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駟外科學
黃家駟外科學
《黃家駟外科學》是2008年10月1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在內容上突出了外科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知識並重的特點。為適應當前醫學科學迅速發展的新形勢和我國實際現狀,在《黃家駟外科學》第6版的基礎上,刪陳更新,注重反映當今國內外外科學的新進展,除在各章節中介紹新的理論知識、診斷技術和治療措施以外,同時還增加了諸如外科領域的細胞分子生物學、外科科學研究和外科與循證醫學、周圍血管腔內治療和外科疾病的生物治療等章節。
《黃家駟外科學》是當前中國最權威的外科學著作。
1960年第一版主編黃家駟
1993年第五版主編吳階平裘法祖
2000年第六版主編吳階平裘法祖
2008年第七版主編吳孟超、吳在德
歷屆編委:黃家駟、蘭錫純、曾憲九、方先之、吳階平、裘法祖吳孟超、吳在德
1993年曾榮獲國家頒發的首屆國家圖書獎;
1996年榮獲衛生部首屆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8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第一版到第三版原名《外科學》,1985年黃家駟逝世,為紀念這位中國外科學的奠基人,從第四版開始改稱《黃家駟外科學》。本書已先後發行25萬餘套。
本書第六版共120章,參加編寫的有50個單位的140位作者,幾乎遍及全國,包括香港和台灣兩個地區。全書的一半章節是完全重新撰寫的,其餘一半章節也作了很大的修改和補充,盡量做到較全面地反映國內、外外科領域的新理論、新概念以及新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措施。這部書仍然是一部參考書,其主要對象仍然是全國高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以及省、市和廠礦、部隊醫院的高年住院醫生、主治醫生和研究生、進修生等。作者都根據自己的理論修養和臨床實踐寫出了自己的心得和經驗,盡量做到“百家爭鳴”,其最終目的是力圖幫助讀者更新知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第七版是一本外科專業高級參考書,是從1960年5月黃家駟主編《外科學各論》的基礎上逐步充實發展而成的。本書繼承吳階平、裘法祖主編《黃家駟外科學》第6版傳統,其章節設置系統涵蓋了外科基礎、麻醉、神經外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整復外科、小兒外科和戰傷外科各相關專業領域,介紹的病種則較第6版有所增加。全書共125章,730萬字,插圖2200餘幅。
鑒於現今微刨外科的普及與發展,除在各相關章節分別予以介紹以外,將《黃家駟外科學》第6版的腹腔鏡外科一章,增加內容並調整為內鏡外科、腔鏡外科和藉此發展起來的外科機器人技術等內容列入現代外科診療技術章內。
本書執筆者根據自己深邃的理論修養、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心得,力求對理論基礎、基本知識闡述全面、完整,在疾病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併發症處理等方面則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具有系統性大型專業參考書的深度;同時還注意介紹了不同的學術觀點以及相關的發展現狀和趨向,以利於讀者獲得啟迪和思索。本書在內容編排和文字闡述中注重主次分明、概念清楚、觀點明確和易懂易讀。
吳階平,男,l9l7年生,江蘇常州人。任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名譽校長,北京醫科大學名譽校長,中華醫學會名譽會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師學院榮譽院士,比利時皇家醫學科學院國外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師學院名譽院士,香港外科醫師學院榮譽院士,美國泌尿外科學會榮譽會員,國際外科學會榮譽會員,哈佛大學一麻省理工學院健康學客座教授等。
1937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42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7一19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1998年獲西澳大利亞墨達克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作為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對“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研究使一些過去認為無法挽救的腎結核患者得以恢復,確立了腎上腺髓質增生為一獨立疾病,為國際上所承認。對腎切除后留存腎代償性增長的研究,糾正了長期存在的一種不全面的認識。與同道合作把輸精管結紮術發展為輸精管絕育法,在國際上受到重視。
從事醫學教育工作達50餘年,共發表醫學論文l50餘篇,編著醫學書籍2l部,其中主編13部。獲得全國性科學技術獎7次。獲首屆中華人口科技研究獎、北京醫科大學首屆伯樂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巴黎紅寶石獎、巴黎紅寶石最高獎、日本松下泌尿醫學獎等。
吳在德,男,1927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教授。1955年中南同濟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畢業后,即存同濟醫院外科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專長肝膽外科。歷任外科副主任,同濟醫科大學腹部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長及同濟醫科大學校長。
吳任德教授為我國最先(1958年)嘗試開展狗肝移植和最早(1977年)開展臨床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者之一。曾主持或參加10餘項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曾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l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l項,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等獎及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各l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l項,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衛生部教材辦公室、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l項。參加編寫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衛生部規劃教材《外科學》、《黃家駟外科學》等學術著作16本,其中主編《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全閨高等醫藥院校面向2l世紀教材《外科學》(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外科學》(第6版)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外科學》(第7版)等7本,副主編l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公開發表論文100餘篇。
曾任中德醫學協會豐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和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北分會副會長、武漢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現任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副會長、《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名譽總編輯和分別擔任10餘種學術雜誌的常務編委或編委。1998年獲德國醫師公會榮譽獎章。2004年獲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傑出成就金質獎章。2007年獲德中醫醫學協會寶降獎章。
裘法祖,男,1914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1939年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外科學教授,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名譽會長,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會長,國際外科學會會員。
從事外科學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達65餘年,是推動我國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發展主要開拓者之一,亦是我國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創始人。20世紀50年代對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症的外科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創建了“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有效地控制了門靜脈高壓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門靜脈高壓症外科治療的研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70年代在我國最早開展從動物實驗到臨床實踐的肝移植研究,於1980年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近10年來致力於膽道流體力學與膽結石成因的研究;在其指導下,自體外牛膽汁中研製培育出“體外培育牛黃”,於200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主編有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外科學》(一、二、三、四版),大型參考書《黃家駟外科學》(四、五、六版),醫學百科全書《外科學基礎》分卷、《普通外科學》分卷。發表論文240餘篇。早在1948年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醫學科普刊物《大眾醫學》,擔任主編10年之久(1948~1958)。
1982年獲聯邦德國海德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85年獲聯邦德國大十字功勛勳章。亞洲血管外科學會名譽委員,同濟大學名譽教授,暨南大學名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客座教授,香港外科醫師學院榮譽院士。2000年被授予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獎”。2001年中國醫學基金會授予“醫德風範終生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醫學家”榮譽稱號。
吳孟超,男,1922年8月生於福建閩清縣,1927年隨母赴馬來西亞投奔父親,1940年歸國求學。1949年7月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吳孟超院士自1956年以來,為中國肝臟外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翻譯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專著;製作出第一具完整的肝臟血管鑄型標本;成功完成第l例肝臟外科手術;創造了常溫下間歇性肝¨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l例中肝葉切除術;切除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為僅4個月的女嬰切除肝母細胞瘤,創造了世界之最;成功進行世界第1例腹腔鏡下的肝癌切除手術;率先提出巨大肝癌先經綜合治療再行手術切除的“二期手術”概念;率先提出“肝癌複發再於術”觀點等,他以這些創造性的貢獻和成就成為國際肝膽外科界的傑出人物。
1996年,吳孟超創建了我國第一所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建院以來,先後培養博上生導師16名,碩士生導師33名,中國工程院院上1名,l8人次成為“國家傑出青年”、“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總後“伯樂獎”、總後“科技金星”、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科技啟明星”等。10年來,醫院共進行各種難度的肝癌手術1.9萬餘例,膽道手術1萬餘例,手術成功率達到98%以上,小肝癌術后5年的生存率達到66.1%。同時,開展新技術新療法20多項,在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中晚期肝癌的綜合治療以及肝癌微創治療和肝移植等方面均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開展床位700餘張。
吳孟超率領團隊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l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l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l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和海市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一、二等獎3l項,還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獎2項,陳嘉庚醫學獎l項。先後任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200餘篇,主編專著21部。
第一章外科學的發展和外科醫生的成長
第一節外科學簡史
第二節我國傳統醫學中外科學的成就
第三節新中國外科學的發展、成就與現代外科學進展
一、新中國外科學的發展與成就
二、現代外科學進展
第四節外科醫生的成長
一、實踐、思考、知識的結合
二、臨床醫學的特點
三、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章外科科學研究和外科與循證醫學
第一節外科科學研究
一、選題
二、研究工作的設計與類型
三、資料的統計分析
四、論文寫作
第二節外科與循證醫學
一、概念、發展史和意義
二、臨床試驗
三、臨床實踐指南的形成
四、外科預后(Prognosis)與結局(Outcomes)研究
五、外科經濟學評價(economicevaluationinsurgery)
六、臨床決策、共同決策、外科決策與標準化、個體化的治療原則
第三章外科領域的細胞分子生物學
第一節人類基因的結構與功能
一、DNA和基因的結構
二、信使RNA的轉錄,蛋白質的合成與加工
三、基因表達的調控
四、細胞生長與調控:信號轉導和細胞分化
第二節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節功能基因組學
第四節蛋白質組
第五節分子診斷與生物治療
一、分子診斷
二、生物治療
第六節臨床應用
一、單基因病
二、多基因病
三、腫瘤分子生物學
四、其他
第七節問題與展望
第四章創傷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創傷分類
一、按傷口是否開放分類
二、按致傷部位分類
三、按致傷因子分類
第三節創傷的發生機制
第四節創傷的病理生理
第五節創傷的組織修復
第六節創傷的診斷和處理原則
第七節創傷的急救與治療
一、急救
第五章燒傷、電燒傷、冷傷咬蜇傷
第一節燒傷
一、概述
二、燒傷嚴重程度的估計
三、燒傷病理生理和臨床分期
四、現場急救、轉送與初步處理
五、燒傷休克
六、燒傷創面處理
七、燒傷全身性感染
八、吸入性損傷
九、化學燒傷
十、燒傷的併發症
第二節電損傷
第三節冷傷
一、非凍結性冷傷
二、凍結性冷傷
第四節咬蜇傷
一、概述
二、獸咬傷
三、毒蛇咬傷
四、蜂蜇傷
五、毒蜘蛛咬傷
六、蠍蜇傷
七、蜈蚣咬傷
八、螞蟥咬傷
九、海蜇蜇傷
第六章外科感染
第一節概述
一、外科感染的定義、特點和分類
二、外科感染髮生機制
三、外科感染病原學
第二節抗菌藥物在外科的應用
一、外科常用抗茵藥物及其主要藥效學特點
二、外科常用抗菌藥物的某些葯動學特點
三、外科感染常見病原茵的耐葯狀況
四、外科感染的抗生素經驗治療
五、抗生素目標(針對性)治療
第三節全身性感染
一、基本概念和定義
二、主要病理生理變化
三、全身性感染防治原則
第四節軟組織化膿性感染
一、急性蜂窩織炎
二、丹毒
三、癰
四、壞死性筋膜炎
五、進行性細菌協同性壞疽
六、軟組織非結核分支杆菌感染
第五節厭氧茵感染
一、無芽孢厭氧茵感染
二、梭狀芽孢桿菌肌壞死(氣性壞疽)與蜂窩織炎
三、破傷風
四、放線菌病
五、傷口肉毒症
第六節腸源性感染
第七節炭疽
第八節外科病毒性感染
一、狂犬病
二、流行性腮腺炎
第九節艾滋病與外科
第十節外科病人的真菌感染
第七章腫瘤
第八章外科基本原則、無菌術及手術基本操作
第九章現代外科診療技術
第十章麻醉
第十一章復甦
第十二章外科病人的體液平衡
第十三章外科病人的臨床營養支持
第十四章外科輸血
第十五章圍術期處理
第十六章重症監護治療病房
第十七章疼痛治療
第十八章休克
第十九章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
第二十章血液凈化
第二十一章外科免疫學基礎
第二十二章移植術
第二十三章人工組織和人工器官
第二十四章顯微外科技術
第二十五章整復外科的基本原則和組織移植
第二十六章組織工程學
第二十七章常見體表腫瘤和瘢痕組織
第二十八章神經外科的特點和基本知識
第二十九章顱腦和脊髓的先天性畸形
第三十章顱腦損傷
第三十一章顱內和椎管內感染
第三十二章顱腦與脊髓腫瘤
第三十三章腦及脊髓血管性疾病
第三十四章腦神經疾病
第三十五章垂體腺瘤、顱咽管瘤及蝶鞍區其他病變
第三十六章癲癇的外科治療
第三十七章頑固性疼痛的外科治療
第三十八章腦立體定向手術的原理及放射外科治療
第三十九章介入神經外科學的發展及臨床應用
第四十章神經內鏡原理及其臨床應用
第四十一章顱頜面部畸形、損傷和疾病
第四十二章頸部疾病
第四十三章甲狀腺疾病
第四十四章甲狀旁腺疾病
第四十五章乳腺疾病
第四十六章周圍動脈疾病
第四十七章周圍靜脈疾病
第四十八章周圍血管疾病的腔內治療
第四十九章淋巴水腫
第五十章腹外疝
第五十一章外科急腹症
第五十二章腹部損傷
第五十三章腹膜、網膜和腹膜后間隙疾病
第五十四章胃、十二指腸疾病
第五十五章小腸、結腸疾病
第五十六章闌尾疾病
第五十七章肛管、直腸疾病
第五十八章肝臟疾病
第五十九章門靜脈高壓症
第六十章膽系疾病
第六十一章胰腺疾病
第六十二章脾臟疾病
第六十三章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和外科治療
第六十四章小兒腹部外科疾病
第六十五章胸部外科基本問題
第六十六章胸部損傷
第六十七章胸壁、腹膜疾病
第六十八章氣管、支氣管、肺疾病
第六十九章食管疾病
第七十章縱隔、膈疾病
第七十一章體外循環和輔助循環
第七十二章先天性心臟病
第七十三章後天性心臟病
第七十四章主動脈疾病
第七十五章泌尿外科概述和診斷
第七十六章尿路梗阻
第七十七章泌尿男生殖系損傷
第七十八章泌尿男生殖系感染
第七十九章尿石症
第八十章泌尿及男生殖系腫瘤
第八十一章兩性前列腺增生
第八十二章陰莖和陰囊疾病
第八十三章排尿功能障礙
第八十四章腔內泌尿外科和體外衝擊破碎石
第八十五章腎血管性高血壓
第八十六章性分化異常
第八十七章男子性功能障礙
第八十八章男性不育和計劃生育
第八十九章腎上腺外科疾病
第九十章小兒泌尿外科疾病
第九十一章骨科基本問題
第九十二章先天性骨關節畸形
第九十三章手部畸形
第九十四章足部畸形
第九十五章脊柱畸形
第九十六章骨損傷與修復
第九十七章骨骺損傷
第九十八章上肢骨折脫位
第九十九章手部損傷和疾病
第一〇〇章手部損傷的再造
第一〇一章下肢損傷
第一〇二章斷肢(指)再植
第一〇三章脊柱和骨盆骨折
第一〇四章周圍神經損傷
第一〇五章擠壓傷綜合征和骨筋膜室綜合征
第一〇六章運動創傷
第一〇七章骨與關節化膿性感染
第一〇八章骨與關節結核
第一〇九章非化膿性關節炎
第一一〇章脊髓灰質炎後遺症和腦性癱瘓
第一一一章骨骼系統的腫瘤和瘤樣病損
第一一二章頸肩痛
第一一三章腰背痛
第一一四章無菌性骨壞死
第一一五章營養代謝疾病
第一一六章遺傳發育性紊亂性疾病
第一一七章骨軟骨移植、人工關節
第一一八章運動系統疾病的康復
第一一九章戰傷外科的概述
第一二〇章火器傷
第一二一章幾種新武器傷的特點和防治原則
第一二二章衝擊傷
第一二三章核武器傷
第一二四章化學武器傷
第一二五章戰傷複合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