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分水
南旺分水
南旺分水是指元代開鑿京杭運河,南旺作為大運河的“水脊”,成了運河暢通的難題。明朝初期,工部尚書宋禮和汶上民間水利家白英經過勘察,在戴村築壩建分水工程,使汶水西行,從南旺入運河,七分向北流,進入漳、衛;三分向南流,進入黃、淮。
京杭大運河途徑魯西南,其汶上縣南旺地段是一個制高點,俗稱水脊。因此,這段運河開挖后,因水淺難以通航,但是,汶上縣北境的大汶河卻水源豐富。明朝初期,宋禮、白英利用大汶河上的坎河口地勢高於南旺這一有利條件(坎河口高出南旺分水口三百餘尺),在坎河口修築戴村壩,截住大汶河之水,又從戴村壩至南旺分水口開挖一道八十餘里長的小汶河,這樣引汶濟運,才使得南旺段運河有了足夠的水源。
南旺分水樞紐是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議修建的工程。首先在汶上築戴村壩截汶水;然後開挖小汶河,使汶水至南旺分水口;接下來導泉補源,即收集疏導汶上縣東北各山泉匯入泉河至分水;最後在小汶河入運的“T”字型水口修石頭護坡,建分水拔刺(魚嘴),使其南北分水。南旺分水樞紐疏浚三湖作水樞,建閘壩,調節水量,保證漕運暢通,堪與都江堰相媲美。南旺分水工程,壩址選定合理,因戴村是遏汶河濟運較為理想的制高點,符合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至南旺水脊分水,疏浚三湖。白英抓住了“引、蓄、分、排”四個環節,實現了蓄泄得宜,運用方便。該工程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是我國京杭大運河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南旺“引汶濟運”水利工程,以漕運為中心,疏河濟運、挖泉集流、蓄水濟運、泄漲保運、增閘節流,科學地解決了引汶、分流、蓄水等重大複雜的技術和實踐問題,從而保證了大運河暢通無阻。即使在當今社會,也仍不失為妙手之作,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範例。具有永恆的研究和借鑒價值,其科學性和技巧性可與中國古代的靈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其建壩設閘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我國興建的葛洲壩工程都有相似之處。
南旺“引汶濟運”水利工程歷史的評價是“真令唐人有遺算,而元人無全功。”就連精通水利知識的康熙皇帝也褒獎說:“朕屢次南巡經過汶上縣分水口,觀遏分流處,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民國初年,美國水利專家方維看到后曾無比敬佩地說:“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的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被古人之綜其事,主其謀而遂如許完善之結果者,今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