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故里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韓信故里,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境內,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淮陰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縣(公元前 221年)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淮陰自古名人輩出,素有“入京孔道”之稱。李白、杜甫、白居易、劉長卿、蘇軾等歷代文人墨客在古淮陰留下許多華美的詞章。淮陰縣治所在地設在碼頭鎮,因此碼頭鎮是古淮陰的代名詞,這裡古迹甚多,歷史上寺廟達81處之多。著名的大軍事家韓信就出生於這裡。
韓信故里
韓信故里
漂母祠為一民房式四合院。正屋面南三間,硬山隔扇直欞窗。正堂供奉漂母塑像。左右聯書寫著:“人間豈少真男子,千古無如此婦人。”
門前的楹聯更是工整:一飯食韓信,巾幗絲巾早把黃金輕糞土;千秋拜遺廟,淮流堤旁有誰青眼識英雄?
這裡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一年四季皆有綠色,鮮花常開,幽香暗送,來此遊人小憩片刻,如同置身畫中,是淮安重要的旅遊勝地。
簡介
對韓信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其墳墓仍存於今淮陰區碼頭鎮境內,俗稱泰山墩,歷史文獻中常稱之為漂母墓。后經考證,此墓為清代墓葬。
韓信故里
典故
一飯千金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和張良一樣,亦是出身貴族。但楚國滅亡后,淪落潦倒不堪。曾在下鄉南昌亭亭長家混飯吃,時間長了,亭長老婆對他很厭惡,一天大早坐在床上把飯吃完了。韓信趕飯,撲了個空,知道是自己蹭飯遭嫌,人家以此來羞辱自己。他也不說什麼,氣鼓鼓地就跑出去了。
跑到外面也沒吃的,他只好去河邊釣魚。這時,有一群幫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婦女(即漂母),剛好也到河邊來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婦見韓信飢餓可憐,每天將自己的那份飯分成兩半,留給韓信一半,就這樣毫無厭倦之色地救濟他,直到工作全部完成離去為止。韓信非常感動,對漂母說:我將來富貴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漂母生氣地說:我給你飯吃,是可憐你雖貴為王族後人,卻淪落到不能養活自己的地步,不是為了圖你報答!
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漂母卻已經去世。於是韓信散千金給手下的士兵,命令他們每人都用衣服從外地兜一堆泥土來,堆砌在漂母的墳上,於是便出現了十分壯觀的漂母墓。又由於外地的泥土與淮陰當地泥土顏色不同,因此漂母墓的顏色在當時也特別顯眼。
韓信為感謝漂母的施飯之恩,用千金命將士搬土造墳以紀念漂母,便是一飯千金這一成語典故的來源了。
在古運河淮安段的堤岸上有一座高聳的牌坊,上面鐫刻著“韓侯釣台”幾個鎏金大字,頗為醒目。牌坊下有一亭,亭左側是漂母祠,下首就是韓侯釣台。韓侯釣台為一磚砌亭,前豎書“韓侯釣台”,背面則有淮陰市人民政府所撰的“重建韓侯釣台記”一文。
明萬曆年間,淮安府的主政者在今淮安(原淮陰市)修建了胯下橋木牌,並於清同治丁卯年重建。1978年,當時的淮陰市人民政府撥款重建,在竹制木牌坊上,橫寫著三個遒勁的隸書大字:“胯下橋。”漂母祠、韓候釣台、韓候祠,與胯下橋情況相同,均遷建在河下鎮的古運河堤上。它們始建於明代,清代多次重建。明清時為南來北往的遊客必經之處,清人劉培元的《韓侯釣台記》中說道:“淮陰故城偏在一隅,游跡罕到。而此台孤懸,往來憑弔無虛日。”記載了這些後人所作的韓信遺跡當年的盛況。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韓信衣錦還鄉后,以德報怨,仍給屠中少年授職。后鄉人立胯下橋紀念此事。舊志對胯下橋多有記載,1993年,碼頭鎮政府仿修胯下橋券門。
景點介紹
在鎮淮樓的東北方,座北朝南,原為三進花園式建築,在正殿上,有韓信坐像,兩側有侍童分立左右。殿內懸掛著“乃白精心”、“國士無雙”、“興漢三傑”等牌匾,兩面山牆上鑲嵌有韓信事迹和明人題刻。后漸湮廢。
1982年,當時的淮陰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尚存的後殿進行了大修。重建了圍牆、門樓。門樓上首鐫刻著“漢韓侯祠”的隸書大字,重建的正殿為單檐硬山隔扇,仿漢建築風格,顯得古樸莊重。殿內重塑了韓信像,修復和添置了一批文人題刻。院內廣植花草,栽種青松翠竹。
補充說明
根據《水經注·淮水》:“淮陰故城東有兩冢,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投金增陵以報母。東一陵,即韓母冢也。”可知淮陰故城在近淮陰區碼頭鎮附近,韓信乃近淮陰人,但是因為秦漢時期的淮陰面積很大,和今天的淮陰是兩個概念,這一觀點在近幾年的考古中被肯定。韓信的出生地大致應該在今淮安市淮安區。淮安區關於韓信的古迹始建於明代,是家鄉人民對於韓信的紀念建築。
碼頭鎮,改革開放以來,逐步修繕了關於韓信的歷史文化勝跡。韓信故里公園內修繕了淮陰侯廟、韓信釣魚台、胯下橋、漂母岸、千金亭等古迹。2003年竣工對外開放。公園入口前為6400平方米的廣場。廣場門口上方橫額“偽韓侯故里”四個鎦金大字,為陳立夫先生99歲時題寫。公園佔地1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萬平方米。園內諸景點按秦漢建築風格在古迹原址上修復,各景點圍繞韓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佈,在竹樹掩映、曲徑通幽中,顯得錯落有致,引人入勝。?
相傳在公園前191年漢惠帝大赦天下,即令射陽侯劉纏(即項伯)為韓信建祠,后圮廢於宋末元初。今淮陰侯廟重建於2002年5月,位於韓信湖南岸,背對湖水,寓意韓信背水列陣,用兵出神入化。其建築為典型的漢代風格,由山門、庭院、回廓和大殿組成。山門面闊8.8米,進深5.6米。兩側抱柱楹聯:“仗劍辭淮市,桑梓留鴻,巨仁大義欽神鬼;登壇將漢兵,中原逐鹿,偉略奇謀爍古今。”庭院兩側是與主體建築連為一體的迴廊,廊內牆壁上鑲嵌28塊石刻畫,畫面選取韓信一生28個生活片段,每一塊石刻畫都是一個成語故事,生動而逼真。
2002年修復。釣台背倚淮陰侯廟,面寬12.10米,側寬8.8米,亭額“偽韓侯釣台”五字。兩側亭柱楹聯:“枵腹待機,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釣,命世雄才只賺龍。”“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鉤。”釣魚台臨水面的楹柱上亦有楹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竿。”楹聯把興周名將姜子牙與韓信一起頌揚,強調韓信在建立漢王朝中無出其右的功勛。
位於韓信湖南岸的韓信釣台,這是韓信少年時釣魚的地方。后因水患,原釣台被毀,碑亦無存。釣魚台為亭台式建築,背倚淮陰侯廟,亭額為陳立夫老先生手書“韓信釣台”,兩側亭柱有對聯為:“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鉤;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釣台臨水的旁柱上對聯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桿”。韓信釣魚台、姜太公釣魚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兩個釣魚台。韓信釣台的對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為人漂洗絲麻並施飯給韓信的地方。《史記》中記載:韓信在城下釣魚,因家貧,常餓著肚子,漂母就連續數十天將自己帶來的飯分給韓信吃,韓信十分感激,對漂母說:“將來一定報答您老人家。”誰知漂母十分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為公子你感到悲哀才這樣做的,哪裡希望你報答呢!”唐代詩人崔國輔來淮觀賞古迹,曾留下《漂母岸》詩曰:“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昔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漂母岸為一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台式建築,主亭與側亭之間有曲折迴廊相通,立柱上有對聯:“愛心未料施豪傑,慈母何須賦姓名”,“漂也勞艱,飯飢只為憫王孫;貧而慷慨,母愛信能彌宇宙。”稱頌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原建築計劃沒有這麼大,設計專家通過考察,堅持將紀念亭台加大。設計專家的理念是,自古傳頌中華民族古代有三位偉大的母親,即孟母、漂母與岳母,人稱“三母”,孟母三遷為了兒子學業有成;岳母刺字囑告兒子精忠報國;而漂母施飯是將母愛授予一個無親無故的受餓青年,而且還施恩不圖報,不是更偉大嗎?
位於韓信湖東岸。韓信少時垂釣湖邊常受漂母施食,信曾對漂母表示:“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報答您老人家。”漂母說:“我是同情你不能養活自己,哪裡是指望你報答呢!”韓信衣錦還鄉后,贈漂母以千金。碼頭鎮舊有千金亭毀於水患,今千金亭為2003年復建,亭呈正方形,亭額上有“千金亭”三字,亭柱懸有兩副楹聯:“愛心本無價,然諾足千金。”“宏慈博愛千金難買,至信精誠一諾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