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辭的結果 展開

漢語常用字

辭(拼音:cí)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辭是會意字,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亂”和表示刑罰的“辛”組成,本義是訴訟,打官司。引申為訴訟時的言辭。再引申為一般的言辭、文辭,又引申為一種文學體裁。訟辭中常常為求無罪而找借口,故又可引申為借口。再者,訴訟是為了擺脫罪名,所以“辭”又有推辭、辭卻等引申義,而且這一系列義項以及言辭、文辭等引申義逐漸成為“辭”的常用義。

字源解說


會意字。從?,從辛。 “?”是“亂”的本字,有“治理”的意思;“辛”是古代的刑具,此處代表刑法,會合起來就是“以法律理紛亂”,也就是訴訟,將紛繁複雜的案件抓住線索,理出頭緒,搞清真相,進而定罪。這是“辭”的本義。
“辭”字最早出現於甲骨文中(圖1),字的左邊是一隻手在整理線軸,右邊是辛。金文中出現多種異體:除了都在左側添加另一隻手之外,還有添加“口”(圖2)或“言”(圖3)旁以使“辯訟”義更鮮明的;還有一種將“辛”替換成“司”的(圖4),“司”有“治理”的意思,而且古音中“司”與“辭”同屬“之”部,所以這個字就成為會意兼形聲字。但所有這些異體都沒有被小篆採納,小篆(圖7)基本上沿襲了甲骨文的構形,只在左半邊採納了金文中雙手理絲的構形。隸定后左側像線軸之形的部分拉長,將下方的部分罩住,而原先像絲線之形的部分被分割成了上下兩半(圖8)。簡體的“辭”本是繁體“辭”的俗字,今為繁體“辭”的簡化字。字形從“舌”從“辛”,意為口舌辛苦,因為推辭、告辭時通常都要費一番口舌。
“辭”的異體“辤”是由繁體“辭”字分化變形而來的, “辭”字左邊所從的“?”與“受”寫法近似,所以在小篆中變形為從受從辛,專表“推辭” “拒絕”這 一種義項,以與本義為“訴訟”的“辭”區別。“司”、 “辭”、 “台”古音同屬“之”部,故又分化出從辛、台聲的“辝”字,從辛、台聲的寫法雖然在秦代之後很少使用了,但並沒有消失,一直到東漢時期還作為“辤”的異體在使用,並保持原有構形,楷書寫作“辝”。“辝”與“辤”在簡化漢字時都被淘汰,其義項由“辭”字承擔。

基本釋義


辭
辭 cí ㄘˊ
1. 告別:告~。~訣。~行。~世。~別。
2. 不接受,請求離去:~職。~呈。
3. 躲避,推託:不~辛苦。~讓。~謝。推~。
4. 解僱:~退。
5. 同「詞」。
6. 優美的語言:~藻。修~。
7. 講話;告訴:「請~于軍」。
8. 文體的一種:~賦。陶淵明《歸去來兮~》。

詳細釋義


〈名〉
● ● (會意。本義:訴訟,打官司)
● ● 同本義 [legal case;lawsuit]
辭,訟也。——《說文》。按,分爭辯訟謂之辭。
善於辭案條教。——《後漢書•周紆傳》。注:「辭案猶今案牘也。」
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書·呂刑》
● ●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於單辭,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書·呂刑》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禮記•大學》
其次不辱辭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辭布者。——《周禮•司市故書》。司農注:「辭布,辭訟泉物者也。」
獄辭無謀故者。——方苞《獄中雜記》
有詔即訊,辭服。——《漢書•趙君韓張兩王傳》
使犯死者自春而窮其辭。——柳宗元《斷刑論下》
● ● 言辭;文辭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辭。——《禮記•曲禮》。疏:「言語也。」
不以文害辭。——《孟子》。注:「詩人所歌詠之辭。」
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說事之言辭。」
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 ● 又
其次不辱辭令。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 又如:辭色(言辭和容色);辭容(表情;面色);辭旨(言語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 ● 特指政令之詞 [order]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 ● 借口,口實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資治通鑒》
● ● 又如:辭頭(說法;借口)
● ● 中國古代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體裁,也叫賦,或辭賦並稱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家書一篋托焉。——梁啟超《譚嗣同傳》
● ● 又如:楚辭
● ● 古體詩的一種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蘭辭
〈動〉
● ● 說講 [speak;talk]
使人辭於狐突。——《禮記•檀弓》。注:「告也。」
無辭不相接也。——《禮記•表記》。注:「辭所以通情也。」
無傷也,請辭于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 ● 辭別;告別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辭白帝彩雲間。—— 李白《早發白帝城
過北郭騷之門而辭。——《呂氏春秋•士節》。注:「辭者別也。」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北朝樂府《木蘭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 又如:不辭而別;辭朝(進朝辭謝皇帝);辭世頌(遺書);辭年(辭歲。除夕之夜)
● ● 推卻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辭父命。——《公羊傳•哀公三年》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辭以軍中多務。——《資治通鑒》
● ● 又如:辭讓(推讓);辭不獲命(辭謝推讓而未獲允許)
● ● 審訊 [try]
單於使 衛律召 武受辭。——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
● ● 遣去 [dispatch;expel]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左傳
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 ● 解僱,免職 [dismiss]。如:他被張老闆辭了;辭館(辭去書塾的教職)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辛部】似茲切(cí)
訟也。從?,?猶理辜也。?,理也。
?,籀文辭從司。
【譯文】辭,打官司的文辭。由?、辛會意。?、辛好比說治理罪過。?是治理的意思。
?,籀文辭字,由?、由司會意,(司也表聲。)
【註釋】①從?:當依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作“從?辛”。②?猶:當依《段注》作“?辛猶”。③從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作:“從閿從司會意,司亦聲。”按:司是主管的意思,這裡指治理。
說文解字注
說也。
註:今本說譌(訛)訟。《廣韻》七之所引不誤。今本此說譌為訟,訩字下訟譌為說。其誤正同。言部曰:說者,釋也。
從?、辛。
註:會意。似茲切。一部。
?辛猶理辜也。
註:釋會意之恉。依小徐本訂正。
?,籀文辭,從司。
註:易?辭本亦作?。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辛字部】辭 ·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2
古文:?。《唐韻》似茲切。《集韻》詳茲切,竝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刑》:明清於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未集下】【舌部】辭 ·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7
《正韻》詳茲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從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既久,今亦不廢。
《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從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亂。

廣韻

似茲切,平之邪 ‖辭聲之部
辭訟。《說文》曰:“辭,訟也。”
校釋:訟,原訛作“說”,據《說文》改。
辭

詞語彙集


疑辭謁辭祅辭一辭有辭逸辭
艷辭爻辭屬辭鑄辭顓辭轉辭
壯辭贅辭卮辭質辭制辭置辭
貞辭助辭枝辭隱辭英辭優辭
音辭作辭正辭載辭諛辭詔辭
軋辭詐辭演辭嚴辭虛辭雄辭
巽辭邪辭些辭謔辭誣辭文辭
偉辭微辭溫辭往辭銜辭無辭
挽辭五辭託辭吐辭偽辭象辭
水火不辭同聲一辭談辭如雲同然一辭巧言偏辭理不勝辭
利喙贍辭理過其辭理勝其辭誇大其辭積極修辭徑廷之辭
萬死不辭萬口一辭誼不敢辭張大其辭振振有辭祝幣史辭
義不容辭一諾無辭雜歌謠辭百喙難辭與世長辭不謀同辭
不贊一辭含糊其辭辭舊迎新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辭退、辭世、告辭、辭職、遁辭、文辭、卜辭、說辭、辭工、婉辭。

相關成語

在所不辭、拙口鈍辭、辭簡意足、辭巧理拙。

字形書法


辭
❶“舌”略窄;“辛”略寬,頂部“舌”低,底部“辛”低。
❷“舌",橫筆從田字格橫中線起筆,“口”的頂部在橫中線下側。
❸“辛”,“立"的末筆橫在橫中線;“十"的橫筆從豎中線起筆,短於上橫。

韻書集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上古音
廣韻似茲上平七之平聲三等開口
中原音韻支思開支思陽平開口呼
洪武正韻詳茲二支平聲
分韻撮要第十六師史四陽平

英語翻譯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