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全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華北西南、華中冬油菜區發病尤重。該病癥狀因油菜類型不同略有差異。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主要產生沿葉脈兩側褪綠,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明脈或葉脈呈半透明狀,嚴重時葉片皺縮捲曲或畸形,病株明顯矮縮,多在抽薹前或抽薹時枯死。

為害癥狀


染病輕和發病晚的雖能抽薹,但花薹彎曲或矮縮、花莢密、角果瘦癟、成熟提早。甘藍型油萊則現系統型枯斑,老葉片發病早癥狀明顯,后波及到新生葉上。初發病時產生針尖大小透明斑,后擴展成近圓形2~4mm黃斑,中心呈黑褐色枯死斑,壞死斑四周油漬狀。莖薹上現紫黑色梭形至長條型病斑,且從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擴展,後期莖上病斑多縱裂或橫裂,花、莢果易萎蔫或枯死。角果產生黑色枯死斑點,多畸形。

病原形態特徵


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發病主要表現為系統花葉。發病先從心葉開始,葉脈變黃白色呈透明狀。嚴重時葉片皺縮,顏色深淺不一,花序短縮,花器叢集,植株矮小,角果瘦小彎曲,呈雞爪狀,造成莢枯籽秕,甚至植株早期死亡。此病在4~5月間,當溫度升高時,花葉癥狀往往隱蔽。甘藍型油菜植株發病後,主要癥狀為系統性黃斑和枯斑。先從老葉‘發病,漸向新葉發展。開始開葉區面隱現退綠小圓斑,以後逐漸發展成直徑2~4毫米(少數可達5~8毫米)近圓形的黃斑或黃綠斑,多數邊緣有細小褐點組成連續或斷續的圈紋,呈油漬狀,有的在斑內或中央生有小褐點。再以後部分黃斑中央略下陷、形成枯白色半透明小點,逐漸擴大至黃斑變成灰褐或灰白色枯斑,枯斑內或中央散生小褐點或在中央形成一個大褐點。溫濕度適宜時,則出現中間綠色,外轉圍黃色的環斑。病葉枯黃時,斑點仍清晰可見。莖上發病,往往產生水漬狀,紫褐色形狀大小不等的條斑,所結角果皺縮瘦小,甚至全株枯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我國冬油菜病毒在寄主體內越冬,翌年春天由桃蚜菜縊管蚜棉蚜甘藍蚜蚜蟲傳毒,其中桃蚜和菜縊管蚜在油菜田十分普遍,冬油菜區由於終年長有油菜、春季甘藍青菜小白菜薺菜蔊菜十字花科蔬菜和雜草,成為秋季油菜重要毒源。此外,車前草辣根等雜草及茄科豆科作物也是病毒越夏寄主。春油菜區病毒還可在溫室、塑料棚、陽畦栽培的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留種株上越冬。有翅蚜在越夏寄主上吸毒后遷往油菜田傳毒,引起初次侵染。油菜田發病後再由蚜蟲遷飛擴傳,造成該病再侵染。冬季不種十字花科蔬菜地區,病毒在窖藏的白菜、甘藍、蘿蔔上越冬,翌春發病後由上述蚜蟲傳到油菜上,秋季又把毒源傳到秋菜上,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觸也能傳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蟲傳毒外,還發現有自然非蚜傳株系存在,給防治帶來困難。但對研究植物病毒又開拓了新領域。油菜栽培區秋季和春季乾燥少雨、氣溫高,利於蚜蟲大發生和有翅蚜遷飛,該病易發生和流行。秋季早播或移栽的油菜、春季遲播的油菜易發病。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較甘藍型油菜發病重。

防治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油菜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油菜苗期的病蟲害也日趨嚴重,應該從以下六方面來綜合防治,效果顯著: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毒病的油菜品種。
(2)調節播種期根據當年9~10月雨量預報,確定播種期,雨少天旱應適當遲播,多雨年份可適當早播。
(3)油菜田儘可能遠離十字花科菜地。適當遲播。苗床與本田應施足基肥、及時追肥、施用硼肥、控制氮肥用量。清除田邊雜草。
(4)用25%種衣劑2號1:50或衛福1:100倍拌裹油菜,30天內可控制蚜蟲、地下害蟲為害,對防治病毒病有效。
(5)田間防蚜。苗床四周提倡種植高稈作物,可預防蚜蟲遷飛傳毒;用銀灰色塑料薄膜或普通農膜及窗紗上塗上銀灰色油漆,平鋪畦面四周可避蚜;用黃色板誘蚜,每667m2用6~8塊,利用蚜蟲對黃色趨性誘殺之。重點應放在越夏雜草和早播十字花科蔬菜上,防其把病毒傳到油菜上。油菜3~6葉期治蚜很重要,應及時噴灑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滅蚜凈4000倍液、20%氰·馬乳油6000倍液。
(6)發病初期噴灑殺菌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殺菌和抗病調節如:2%氨基寡糖素水劑800倍液或三氮唑鹽酸嗎啉胍1000倍液、植物生長調節劑芸苔素、赤霉素菜寶8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地理分佈


全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華北、西南、華中冬油菜區發病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