一些遺傳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肺泡微結石症等可有家族史。

癥狀

呼吸系統的咳嗽、咳痰、咯血、氣急、哮鳴、胸痛等癥狀,雖為一般肺部所共有,但仍各有一定的特點,可能為診斷提供參考。
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一)咳嗽,急性發作的刺激性乾咳常為上呼吸道炎引起,若伴有發熱、聲嘶,常提示急性病毒性咽、喉、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多在寒冷天發作,氣候轉暖時緩解。體位改變時咳痰加劇,常見於肺膿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癌初期出現乾咳,當腫瘤增大阻塞氣道,出現高音調的阻塞性咳嗽。陣發性咳嗽可為支氣管哮喘的一種表現,晚間陣發性咳嗽可見於左心衰竭的患者。
(二)咳痰,痰的性質(漿液、粘液、粘液膿性、膿性)、量、氣味,對診斷有一定幫助。慢支咳白色泡沫或粘液痰。支氣管擴張、肺膿腫的痰呈黃色膿性,且量多,伴厭氧菌感染時,膿痰有惡臭。肺水腫時,咳粉紅色稀薄泡沫痰。肺阿米巴病呈咖啡色,且出現體溫升高,可能與支氣管引流不暢有關。咳綠色痰見於綠桿菌感染。痰白黏稠且牽拉成絲難以咳出,見於真菌感染。咳鐵鏽色痰見於肺炎球菌肺炎。
(三)咯血,咯血可以從痰中帶血到整口鮮紅血。肺結核、支氣管肺癌以痰血或少量咯血為多見;支氣管擴張的細支氣管動脈形成小動脈瘤(體循環)或肺結核空洞壁動脈瘤破裂可引起反覆、大量咯血,24h達300ml以上。此外咯血應與口鼻喉和上消化道出血相鑒別。
(四)呼吸困難,按其發作快慢分為急性、慢性和反覆發作性。急性氣急伴胸痛常提示肺炎、氣胸、胸腔積液,應注意肺梗塞,左心衰竭患者常出現夜間陣發性端坐呼吸困難。慢性進行性氣急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彌散性肺間質纖維化疾病。支氣管哮喘發作時,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且伴哮鳴音,緩解時可消失,下次發作時又復出現。呼吸困可分吸氣性、呼氣性和混合性三種。如喉頭水腫、喉氣管炎症、腫瘤或異物引起上氣道狹窄,出現吸氣性喘鳴音;哮喘或喘息性支氣管炎引起下呼吸道廣泛支氣管痙攣,則引起呼氣性哮鳴音。
(五)胸痛,肺和臟層胸膜對痛覺不敏感,肺炎、肺結核、肺梗塞、肺膿腫等病變累及壁層胸膜時,方發生胸痛。胸痛伴高熱,考慮肺炎。肺癌侵及胸壁層胸膜或骨,出現隱痛,持續加劇,乃至刀割樣痛。亦應注意與非呼吸系疾病引起的胸痛相鑒別,如心絞痛、縱隔、食管、膈和腹腔疾患所致的胸痛。

體征


由於病變的性質、範圍不同,胸部疾病的體征可完全正常或出現明顯異常。氣管支氣管病變以乾濕啰音為主;肺部炎變有呼吸音性質、音調和強度的改變,如大片炎變呈實變體征;胸腔積液、氣胸、或肺不張可出現相應的體征,可伴有氣管的移位。
胸部疾患可伴有肺外的表現,常見的有支氣管-肺和胸膜化膿性病變的杵狀指(趾);某些支氣管肺癌所致的肺性骨關節病、杵狀指,還有因異位內分泌症群等副癌綜合征。

檢查


(一)血液檢查
呼吸系統感染時,常規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加,有時還伴有毒性顆粒;嗜酸粒細胞增加提示過敏性因素或寄生蟲感染。外源性哮喘患者75%有lgE升高,可排除寄生蟲感染。其他血清學抗體試驗,如熒光抗體、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測定等,對於病毒、支原體、細菌等感染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二)過敏原試驗
哮喘的過敏原皮膚試驗陽性有助於用抗原作脫敏治療。對結核或真菌呈陽性的皮膚反應僅說明已受感染,並不能肯定患病。
德國BICOM生物共振檢查治療系統15-20分鐘可立即得出檢測結果,能檢測出500多種過敏原,幾乎包含了各種食物、花粉、塵蟎、昆蟲、化學物質等全部過敏原。
(三)痰液檢查
痰塗片在低倍鏡視野里上皮細胞<10個,白細胞>25個為相對污染少的痰標本,定量培養菌量≥107cfu/ml可判定為致病菌。若經環甲膜穿刺氣管吸引、或經纖支鏡防污染雙套管毛刷採樣,可防止咽喉部寄殖菌的污染,對肺部微生物感染病因診斷和藥物選用有重要價值。作痰脫落細胞檢查,有助於肺癌的診斷。
(四)胸液檢查和胸膜活檢
常規胸液檢查可明確滲出還是漏出性胸液。檢查胸液的溶菌酶腺苷脫氨酶、癌胚抗原測定及染色體分析,有利於結核與癌性胸液的鑒別。脫落細胞和胸膜病理活檢對明確腫瘤或結核有診斷價值。
(五)影像學檢查
胸部熒光透視配合正側位胸片,可見到被心、膈等掩蓋的病變,並能觀察膈、心血管活動情況。高電壓、體層攝片和CT能進一步明確病變部位、性質以及有關氣管支氣管通暢程度。磁共振影像對縱隔疾病和肺動脈栓塞可有較大幫助。支氣管造影術對支氣管擴張、狹窄、阻塞的診斷有助。肺血管造影用於肺栓塞和各種血管先天的或獲得性的病變;支氣管動脈造影和栓塞術對咯血有較好的診治價值。
(六)支氣管鏡
硬質支氣管鏡檢查已被纖支鏡所替代,僅必要時用於作氣管內腫瘤或異物的摘除手術。纖支鏡能深入亞段支氣管,直接窺視粘膜水腫、充血、潰瘍、肉芽腫、新生物、異物等,作粘膜的刷檢或鉗檢,進行組織學檢查;並可經纖支鏡作支氣管肺泡灌洗,沖洗液的微生物、細胞、免疫學、生物化學等檢查,以利明確病原和病理診斷;還通過它取出異物、診治咯血,經高頻電力、激光、微波治療良惡性腫瘤。藉助纖支鏡的引導還可作鼻氣管插管治療。
(七)放射性核素掃描
應用133氙霧化吸入和巨聚顆粒人白蛋白99m鍀靜脈注射,對肺區域性通氣/血流情況、肺血栓栓塞和血流缺損,以及佔位性病變診斷有幫助。67鎵對間質性肺纖維化的肺泡炎、結節病和肺癌等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八)肺活組織檢查
經纖支鏡作病灶肺活檢,可反覆取材,有利於診斷和隨訪療效;近胸壁的肺腫塊等病灶,可在胸透、B型超聲或CT下定位作經胸壁穿刺肺活檢,進行微生物和病理檢查。以上兩種方法不足之處為所取肺組織過小;故為明確診治需要,必要時可作剖胸肺活檢。診斷性人工氣胸或氣腹術,可鑒別腫塊在肺或胸膜上,以及病灶有在膈上、膈或膈下。

診斷性檢查


呼吸疾病的檢查可準確評價肺功能,不同的檢查評價不同方面的肺功能。
一組稱為肺功能試驗的檢查可測定肺含氣量、肺吸氣、呼氣功能及肺臟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的能力。肺功能試驗對確定肺部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價值較大,對確定特定的病因價值則較小,但也常用於診斷某些疾病,如哮喘。肺功能試驗包括肺容量、流速測定、流速容量測定、肌力評價和彌散容量測定。

肺容量和流速測定

肺量計使用示意圖
肺量計使用示意圖
呼吸疾病的評價常需測定肺內含氣量以及呼出氣體的含量和流速。所用的肺量計由口含器、記錄裝置及連接管道組成。測定時,令受檢者深吸氣,然後經導管儘可能快地用力呼氣,記錄每次呼吸吸入和呼出的氣量及時間。通常在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后再重複測定肺功能。
檢測呼氣流速的一種簡易裝置是峰速儀。患者深吸氣后,儘可能用力向峰速儀內吹氣。這種廉價的儀器有助於哮喘患者在家中監測疾病的嚴重程度。
肺容量測定可反映肺和胸廓的僵硬程度或彈性。一些疾病,如肺纖維化和脊柱彎曲(脊柱后、側凸),可致肺容量異常降低。這類引起肺臟僵硬或降低胸廓活動度的疾病稱為限制性肺疾病。
呼氣流速測定反映氣道狹窄或阻塞的程度。支氣管炎、肺氣腫以及哮喘患者,呼氣流速降低,這類疾病稱為阻塞性肺疾病。

流速容量測定

大多數新型肺量計在患者用力呼氣過程中可連續顯示肺容量和流速。流速檢查對確定喉和氣管的部分性阻塞特別有用。
肌力評價
呼吸肌張力的測定是讓患者用一壓力表進行用力吸氣和呼氣。影響肌力的疾病,如肌肉萎縮,導致呼吸更加困難,吸氣壓和呼氣壓降低。該檢查對機械通氣患者能否離線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彌散容量測定

一氧化碳彌散容量測定可估算氧氣由肺泡至血液的轉運效率。由於直接測定氧氣的彌散功能較為困難,受試者吸入少量一氧化碳,屏息10秒鐘,然後用力呼氣至一氧化碳測定儀。
正常情況下,肺臟能良好地吸收吸入氣中的一氧化碳。如果測定結果提示一氧化碳的吸收欠佳,則說明肺與血流之間的氧氣交換不能正常進行。在肺纖維化、肺氣腫和肺血管損傷的患者,彌散功能異常各具一定特徵。

睡眠研究

一般情況下,呼吸是自主性的並受大腦中樞的調節,大腦中樞可根據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水平調節呼吸活動。如果中樞調節功能異常,呼吸可出現較長時間的暫停,尤其多發生於夜間,稱為睡眠呼吸暫停。有關睡眠呼吸暫停的測定是將一電極置於手指或耳垂以測量血氧濃度,將另一電極置於一側鼻孔以測定氣流,並在胸部放置一電極以監測呼吸運動。

動脈血氣分析

動脈血氣分析主要測定血中氧和二氧化碳濃度,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因為它們代表肺臟攝取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狀態。
將一體表電極置於手指或耳垂可監測氧濃度,該法稱為血氧定量法。如果患者病情嚴重或需要了解二氧化碳水平時,則必須採集血樣(通常採集橈動脈血)。實驗室可測定動脈血中的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血液的酸鹼度,這類指標不能從靜脈血樣中測定。

胸部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檢查常規拍攝后前位片,有時則需加攝側位片。X線胸片可良好地顯示心臟和大血管的輪廓,肺臟嚴重疾病,以及鄰近的腔隙和包括肋骨在內的胸廓情況。例如,X線胸片可清晰地反映肺炎、肺腫瘤、氣胸、胸腔積液和肺氣腫等病變。儘管X線胸片不能提供胸部病變的確切原因,但有助於醫師選擇具有確診價值的檢查方法。
與X線胸片相比,胸部計算機體層攝影(CT)掃描更能顯示病變的詳細情況。CT掃描時,計算機可對一系列X線影像進行分析,然後提供數個橫斷面影像。CT掃描過程中,可口服或經血管注入染料,以使一些胸部病變顯示更加清楚。
磁共振成像(MRI)亦可提供高清晰的影像,特別是對胸部血管異常者,如主動脈瘤。與CT掃描不同,MRI不使用放射線,僅記錄體內原子的磁性特徵。
超聲掃描是根據超聲波在體內的反射產生圖像。超聲檢查常用於檢測胸膜腔(即覆蓋於肺臟表面的兩層胸膜之間的腔隙)積液。在進行胸腔穿刺抽液時,亦可用超聲檢查作為介導。
肺核素掃描是採用微量的短半衰期的放射線物質顯示肺內氣體和血液的流動情況。該檢查常分為以下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受檢者吸入放射性氣體,以掃描儀檢測氣體在整個氣道和肺泡內的分佈情況;第二階段則將放射線物質注入靜脈,以掃描儀檢測其在肺血管內的分佈情況。該檢查對檢測有無肺栓塞具有重要價值,亦可用於肺癌患者的術前評價。
血管造影可準確地顯示肺臟的血液供給。以X線可檢出的染料注入血管內,流經肺內動靜脈時產生圖像。血管造影檢查最常用於疑有肺栓塞的患者,常可提示肺內異常掃描結果。肺動脈造影被認為是診斷和排除肺栓塞的確診方法(金標準)。

胸腔穿刺術

胸腔穿刺時,可用注射器抽出胸腔積液(胸腔內異常積聚的液體),並用於分析檢測。進行胸腔穿刺的兩個主要理由為緩解肺組織受壓所致的呼吸困難及獲得胸液樣本進行診斷性穿刺。
操作時,患者取舒適坐位,略向前傾,以雙上肢作為支撐。消毒背部局部皮膚,進行局麻。然後在兩肋骨之間刺入穿刺針,並用空針回抽液體。有時胸腔穿刺需在超聲引導下進針。採集的胸液用於化學成分測定,視情況送細菌學和癌細胞檢查。
如果胸腔內積聚大量的液體,可引起呼吸困難。抽出過多的液體,可使肺臟擴張,呼吸困難改善。胸腔穿刺時,亦可向胸腔內注入藥物以預防液體再次積聚。
穿刺結束后,需進行胸部X線檢查以證實被抽出的液量,了解原來被液體掩蓋的肺野情況,判斷有無穿刺併發症。
胸腔穿刺過程中和穿刺后的危險性極小。在肺復張達胸壁時,偶爾會出現疼痛。此外,有時患者會感覺有輕微的頭痛和呼吸困難。其他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氣胸,胸腔或胸壁出血,暈厥,感染,肝、脾刺傷,而氣體意外進入血流(空氣栓塞)為極其罕見的併發症。

胸膜針刺活檢

當胸腔穿刺不能明確胸腔積液的原因或疑有腫瘤需要組織標本時,需要進行胸膜針刺活檢。與胸腔穿刺一樣,首先麻醉局部皮膚,用一大孔徑穿刺針,採集少量胸膜組織送實試室進行有關腫瘤和結核的檢查。胸膜活檢對上述疾病診斷的正確率大約為85%~90%。其併發症與胸腔穿刺術相似。

支氣管鏡檢查

支氣管鏡檢示意圖
支氣管鏡檢示意圖
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用支氣管鏡直接觀察咽和氣道的檢查方法。支氣管鏡末端的光源可使醫生觀察到肺內的支氣管。支氣管鏡檢查對醫生診斷和治療某些疾病具有較大的幫助。可曲性支氣管鏡可用於清除分泌物、血液、膿液及異物等,向選定的支氣管內注葯,以及尋找出血部位。對疑有肺癌的患者,可用支氣管鏡檢查氣道並採取病變組織。對肺炎患者,當其他方法難以獲得標本和檢出病原體時,亦可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對獲取艾滋病及其他免疫缺陷患者的呼吸道標本特別有用。對病因為燒傷或吸入煙霧的患者,支氣管鏡檢查有助於評價咽部和氣道的受損情況。
支氣管鏡檢查之前,患者應至少禁食禁飲4小時,適量給予鎮靜劑以消除緊張情緒,採用阿托品以減少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喉痙攣和心率減慢的危險性。以麻醉劑噴霧麻醉鼻腔和咽喉部后,將可曲性支氣管鏡經鼻腔送入肺內支氣管進行檢查。
支氣管肺泡灌洗是一種採集支氣管鏡無法窺視的小氣道內標本的檢查方法。將支氣管鏡嵌入小氣道后,經支氣管鏡孔道內注入生理鹽水,然後用支氣管鏡回抽獲得混有細胞和細菌的液體。獲得的液體,用於顯微鏡檢查,有助於肺部癌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以該液體進行培養,對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診斷價值更大。支氣管肺泡灌洗亦可用於治療肺泡蛋白沉著症及其他疾病。
經支氣管肺活檢是採用活檢鉗穿過支氣管壁而獲得肺組織標本的檢查手段。操作時,通過支氣管鏡孔道將活檢鉗送入,然後穿過小氣道管壁而進入肺內病灶採集組織標本。為準確穿刺入肺內病灶,可用X線透視進行介導,以降低刺傷肺臟和發生氣胸的危險。雖然經支氣管肺活檢可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但它常能提供重要的診斷證據和評價患者能否進行手術治療。
支氣管鏡檢查后,應觀察受檢者數小時,對進行活檢者尚需進行胸部X線檢查了解有無併發症。

胸腔鏡檢查

胸腔鏡檢查是用一可窺視的管道(胸腔鏡)觀察肺和胸膜表面情況的檢查方法。該法亦可用於治療胸腔積液。
檢查時,通常採用全身麻醉,然後在胸壁上作3個小切口,送入胸腔鏡至胸膜腔內,空氣隨之進入胸腔,導致肺組織萎陷。除了可觀察肺和胸膜表面外,亦可採取組織標本進行顯微鏡檢查或通過胸腔鏡向胸內注入藥物以預防胸腔積液的複發。拔除胸腔鏡后,應置入胸腔引流管排出檢查過程中進入胸腔的氣體,使萎陷肺組織復張。
胸腔鏡檢查的併發症與胸腔穿刺術和胸膜針刺活檢術相似。但該法的創傷性較大,會留下一小的傷痕,並需要住院和全身麻醉。

縱隔鏡檢查

縱隔鏡檢查是用縱隔鏡直接觀察位於雙肺之間的胸部組織(縱隔)。縱隔內有心臟、氣管、食管、胸腺和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幾乎所有縱隔鏡檢查的目的均是評價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或對肺癌患者轉移程度進行胸部手術(剖胸術)前的評估。
縱隔鏡檢查應對患者採用全身麻醉后,在手術室內進行。在胸骨上切跡作一小切口,送入縱膈鏡至胸內,觀察縱膈內器官組織,採集病變組織進行必要的檢查。

剖胸術

剖胸術是一種切開胸腔,暴露胸內器官,採集實驗室檢查標本,或治療肺臟、心臟及大血管疾病的一種手術方法。
儘管剖胸術是評價肺部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因其屬於大手術,較之其他方法應用為少。剖胸術通常用於經胸腔穿刺術,支氣管鏡檢查,或縱隔鏡檢查等仍不能確診的患者。由於可直接觀察和選擇性採集標本以及採取較大的組織標本,剖胸術對肺部疾病的確診率達90%以上。
剖胸術是在手術室內對患者全身麻醉后,在其胸壁上作一切口,採取肺組織標本送顯微鏡檢查。如需要在雙肺採集標本,常需切開胸骨。必要時,可進行肺段、肺葉或全肺切除。
剖胸術后,應留置胸腔引流管,引流24~48小時,患者常需住院數天。

吸引術

應用吸引術可以獲得氣管和大支氣管內的分泌物和細胞。吸引術通常用於獲取顯微鏡檢查所需的標本或幫助咳嗽無力患者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
操作時,將一較長而柔軟的消毒塑料管的一端連接抽吸泵,另一端經鼻腔或口腔插入氣管內,當其前端到達合適部位時,進行間斷性吸引,每次持續時間2~5秒。對已建立人工氣道(氣管切開術)者,吸引管可經人工氣道直接插入氣管內。

防治展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及職業性肺病是與大氣(室內)空氣污染密切相關的疾病,控煙、減少大氣污染是預防這些疾病發生髮展的關鍵。中國煙草生產量佔世界首位,吸煙人數占人口比例為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宣傳吸煙有害,在全國取締煙草广告,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戒煙,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同時由於中國大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包括二氧化硫、降塵、氮氧化物含量遠遠超標),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環保部門制訂的空氣污染容許標準。改造工業及家用燃料,將工業廢氣及室內空氣污染降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或以下)。對於SARS、禽流感之類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採取管理傳染源,預防控制醫院內傳播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系統疾病當出現明顯癥狀時,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特別在未出現癥狀時。
從影像學上,進行定期胸部x線照片,對某些早期外周型肺癌的發現是有價值的。隨著高解析度螺旋CT的廣泛使用,對肺部小病灶的發現及診斷更準確。CT肺動脈造影(CTPA)已經成為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線診斷方法。PET對肺部陰影小病灶及縱隔淋巴結的定性,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從功能上看,定期進行肺通氣功能的檢查將有助於診斷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別是對吸煙的人群,人體體積描記儀能更全面發現肺功能的變化,強迫震蕩技術(forcedoscillate technique,FoT)更適宜對幼兒和老年人進行肺部功能測定。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的應用對肺結核、軍團菌肺炎、支原體、肺孢子菌和病毒感染等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分子遺傳學分析可確定遺傳性a,一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肺囊性纖維化等。
目前,中國已制訂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血栓栓塞症、間質性肺疾病、醫院及社區獲得性肺炎等的防治指南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診療方案,規範上述疾病的防治。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為呼吸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如缺失基因的補充,基因轉染,人重組抗體,反義寡核苷酸(或核酸)技術抑制原癌基因、致炎因子的合成及其活性,增強抑癌基因、抑炎因子的活性或加速細胞凋亡等。
在臨床治療上,由於呼吸生理和重症監護醫學包括儀器設備的創新,以及重症監護病房(ICU)組織及管理系統的建立,特別是呼吸支持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極大地豐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搶救的理論與實踐,降低了病死率。對睡眠狀態的全套臨床生理學監測和無創正壓通氣為睡眠呼吸障礙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手段。新一代的各種抗生素(如四代頭孢菌素,新一代喹諾酮類,碳青黴烯類等)對產超廣譜p內醯胺酶(ESBI,s)的陰性桿菌具有更強的治療作用。新型嗯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及糖肽類(如替考拉寧)抗生素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療效與萬古黴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黴素B脂質體、伏立康唑、卡泊芬凈等),對各類真菌感染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微創技術(如胸腔鏡)的使用可對一些肺功能差的患者施行肺部手術,各種通氣模式的改進可對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呼吸衰竭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由於非創傷性面(鼻)罩通氣的推廣,將能預防一些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肌肉疾病)發展為呼吸衰竭,並使部分患者避免氣管插管或切開。而肺移植的開展,將成為失代償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