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0條詞條名為杜家村的結果 展開
- 山東省黃島區海青鎮杜家村
- 遼寧省彰武縣雙廟鄉杜家村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杜家村
- 山西運城市芮城下轄村
- 陝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建章路街辦杜家村
-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光社街道下轄村
-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西城街道下轄村
-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庄鎮下轄村
- 山東省嘉祥縣老僧堂鎮杜家村
-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聖井街道杜家村
-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滿井鎮杜家村
- 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北城杜家村
-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辛街鄉杜家
- 湖南省安康鄉轄村
- 福建寧德福鼎市磻溪鎮杜家村
- 山東濟寧鄒城市看庄鎮杜家村
- 湖北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杜家村
- 浙江省寧波奉化市尚田鎮下轄村
- 山東省墾利縣勝坨鎮杜家村
- 河北省清河縣王官莊鎮杜家村
- 浙江北侖區新碶街道下轄村
- 山東省萊西市馬連莊鎮杜家村
- 重慶市綦江區三角鎮下轄村
- 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杜家村
-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杜家村
- 雲南呈貢縣大漁鄉下轄村
-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東峰鎮下轄村
- 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下轄村
- 福建省寧化縣安遠鎮下轄村
-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迤車鎮杜家村
杜家村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杜家村
杜家村位於蕭山市所前鎮東南面,距城區12公里。坐落在青化山東麓的山塢中。村落三面環山,座南朝北。村區北和鄭家、傳芳村接壤,南面翻過石門嶺與進化鎮石門王村交界,東至鄭家村的山林,西又和傳芳村隔山相連。杜家村原屬紹興縣進化區崇越鄉,1950年10月劃歸蕭山縣。現隸屬蕭山市所前鎮,轄杜家、賈家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杜家。1992年,有453戶,1555人。有耕地506畝,山林4517畝,以培育茶葉、果木為主,是浙江省著名特產杜家楊梅的產地。
相傳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黃,系南宋紹興年間從諸暨遷來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為遠祖,其五世孫杜瑞為唐朝進士,因授史館修撰得罪皇上,辭職住蘇州叔父家,五代十國之亂,杜瑞遷徙黃岩,后居山陰永昌鄉。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孫杜衍(978—1057)中進士,其後15世孫杜有亮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由永昌鄉入贅山棲(今杜家)顏氏家,后繁衍發族,漸成大族,現村民中有67%姓杜,30%姓賈,其他姓佔3%。其中杜姓已傳至24~25世。
杜家村舊名杜賈村,村址屬地,據《嘉泰會稽志》載,北宋以前屬天樂鄉斯里,元朝至正年間改屬天樂四十都,至明代改屬天樂崇越鄉。民國17年(1928)撤銷鄉鎮,劃為紹興縣第十區第一里,民國20年重繪田畝清冊,改屬山陰七都四圖。民國21年(1932)又設崇越鄉,民國24年劃歸所西鄉。民國36年鎮鄉編並,歸屬所前鄉。
建國初屬紹興縣岱山鄉,1950年10月劃歸蕭山縣,屬進化區岱山鄉。1954年農業合作化中建立新群、建設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合併建立杜家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為臨浦公社岱山管理區杜家生產隊,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為所前公社杜家大隊,1984年改建為杜家村民委員會。
杜家村為丘陵兼山谷平原地帶,盛產水果、茶葉、水稻,“杜家楊梅”的種植有2千餘年歷史,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天樂楊梅產此有名”,足見“杜家楊梅”久負盛名。村中有龍泉古寺,為名勝遊覽之景。村口原有建於梁大同元年(535)的山棲崇教寺,鼎盛時有三大殿,被戰亂所毀,其遺址拆建為茶果市場,村中尚保留千年銀杏樹一棵。
1958年粟裕大將曾到杜家參觀視察。同年村中還辦過鄉級林業中學,受到過國家林業部嘉獎。
景觀龍泉寺
龍泉寺始建於宋代,因宋代高僧性鑒祖師成佛於此而成名。祖師俗姓李,名壽生,為唐朝汝陽郡王李璡的後裔。祖師為了守墓,在青化山北面的山塢中結廬靜修。相傳,祖師是在大雪天上山的,發現別的地方都白雪覆蓋,只有這個地方,地面是黑的,他走過去一看,雪到了這塊地面上,就化了,很驚奇,於是就在這裡搭建了茅廬,開始修行,一直到他肉身圓寂。他的弟子,把他的肉身裝於荷花缸中,過了三年,打開一看,祖師面色依然紅潤,皮膚光滑有彈性,絲毫沒有腐敗之氣,已經成就了肉身舍利,於是用金色火漆把祖師的肉身加以封存,吸干皮膚表面的水分,供奉在寺中。龍泉寺即是祖師的弟子化緣四方而建。從宋代至今,歷經戰亂,龍泉寺也被毀壞多次,但是供奉祖師肉身的殿堂從沒被毀,祖師的肉身也安然的被供奉了幾百年。
寺中現存有當年封存祖師肉身的那口荷花缸,半埋於地下,有清水入缸,長年清澈不濁。寺門前,還有棵近千年的桂花古樹,相傳是祖師親手所栽,花開之時,花香四溢。寺門前亦有古碑一塊,上書《茅蓬崗龍泉寺碑記》,講述了龍泉古剎的這段歷史淵源。
後世人景仰祖師大德,由出土的清朝光緒年間編鐘,石相羅漢,等一些文物可鑒龍泉古剎幽遠的歷史和影響力。
Brief introduction of Longquan Temple.
Longquan temple was built in Song dynasty, it is famous of Patriarch Xingjian of Song Dynasty , his immortal human body is kept in this temple. His family name is Li, who was a descendant of Tong dynasty’s nobles. It is said that on a snowing day, Xingjian find snow was covered on every where, but this piece of land, so he built shelter on this place, to observe mourning for his parent. When he died, one of his apprentice built a temple on this place to keep his human body. 3 years later , his body was fonud immortal. This is today’s Longquan temple. After long time of history , many of the temple’s building was damaged, but Xingjian’s body was never damaged.
Till today, the tub, which Xingjian’s body was put in; the bougainvillea tree , which was planted by Xingjiang himself; was still there , for us to believe this legend.
杜家村位於所前鎮東南、青化山麓的山塢中,北與傳芳村、越山村接壤,南隔石門嶺與進化鎮石門王村交界,東至越山村山林,與杭州生態園相鄰,西與傳芳、李家村隔山相連。全村由杜家、賈家2個自然村組成,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770畝,其中水田710畝,旱地60畝,耕地中在圍墾地區有210畝。有茶園700畝,果園2438畝。全村共劃分為12個村民小組,485戶,其中外來戶7戶;總人口1412人,其中外來人口10人,勞動年齡內人數1016人,其中男勞力508人,女勞力508人。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業為主的524人,從事工業為主的105人,從事建築業為主的90人,從事交通運輸業為主的20人,從事商飲業為主的180人,從事其他非農行業112人。
杜家村山清水秀,果木蔥蘢,全村4500餘畝林業用地中,果樹面積佔50%,疏林面積僅11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靠茶果生產,堪稱山林之鄉、果木之村。
1949年前,杜家村約有用材林面積500畝、竹林200畝、茶園100畝、果園1000畝,占林業用地的40%。1949年後,被定為山林專業村。人民政府加強對林業、果木生產的領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運動,並從資金、糧食、肥料等方面給以扶持,山林生產逐年發展。到1957年,全村用材林面積達800畝左右,茶園200畝,果園1500畝。1957年,產水果150噸,茶葉3噸。1964年,建立村級山林專業隊,開始果園連片生產。但栽植密度較低,單產不高。此期,楊梅、青梅、板栗畝栽18~20株,桃李畝栽30株,且多與茶樹等作物相間混生。1980年後,地方財政撥出款項扶助果樹商品基地建設,強調合理密植,布局集中成片。畝栽株樹,青梅增加到40株,楊梅、板栗增加到35株,桃增加到55株。果園面積逐年增加,產量連年上升。1982年,茶園發展到400畝,茶葉產量突破50噸;果園2000畝,年產水果225噸,其中楊梅1200畝,總產200噸。1983年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部分山林作自留山划給村民,由戶經營,集體僅留500畝山林由村山林隊統管。
80年代開始,加強生產科技,並調整林產品結構。1985年建立"兩梅一桃"為主的果樹良種單株接穗園和良種苗圃;在種植方式上,水果和茶樹均由間用混生改為純作種植;在生產管理上,青梅、楊梅等均推廣四季施肥技術,提高座果率和單果重;1986年,開發楊梅新品種大葉黃;1990年,引進日本水蜜桃早熟品種崗山早生、砂子早生;茶葉品種因炒青滯銷;多轉產旗槍、浙江龍井。同時,積極開發楊梅基地。到1992年,楊梅發展到1855畝,占果園面積的80.7%。是年,在全村4517畝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達4407畝,從1949年前占林業用地的40%上升到佔98%。其中:用材林1500畝(杉木386畝),竹林110畝(部分改為茶園),茶園535畝,果園2300畝(楊梅1855畝、青梅50畝,板栗150畝、桃120畝,柿子55畝,其他70畝)。常年水果總產500噸,其中楊梅400噸;茶葉60噸;木材年採伐量200立方米,毛竹2萬支。在蕭山市林業生產中,杜家村的山林特產,一直位居前列,歷年被評為蕭山市級山林專業先進集體,1984年還被評為杭州市7縣(市)山林專業先進單位。
杜家村農業耕地少。40年代末,全村僅有100餘畝耕地。土改時,從附近夏山埭、傳芳村划給300餘畝土地。1958年調整插花畈,增加到500畝左右。現村民口糧基本自給。另外,由於村民致力于山林生產,村辦工業自1976年起步后發展緩慢。現有五金廠和木箱廠2家企業,規模較小,合計年產值為50餘萬元,利潤4萬元左右。
杜家村地處交通要道,東面通紹興,西南經臨浦可達諸暨、富陽,西北經所前通蕭山、杭州。一千多年前,這裡曾香客雲集,熱鬧異常。據《天樂志》載:梁大同六年(540)在杜家村北建崇教寺,后屢毀屢建,到北宋治平三年(1066),規模頗具,三進佛殿,佔地5畝。據傳,當時寺內有僧100多,足見香火之鼎盛。村南山腰處,宋代還建有龍泉寺,俗稱茅篷,為宋代祖師成佛處,其骸葬於此。內有一泉池,水清洌。可惜近代戰亂頻仍,孫傳芳的軍閥部隊、國民黨浙江保安區憲兵部隊以及日本侵略軍、土匪俞繼鵬團伙等多次在杜家村一帶狂轟濫炸,槍殺騷擾。高大寺廟精華殆盡(崇教寺僅剩後殿,現為村木箱廠),村民生活艱難,雞犬不寧。
1949年後,特別是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村民商品經濟意識增強。憑藉四通八達的地理優勢,自1986年以來,在村口崇教寺遺址前自發形成集市。每年逢春茶上市和水果採摘季節,附近18個鄉村的農民及諸暨、富陽、杭州、紹興、溫州以及上海的客商在這裡彙集,車輛人流,商市興旺,有攤位200餘個,最高日交易額達100萬元以上。現已發展為長年集市,除山林特產外,還有日用百貨、農具及蔬菜魚蝦等。同時,在所前鎮蕭山市茶果市場內設有所前杜家農特產經營部,經理由村長杜奉康擔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的龍泉寺,亦於1990年重新修復,現香客眾多。
商品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得到提高。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6萬元,人均收入1630元,分別是1982年的5.3倍與4.7倍。村裡有100多人外出搞茶葉經銷,有12個運輸專業戶,購置運貨汽車2輛、三輪車2輛、運輸拖拉機8輛。有90%的村民新建了三層樓住宅,家家置有電視機。杜家村成為所前鎮的首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