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西窪村的結果 展開
西窪村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下轄村
西窪村位於莊子鄉東部20公里處山區,現有人口254人,耕地面積126畝,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果樹糧食為主。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部門和領導的關心下,村黨支部一班人精誠團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黨風廉政建設為抓手,按照五個好村黨支部的目標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結合本村實際,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開展。
西窪,屬莊子鄉,位於榆次城東南30公里的黃土溝壑土石山區,圪塔河源頭的向陽處。東臨白田,西毗窯上,南連紫中坪,北接上黃彩。面積3.33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村北距西白線1公里。
原名“棗樹溝”,位於現村落西南的一條溝里,因棗樹多而得名。後來村落搬遷到古村落東北,白田村和分水山(山名)西面的一處四周形如“蓮花瓣”,位於鐵盆底(中間隆起,四周較低)的山坳里,而更名為“西窪”,亦稱“西窊”(村人李才元捐銀百餘兩修石梯嶺路碑文為西窊,存於南頭村東北石腦山)或“西凹”。
立村時間在元代及其以前,有李氏家譜為證。
明代以前,屬三教鄉。明和清前期,屬慶城都,領都為南關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主村,轄段和、東赤土、蓮子腦三村(中間隔白田村,南頭村,此處存疑)。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二十一編村三和村的附屬小村。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日偽政權交錯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2014年底,依次屬上黃彩鄉、黃彩鄉、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村人李才元捐銀百餘兩修石梯嶺路(白田至溝口)、神林嶺路(溝口至神林嶺),被稱為“義民”。在南頭村石腦山立有重修道路殘碑立碑時間為1608年。
民國二十六年(1937)10月30日,晉華工人抗日自衛隊把大批軍用物資和生活物資運往西窪村存放。不久,建立一個簡易修械所。
民國二十七年(1938)6月,中共榆次中心縣委、榆次路東抗日縣政府在村建立糧庫,為東山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奠定物質基礎。
1956年,成立“西凹國光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8年,知識青年13人進村插隊。
1975年,在村河灘、石占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共造地23畝。
1976年,村內購買第一輛運輸車。
1978年,建設滴灌水利項目,投資1萬元。
同年,建磚廠。
1984年,開始土地一輪承包。
同年,建水塔。
1995年,開始土地二輪承包。
2005年,紅磚硬化道路4000米。
2012年,投資18萬元,實施市級“一村一品”項目,發展果園。
2014年,實行鄉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清運人員1人,清運車輛1輛。
向以糧食種植和林果業為主。1949年後的30多年,西窪村有耕地1243畝,主要種植品種為蘋果、梨、玉米、小雜糧。到2014年底,耕地面積為1543畝。其中,糧食作物90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蔬菜種植80畝;林果種植400畝,主要品種有蘋果、梨。
2012年,李代慶成立西窪種植專業合作社,產品主要銷往本省及北京等地。
1957年,成立村初級小學,校址為祠堂院正房5間,有老師1名,學生17名。1967年,在村西新建校舍8間,佔地300平米。1972年,成立完全小學。1987年,因房屋倒塌在村東新建校舍11間,佔地700平方米,老師4人,學生30人。2006年,小學撤併至立堅小學。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5人,大學本科以上有6人。
1972年,成立衛生所,醫生王英。1977年,知青返城,村民李建成接管衛生所。1995年,李建成調到東陽衛生所,由村民李志福接任村醫。2010年,建衛生室3間,佔地45平米,無醫生。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100 %,新農保參保率86%,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47人。
曾有村西南關帝廟、東南龍天廟、東北泰山廟、東面大寺(名稱不詳,兩進院、有鐘鼓樓)、村中三官廟以及樂亭等,均毀於日軍之手。明朝御史贈光祿少卿(正五品)張慶人周 墓在西凹之原。現存樹齡200年以上古樹1株。殘存李氏祠堂。
圪塔河,榆次舊縣誌塔字作“土”,發源於西窪村西,西行經紫中坪、窯上,至寨底與麻地溝水與伽東溝水匯合后西行,再經大橋、福堂(道場溝)、張胡南行入太谷縣河西、河東等村后又進入榆次魏岳、聖許、內白、褚村而注入瀟河。
分水山,據民國版《榆次縣誌》記載:“分水山,在白田村西里許,盛夏暴雨集水自山而下,東北入塗,東南入金水河,西入圪塔河。”而西窪村正處於分水山之西坡。
西窪有放焰火的傳統習俗。清朝初年至今,西窪村人為祈求上蒼不下冰雹,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一、二十二之夜放焰火,連放三年,久而久之成為西窪村的傳統習俗,在榆次城鄉乃至晉中地區特別有名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西窪焰火起源於防冰雹,說法有三種:一是供天神。舊時人們認為風、雲、雨、雪、霜、霧、雷、電、雹等自然現象,都是由天界八部正神施布和管束,而八部正神喜好人間紅火,只要在一年之始的正月燃放焰火,正神就會心存感激,為燃放焰火的地方正常施風布雨,使之風調雨順。二是和陰陽。焰火為火為熱,屬陽;冰雹為冰為寒,屬陰。在陰寒仍重的正月燃放焰火,燃放之地就會陰陽調和,不生雹災,三是供三官。西窪的人們認為,本村三官廟的天、地、水三官神很靈驗,也喜好紅火。在三官廟前鬧紅火,三官神就會保佑村內不降冰雹,年景昌順。
西窪焰火的原料有:硫磺、木炭、火硝、發葯、銀砂、銀粉、石黃、大綠、氯酸鉀、硝酸鉀、硝酸鍶、硝酸鋇、硝酸鈉、蔗糖等。木炭、發葯、鐵砂自製,硫磺、火硝須研成細末。鐵砂的主要作用是發光,用酒精將顏料拌在鐵砂上,鐵砂經炮葯燒紅后即可放出所拌顏色的亮光,從而形成五顏六色的焰火。
西窪焰火的種類有:起火、平火、鍋子火三種,其中鍋子火(因焰火原料裝於鍋狀鐵器中而得名)最具特色。它噴出的火焰高達兩三丈,而且造型多姿,色彩艷麗。其傳統造型有:大金川、拾梅花、鬧蛾、垂楊柳、滿樹梨、水老鼠、十樣錦、雨打梨、跑白梨等。
西窪焰火採用的是傳統工藝,製作甚是費時,要從正月初二開始,家家戶戶就要製作,需要20多天方能完工。
西窪——山清水秀之地,安居樂業之所。自開埠以來,雖無名勝傳奇留世,亦無達官貴人出沒,但民風淳樸,祥和集瑞,敢與陶公桃花源媲美。唯千年古道五里許,曲折蜿蜒,夏則泥漿盈尺,冬則冰陡路滑,阻甘甜良果以出,障埠外給養以入。村民受制於斯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