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拳

武術拳法

以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盤旋起伏,穿雲撥霧之勢為特點。其動作柔而大方,手法有纏、裹、摟、砍、抱、擰、轉、抄等;腿法有合、彈、旋風腳、擺、掃、飛腳等;其步形有龍形步、獨立步、馬步、弓步、插步、扣步、跨步等,練此拳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延年益壽之功能。練習是要動作流暢,節奏分明,眼到手到,對增強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

拳種


青龍拳

相傳清代道光年間,青城山純陽洞單正道人,一日雲遊至梓洲城,見一青年,因為人鳴不平,與數惡奴相鬥,青年人身手敏捷、拳技平庸,雖勇敢狠斗,終因兩拳難抵四手,而被打倒在地。單正道人善心大發,挺身相救,只見他趨步向前,身搖步晃,兩掌如龍爪,左右盤旋,偏進斜退,閃電般地穿梭於眾惡奴之間,行之身體上浮下沉,吞吐自然,步無虛邁拳無虛發,巧捷奇妙,神態飄然,轉瞬間,早把惡奴們打翻在地,求饒不迭。青年人目睹道人之功力,知其技高超,翻身從地上爬起來,跪拜在道人面前,口中說道:“多謝師父救命之恩,受弟子一拜。”青年人一跪下就不起來,道人知其赤誠,逐將他帶回青城山,每天除打柴、挑水、作飲外,主要是練功。練功時,燃點一柱香,叫青年人沿著純陽洞到上清宮一公里多長的蜿蜓險峻的羊腸山道,不停地跑上三個來回,若一柱香已燃燒全而又沒有完成練功要求,則為餓一天。青年人初練時,經常挨餓,後來,經過長期磨練,逐漸掌握了攀山越嶺的本領,練就出穿山飛奔的硬功夫。單正道人見青年人走功大進,於是又加大練功難度,叫青年每日背上一個六、七十斤重的大香爐,按原來規定的時間和路線練習。春去夏至,秋殘冬臨,又是兩年,青年人騰功大進,於是道人才將護山防身秘術——青龍拳傳與青年。自得青龍拳后,青年人更加勤奮,晝練功,夜練拳,功藝結合,拳術日精,轉眼三年又過去了,一天單正道人把青年叫到跟前,對他說,馮清(青年人的姓名),你跟我已有六年多了,看起你道行難修,卻武功大長,這裡並非你的歸宿,去江湖上闖一闖吧!我明天將赴渝洲,這裡有把青龍劍,送你作紀念吧!馮清一聞此言,知難強留,只得灑淚向道人拜了四拜,接過青龍劍,練拳練劍去了。待練完功回洞中,不見師父身影,知已啟程,無奈何,只得隨及佩劍下山。
上述傳聞,是否真有其事,無關大局。青龍拳確是存在,至今仍流行於成都、廣漢、綿陽、三台樂至縣一帶。
青龍拳有三個拳路:第一曰龍拳;第二路曰青龍探爪;第三路曰青龍返道。以第一路最典型,第一路有六十四動,風格別緻,講究龍爪、蛇腰、穿梭步。主要手法有插、抓、搓、拿、挖、擰、點、戳;拳法含括貫、沖、砸、撩、甩、劈、撞、架等以及肘法中的楞、撲、頂、壓、過、搗等。各種手法交替使用,從而使上肢的擊法直橫剛柔、變化多端,再配合下肢擊法,如勾踢、撩掛、蹬、彈、點、踹、拐、提、絞、剪等等,就更加突出青龍拳攻防格鬥技擊特點。
青龍拳取龍之靈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神聚而形似,動如山崩,靜如伏兔,步急快穩,繞轉穿行,具似游龍,時吞時吐,時浮時沉,時大時小,時長時短,變幻莫測。動合陰陽之理,靜含伏擊之機,隨身出手,身到步摧,招勢相輔,圓活巧妙,拳藝奇特,擊法玄異,功夫別緻。
青龍拳的主要動作有:青龍出水、青龍騰空、雲龍現身、青龍吐霧、青龍吞雲、青龍擺頭、青龍轉身、青龍擺尾、青龍戲水、青龍落地、青龍探爪、橫空旋繞、雙龍戲珠等等。
青龍拳以走功為基礎,常于山道、爛泥地(或沼澤地)沙灘等地方練習。故能很好地增強下肢力量。青龍拳又很重視龍爪功、二指禪一指禪和抓拿功的技擊法訓練,所以,青龍拳有較突出的攻防格鬥作用,保持著峨眉派拳術的特點和風格。
除青龍拳外,尚有青龍刀、青龍劍、青龍搶等套路流傳民間。

盤龍拳

成都市西郊著名的青羊宮內,有八角亭,亭柱以石刻盤龍著稱。傳說其中一條盤龍,每到夜深人靜之後,就離柱升騰,時而繞殿盤柱、張牙舞爪,時而翻旋空中吞雲吐霧,時而潛身百花潭中戲水掀波,鬧得庶民不得安寧,道士難以棲身,道人告狀於太上老君,李老君怒,一拳把盤龍打死在亭柱上,其拳擊之跡,至今猶存。這個神話傳說,被後世拳師取盤龍之名,冠以拳術,改盤龍拳之拳路動作,實系吸取民間“水龍”舞的各種躲閃動作,揉化於峨眉派拳術之中,形成一種以遮攔認躲為主的龍形拳術。這種龍形拳,時而升騰,時而伏俯,時而擰旋盤疊,時而又勢如長虹,疾如離弦之箭,緩發悠悠流雲。在快速躲閃,在緩慢中伺機搶攻,拳勢變化難測,別有一番拳趣。
盤龍拳創於何時,待考。
盤龍拳流行於川西的溫江、崇慶郫縣新都彭縣和成都一帶。
盤龍拳以龍舌掌為主,多鴛鴦掌法和旋腕掌。主要手法有戳拳、卷腕、插掌、滾穿掌、小開手、大雲手、劍手、刁手、摟挖手、搓手、旋肘、晃手等。掌到指先行,專攻人眼、鼻、喉、胸、肋和胯部,並擊之為內傷。故盤龍拳要求掌指有力,在運動中十分準確地襲擊對手。盤龍拳步法常用進三退二、左進右退、右進左退、走之字形的連環步,蜿蜒曲折,使對手難於捕捉進攻進機,攻之無因定目標,反易被反攻擊中。盤龍拳步勢多採用梭步、盤繞步、矮步、盤龍下卧勢、縮地勢、盤根錯節勢等等。盤龍拳很強調身腰變化,講究“身似游龍勢如長藍天、吞吐浮沉軟硬並用,時長時短躲閃刁滑,擰旋摺疊虛中藏法。”因此,揉腰活腰,俯仰屈伸,翻轉旋折成為必練的常功。
盤龍拳還包括盤龍槍、盤龍棍、盤龍雙刀、盤龍劍(帶長穗)等器械套路。

烏龍拳

烏龍拳又名烏龍擺尾,屬於一種模仿蛇形拳變化的拳術。
傳說,清代中葉,峨眉山龍神堂(今伏虎寺)極善法師,幼愛拳腳,少年出家。曾雲遊四海,至巴州,得樂雲和尚傳蛇形拳一路,回山苦練十年,與人斗不勝,思拳理,不解。一次入山,觀雨後之黑龍江,咆哮奔瀉於崇山之嶺、峽谷之間,繞山麓,穿巨石,勇往直前,宛如黑龍飛升,搖頭擺尾,旋繞前進。頓時悟出,練拳之道應柔中含剛、盤旋中寓猛進之勢。於是改蛇形拳,將其形小而柔改為形長勢大、拳剛掌巧腿多變,取蛇形拳練氣催力的特點,逐步形成一種形似龍形,步繞蛇行,突出腿法快猛的拳術。
這種龍形拳,幾經相傳,至清末,洪椿坪果椿和尚得以繼承其技,成為峨眉山拳法之一。今日流行於川西、川南各地的烏龍拳套路,已非昔日之拳術。
烏龍拳講究功力和拳法,是一種突出腿法打人的拳術。拳歌云:“烏龍擺尾手畫圓,龍起龍縱身扭旋。出水無聲腿無影,吞吐雲霧藏奇拳。形似游龍歸大海,神發兩眼功自然。靜如卧龍氣息緩,動似蒼老舞雲端。三年拳腳三年腿,十年功夫十年拳。龍形龍態龍虎拳,練精化氣力無邊。”
烏龍拳主要手法有戳、挖、摟、纏、點、筘、搓、掛、劈、撩、砍、雲、絞、挪、端等。要求伸手旋臂急晃肩,由手擰腰髖扭旋;主要步型有騎龍步、卧龍步、鴛鴦步、連環步、玉碎步等;主要腿法有金蛟剪、鴛鴦連環腿、跟子腿、穿心腿、迎面腿、十字披紅、朝天蹬、纏絲腿、扇形腿、龍擺尾等。要求出腿如雷鳴電閃,收腿如火燒。
烏龍拳包括烏龍出水、烏龍吸水、烏龍奪球、烏龍番江、烏龍絞柱、烏龍擺尾、烏龍入洞等七十二勢。

火龍拳

峨眉派火龍拳是五龍拳之一種。系黃林拳系中著名拳術。通常稱“挨盤”為火龍拳,挨盤是基礎拳,有一百零八式。挨盤的行進間練法稱:“走盤”。從挨盤中提其精華而編成三十六式的拳路叫“蹲樁”,吸取蹲樁精華加上走盤的形式,補以其他部分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拳路稱四平拳。從挨盤、蹲樁、四平拳中相繼衍生出“火煉金丹”、“單手”、“二排手”、“單扣”、“八法扣手”、“挨盤扣手”、“走盤扣手”、“四平扣手”等各式拳路,因此,現今的火龍拳實際上是上述各種拳路的統稱。
火龍拳的起源,眾說紛云:有說火火龍拳由火龍功發展而來;有說火龍拳是四川省德陽市一民間拳師在峨眉山觀看大青猴格鬥之後創編而成;有說反清和尚神燈長老與清虛道長被清兵圍困峨眉山珠甘洞,在烈火中衝出洞口與清兵拼搏,蜿如雙龍出洞,因他們全身著火,在戰鬥中邊打邊退,隱入深山,沿路火順風起烈火燃燒,形似火龍,故有火龍拳之說。但筆者承火龍拳繼傳者鍾方漢、劉震南等老拳師介紹:火龍拳本是四川省隆昌縣黃林寺所傳,清代嘉靖以後始傳民間。據說,黃林寺一僧人精火龍拳,偉徒劉教古,劉再傳劉松雲。劉松雲公工授徒,主要徒弟有宋鷂山、鍾俊之、鍾潤之、張海門。後來,宋鷂山傳徒侯萬里、陳大力、鍾方漢等;鍾俊之傳周開臣等;張海門傳張玉龍,張玉龍再傳付思齊等;侯萬里傳劉震南等。至此,火龍拳廣為流傳,在流傳中,很自然地形成了鍾、宋兩家大同小異的火龍拳風格。從總體上看鐘家拳硬,宋家拳柔。
火龍拳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火龍舞”的許多動作,保留了步勢高、活、稱的特點,成為峨眉派高樁拳的典型拳路。
火龍拳以柳葉掌為主,鳳眼拳為輔,主要手法有關、盤、抰、撥、提、斷、剔、破、A、閉、擒、攔以及正撩捶、子午捶、陰陽捶、砸肘、楞克肘、雞克肘、反肩肘、掛撞肘、架肘等;腿法只有破腳和蹬腳;主要步法是蛇繞步、擦滑步、箭步;步勢有長山步、含機步、騎馬式等。
火龍拳技擊很強,每招法明力足,常扁側身體,單邊的肘臂滾壓,拳掌結合,掌指交替使用。要求順勢借力,以攻帶守,巧打,點穴,斷骨。講究“高來用手提,逢中用破手,單邊用盤手,傷人用箭手”,出式以步為先,以手為輔,以身次之,運用“五峰六肘”的獨特擊法,表現出身法如浪波、變化似龍形,吞吐浮沉,閃展騰挪,行動敏捷。勁道要求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以剛為主,步法輕盈,手法快速有力。
火龍拳(即挨拳)有一百零八動,每動招勢鮮明,擊法準確,左攻右防,右攻左防,動作重複,活動範圍小,支持運動量可因人而異,很適合初學者練習;走盤一百零八動,在快速走轉中出拳踢腿,動作乾淨利落,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具有較大的運動量,適應青少年練習。蹲樁三十六動,套路短小精悍,是火龍拳中的中級拳路;四平拳因步走四正四斜方,動作暗合八八六十四動之意,加上練拳時要求心平、氣平、頭頂平、肩平,所以名叫四平拳。四平拳是高級拳路,突出身腰的靈活,手法的快速準確以及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火龍拳以擰腰轉胯、活戶旋肘為主,步走偏門,繞繞蛇行,運柔克剛,借力巧打,充分體現活、快、巧、變等風格。

龍形拳

龍形拳又名金龍拳,是一種取形練意的龍形拳術。
據內江市老拳師古思義手書《龍拳總論》記載:“龍拳即取龍之靈而練神也,龍形者,進退圓活,手法巧捷,神氣自然。靜之則如伏波,動之如萬馬奔騰。先練金剛之體,次練純陽之氣,眼明手快,步速身活而注重練步是也。”又云:“凡與人技,時動如山崩、靜如伏兔,運動如百練之鋼何堅不摧,身似游龍取水,見空即進……”。龍拳秘法有《龍拳歌》,拳歌云:“吞吐兼施手法靈,浮沉上下神鬼驚,出波無蹤影難見,神光一盞貯黃庭”。龍拳秘法還有《龍形歌》一首,歌中說道:“龍形變化廣神通,噓雲吐雨勢如虹,疾如暴雨狂風起,圓活巧妙神氣溶”。這對龍形拳的風格作了概述;批龍形拳快速圓巧、吞吐浮沉、變化多樣的風格描述得生龍活虎,使人一目了然。
龍形拳技法要求:“力由腰發,氣沉丹田,神發兩眼,靈藏天庭,氣行手足,力加拳腳,呼吸自然,筋骨丟松,耳聽八極,眼視四方,留心注意,形態悠然,進退身步,手進身隨”。
龍形拳以拳為主,龍爪為輔,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拳路精細,拳勢猛裂,竄蹦跳躍如蛟行空,扭擰摺疊如黃龍滾地。搶掌、快肘、大閉、埋伏等等招勢弓馬,陰陽結合。
龍形拳的源流較早,據《龍拳總論》記載“明末時,有鄧金義者傳徒鄒孝皮與漫權、張成虎二人,但二人均由行伍出身,奉旨把守台灣。因八王之亂,人民逃散,由粵(廣東)入川,歷傳與梁某及楊、傳至楊桂芳和曾省傳陳文章及孫武超,武超至郫縣大倡此道,並傳文勉,文勉傳江文蔚,民國卅年,文蔚因公奉派來內(內江縣)指導、提倡,方傳古思義等數人。”
練習龍形拳應以功為先,拳路輔之,要求功藝結合。行功時要求:“凡練習此拳者,宜平心靜氣。閉口氣不上涌,雙眼由丹田提神平行遠視,眼神充足,上從天庭,氣取柔和,呼吸緩慢,神氣和一,始得其妙也。”
少林龍尊拳(福建龍拳)
又稱龍拳和龍樁拳。特點:“吞吐浮沉,身技腰馬,門戶眼節,動靜神氣。”精義:“有橋斷橋,無橋生橋,注重練神。”主練神。其不僅集合雙手互搏術的守內、游外之功,同時還具備二次防禦之功。
龍尊拳拳法,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但每一手頃刻間的變化都能起到“擋、防、攻”三種功效。“吞,如金貓捕鼠;吐,如餓虎出林;浮,大鵬展翅;沉,如老翁持拐”。看似以防為主,卻能誘敵深入,出奇制勝。
如龍尊拳套路:雙拳奔出,氣勢磅礴,中指突起寸許,有如龍爪。左右變換之時,動作迅速,富有整體感,驗證了古人“神龍無首”的變化莫測。動時,似黃龍滾水,浪里推舟;靜時,養神安逸,出手有山嶽之威。時而原地踏步,時而突然快速遊走。這套拳法移動範圍以及拳法收縮幅度雖然不大,卻能在搖身轉胛間起到“擋、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擋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另一拳防好敵人的二次進攻,緊接著利用與敵人的近身迅速進攻,即“有橋斷橋,無橋生橋”。
龍尊拳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對陣即能比出高低。龍尊拳的秘訣即“練神”,運氣要氣沉丹田,眼法講究以目視目,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拳法則講究“門戶”。“出拳時,肘距離肋骨不能超過一拳頭的距離,拳高則不能超過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證防守和進攻的力度,並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少林龍尊拳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間,鐵珠長老來福建南少林,路經興化仙游縣,收朱山為徒,遂將龍尊拳傳之。三年後朱山學成,朱山傳古田彭德成,彭德成再傳彭金山。早在清雍正南少林時期傳入古田杉洋鎮,龍尊拳流傳至今主要有兩個分支,一為“直上青溪”,拳法主剛,稱一路龍尊,二為“太子游龍門”,拳法主柔,稱二路龍尊。而古田的龍尊拳乃傳承至“直上青溪”,有兩個分支,其一是古田舊城(現古田縣城)分支,<現存古田縣城關松台村>
其二是古田縣衫洋村(現杉洋鎮)分支。後傳入城關松台村,具考證已流傳150多年,清朝民國都出了不少武術名家,清朝光緒年間陳作堯從小酷愛武術,從杉洋學得龍尊歸來,並已崇高的武德精神在鄉里一舉成名。後傳陳金對及其孫陳盛速(已故)陳盛鋅、陳盛樂。陳金對現傳陳信括和陳信葆。松台村陳式家族上40歲的基本對龍樁拳有一定了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們經常聚集在老宅院的大廳中,由一名本村知名的老師傅教授龍樁拳等
福建省古田縣杉洋鎮是我省七大拳種之一龍樁拳的發源地少林寺龍樁拳正法套路

方書密傳


基本簡介

此法名師傳授,練真可保一身,論此拳術名龍法、既是儒法,在河南開封府少林寺飛鈸、禪師黃衣真人、鐵臂、鐵杖、鐵柄、楊信本、鐵鞋、鐵珠、在南洋鄉傳彭成、傳藍金山、在山洋鄉傳瑤先生傳余貴弟、余來正、傳祈賢、傳崔達年、傳胡無燦、傳潘祥松、傳黃學榮。學習各種股肱拳法研究煉真,龍法借浪生力、龍法一字分身、此是第一,一字為橫一字直,一字能收諸刀杖,用此一字、萬無一失,煉真龍不離水、吞吐浮沉、彈力運氣起伏、滾浪力大無窮者。
拳術萬法一宗書
拳術者,剛柔相濟,橫直相連,為股肱之宜使也。夫股肱在下,不如守之在上,既守在上,為一身之主。出手時緩用力,兩肩起左手動接右足之力,右手動接左足之力。腳為前三后七,先顧自己,后傷他人。寸寸軟而有勁,步步柔而有根。五氣調元、五機歸一。無隙可乘,無空可入。悠往咸宜,百無一失。
吞在池,吞者存也。吞如貓戲鼠之狀,此柔克剛之意也。
吐在田,丹田也。丹田為命門相關,人之強弱,壽長壽夭之根本也。吐如虎出林,進時其英勇之氣,人不能預防也。
浮在山,浮如雲霞映山由,為輕輕實實之意,神氣安然之理也。
沉在水,沉如大石投江,沉而不脫,如水上流,如下水紋轉不瀉也。此、吞吐浮沉之意也。

頭牌娥峰邊攔

抱印、純陽、化純陰、出大馬、照身機、化中攔、收手、出小馬、照身化中攔、收入、出大馬、照身機、化中攔、收手、轉身、照身機、化中攔、派出大馬、照身機、退大馬、照身化中攔、退小馬、照身機、化中攔、出小馬、揀雙戰、退小馬、拍小腳、出大馬、拍雙搥、收馬、報印。完。計策15步。

二牌號七搥八趕

抱印、純陽手、化純陰、出小馬、批雙手、化單搥、出大馬、批雙手、化單搥、出小馬、批雙手、化單搥、出大馬、批雙手、批雙手、退大馬、扒手轉正、馬中身搥、退小馬、扒手轉正、馬中身搥、退大馬、扒手轉正、馬中身搥、倒塔、腳落單碥蝠、起拍大腳、出馬批手、退大馬、批手、退左批手、沖正馬、朝雙手、退大馬、月涼機全義、完計17步。

三牌三獅

抱印、純陽手、化純陰、出小馬、雙獅搥、出大馬、雙獅搥、出小馬、下棗馬、扒手書馬單戰、轉馬扒手、拍拍抖搥、塔杞出馬下馬、穿退馬十字搥、轉馬批雙手、插戰出馬、批雙手、插戰截棍、雙攻棗、拍娥獅、腳轉馬、扒手、下馬、穿退馬、金獅搥、全義完計17步。

四牌四門

抱印、純陽、化純陰、出馬插三戰、出馬中攔、提起拍腳、轉左、提手、卷手、化雙戰、卷搥、拍腳、轉小馬、提手、卷手、化雙戰、卷搥、拍腳、落單蝙蝠、亞筍拍腳、落單蝙蝠、亞筍拍腳、插雙戰、轉馬、捬掌塔機拍腳,貓洗臉、牽牛鼻上十字、下十字、全義完。

五牌遮璉

抱印、純陽、化純陰、出馬抑舍雙搥、(復上1)(復上2)退馬拍雙搥、遮璉拍雙搥、退馬遮璉拍雙搥、(復上)進雙戰、雙戰璉手、柳舌拍雙搥、轉馬璉手、柳舌拍雙搥、轉馬璉手、巨拍、日月腳中攔、全義完十六步。

六牌二十八宿

抱印、純陽、化純陰、上山虎、下山虎、出小馬、獨虎(復上)、尖嘴虎(復上)、執雷虎、開弓迴轉馬、棍、操棍、操棍、研棍、回馬、招棍、十字棍(復上)、截棍(復上)、迴轉馬、抱頭虎、(復上)、黑虎穿心、平肩虎(復上)平肩迴轉馬、拍雙攻蝴蝶棍(復上)撲地虎全義完二十八步。

八牌鐵橋

抱印、純陽、化純陰、出馬、拍雙戰、化兩搥、出馬、雙戰化雙搥(連3次)、退馬單棗(5次)、出馬扛手(5次)、退馬雙朝手化插機(5次>)、撲地虎、全義完計21步。

十八學生

天斗戰、地斗戰、天斗機付掌(2次),天斗機踏斗、拍腳迴轉馬、剪往月斗和斗、和斗;迴轉馬、黑虎穿心、迴轉七星手、天斗機招棍彈(二次)、天斗機剪轉、人斗彈、天斗丹下戰(二次)、迴轉馬、滾地雷全義完。

九變十化

台馬、單戰化十字(2次)玉牌化出戰(2次)蝴蝶尾迴轉馬、流插趕、天斗、天斗、鐵扇掌、蝴蝶尾、迴轉馬、天上拐退馬、天斗機(2次)、滾地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