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琵琶
嘎琵琶
嘎琵琶,侗族曲種。侗語意譯為敘事歌。流行於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地區,旁及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帶。嘎琵琶的演唱者稱為歌師,一般都是有一定藝術修養和豐富生活經驗的中年農民。舊時的歌師常在農閑時節走村串寨進行演唱,屬於業餘性質。由於侗族人民熱愛這種藝術,歌師演唱時,往往舉寨來聽,並給予接待和饋贈。
嘎琵琶一般由歌師自彈自唱,以唱為主,中間夾用口語敘述,與唱詞聯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唱詞結構採取分節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數十乃至數百詩節組成。每節的句數不固定,多為偶數;每句的音節也不固定,多為奇數。韻腳有尾韻、腰韻兩種,腰韻用在長句的中間語氣停頓的地方。
嘎琵琶
①流行於六洞地區的,用大琵琶伴奏,曲調莊嚴,音域寬,旋律中音程的起伏較大,表現力豐富;
②流行於黎平、從江的九洞、十洞地區的,用牛腿琴伴奏,曲調、節奏比較平穩,表情細膩委婉;
③流行於黎平、榕江交界村寨的,用中型琵琶伴奏。旋律優美流暢,多由女歌師演唱。嘎琵琶的曲目,尚在流傳的有50多個,多半是侗族的傳說故事,如《珠郎娘美》敘述一對侗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門龍紹女》、《金漢烈美》是歌唱愛情忠貞不二的故事;《芒西留美》、《三郎五妹》等則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外還有漢族的傳說故事,如《山伯英台》、《梅良玉》、《鳳嬌李旦》等。不少作品雖然有著積極的主題,但也有些作品羼雜有或多或少的封建迷信成分。
侗族的戲曲劇種。最早形成於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后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它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礎上,接受漢族的戲曲影響而形成。“嘎錦”,演員自彈自唱,夾用說白來敘述故事,內容多半為侗族的傳說故事。
嘎琵琶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樓,戲班的組織是以鼓樓為單位,一個鼓樓有一個戲班,屬業餘性質。一個戲班一般為十幾個人,有戲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無女演員。戲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二月二、三月三、秋後或本寨的會期。活動方式有“尾夜”和“多夜”兩種。“尾夜”,是村寨之間進行聯歡,旨在聯絡雙方感情。演出時間一般從上午開始,直到吃夜飯、散戲之後,戲班的小夥子們便與姑娘們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藝活動為主的聯歡形式,戲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頭人帶隊。
嘎琵琶的演出,有一定的儀式。第一天開演正戲之前,要供神請師,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間擺上酒、菜、紙錢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請神,然後鳴放鐵炮。每個劇目開演之前,先由一演員朗誦一段開場白;正戲結束后,全體演員唱歌致謝;整個演出結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紅包扔到台上以作賞錢,他們大多是寨里的頭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戲班不再收錢。
嘎琵琶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丑腳”、演員念白很少,以唱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演員每唱完一句,都要在過門中與另一個演員互走一字,交換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場時,也只有對唱的兩人在過門中互走一字,其餘的人原地不動。
嘎琵琶表演
嘎琵琶多在戲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戲台通常是用木板搭蓋,一般無頂蓋,觀眾可三面圍觀。在裝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裝,整齊、鮮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小丑除在鼻子上畫一個青蛙以外,兩頰上還要各寫一個“豐”字,以示吉祥。
說到侗族噶琵琶,在侗鄉還有個神奇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侗族人民本沒有"侗歌",也沒有侗族琵琶,七仙女下凡到侗鄉的一條清澈明亮的河裡洗澡。她們看到侗家人個個都很樸實、善良勤勞,但不會唱歌,既愛慕,又同情。她們回宮后,就把這事跟玉帝說了。玉帝也深表同情,當即下令叫第七個仙女下凡,把仙歌撒到侗鄉江河。
這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陽火辣辣的。侗族小夥子阿寶感到很悶熱,就到離侗寨不遠的河裡洗澡。當他洗完澡上岸正準備穿衣服時,河裡掀起了巨浪,浪濤翻騰多時才平靜下來,只見河中心飄浮上來一條大鯉魚,遊了幾下就不動了。阿寶趕忙縱身躍入河中,把這條很大的鯉魚慢慢地拖到岸邊。這時,寨上有七八個小夥子向河邊走來,看到阿寶在岸邊正吃力地拖著一條大魚,就去幫忙。他們用兩根大木杠把這條大鯉魚抬回家。
嘎琵琶女士表演
索樣和索鴦不知道怎知用嗓子唱出好聽的歌。一位過路的老人說:"天上鬧熱得很,各種好聽的歌調子都有,到那裡去要吧。"於是,索樣和索鴦就跟隨老人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要曲子。她倆騰雲駕霧來到天上對玉皇大帝說:"玉帝大人,我們人間有很多很多的歌,但不曉得怎麼用調子,也不曉得哪樣曲子才好聽,請您老送幾種給我們吧!"玉皇大帝笑著說:"兩個小妹妹為這事而來,實在是可喜可賀。我這裡各種好聽的歌曲樂曲都有,如你們喜歡歡快明亮的就要蘆笙曲;喜歡溫柔婉轉的,那就要歌曲和琵琶曲。"
就這樣,她倆要來了蘆笙、琵琶和許多曲子,從天上邊彈邊唱下到人間。侗鄉的人們聽到一陣陣優美動聽的蘆笙和婉轉抒情的歌聲,以及伴隨著叮叮咚咚的琵琶聲,個個心曠神怡,如痴如醉。阿寶聰明,當場效仿琵琶的模樣自製了一把精美的琵琶。人學人,寨學寨,村村寨寨也都做起了琵琶。從那以後,侗鄉人民不僅有了各種調子的侗歌,而且還有侗族琵琶、蘆笙及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