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簡稱雲南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雲南和緬甸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下轄55府。布政使司衙門駐雲南府。

歷史沿革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布政使司:元屬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行中書省)。
洪武十五年(1382)臨安路、車裡路、武定路分別改置臨安府、車裡府、武定府;置平緬宣慰司;
同年中慶路、大理路、澄江路、廣西路、普定路、普安路、曲靖路、姚安路、鶴慶路、麗江路、元江路、鎮康路、孟定路、鎮西路、南甸路、平緬路、麓川路、芒施路、和泥路、柔遠路、謀粘路、木連路、芒部路、烏蒙路、烏撒路、東川路、會川路、德昌路、建昌路、木邦路、雲遠路、威楚路、孟隆路、木朵路、孟肙路、木按路、孟傑路、蒙憐路、蒙萊路、蒙光路、太公路、木蘭路分別改置府,其中中慶路、威楚路改置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雲南府、楚雄府;順寧府、寧遠直隸州分別降散州;武定府改置武定軍民府;通西軍民府、孟愛等甸軍民府、木來軍民府分別改置通西府、孟愛府、木來府;置蒙慶府;景東府降散州;耿凍路、蒙兀路廢,后又廢南賧;並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治雲南府,轄雲南府、臨安府、車裡府、大理府、澄江府、廣西府、普定府、普安府、曲靖府、姚安府、鶴慶府、麗江府、元江府、鎮康府、孟定府、南甸府、鎮西府、平緬府、麓川府、芒施府、和泥府、柔遠府、謀粘府、木連府、芒部府、烏蒙府、烏撒府、東川府、會川府、德昌府、建昌府、木邦府、雲遠府、楚雄府、仁德府、柏興府、北勝府、永昌府、騰衝府、孟隆府、木朵府、孟肙府、木按府、孟傑府、通西府、孟愛府、木來府、蒙慶府、蒙憐府、蒙萊府、蒙光府、太公府、木蘭府、武定軍民府、雲龍甸軍民府、平緬宣慰司;
尋普安府、普定府分別改置普安軍民府、普定軍民府,普定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廢平緬府、麓川府、南甸府、鎮西府、芒施府、謀粘府、木連府、木邦府、鎮康府;
同年德昌府、建昌府、會川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廣南西路改置廣南府來屬;
十六年(1383)芒部府、烏蒙府、烏撒府改屬四川布政司;仁德府改置仁德軍民府,又更名尋甸軍民府;
十七年(1384)順寧州、景東州分別升順寧府、景東府;置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東川府改屬四川布政司;車裡府改置車裡宣慰司;平緬宣慰司改置平緬軍民宣慰司,又更名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北勝府降散州;威遠州升威遠府,尋廢;鎮康府降鎮康直隸州;雲龍甸軍民府降散州;和泥府降長官司改屬臨安府;雲遠府更名孟養府,后廢;
二十三年末(1391)永昌府、騰衝府廢;
二十四年(1391)柏興府降柏興直隸州;
二十六年(1393)柏興直隸州廢,改置鹽井衛屬四川都司;
二十七年(1394)普安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姚安府、曲靖府分別改置姚安軍民府、曲靖軍民府;置緬中宣慰司,尋廢;
三十年(1397)麗江府、鶴慶府分別改置麗江軍民府、鶴慶軍民府;
洪武年間柔遠府、孟定府、通西府、木朵府、孟隆府、孟愛府、木來府、孟肙府、木按府、孟傑府、蒙慶府、孟養府、蒙憐府、蒙萊府、蒙光府、太公府、木蘭府廢。
洪武三十五年(1402)置孟定御夷府、鎮沅直隸州、威遠御夷直隸州、木邦府、孟養府;
永樂元年(1403)置灣甸長官司、干崖長官司、潞江長官司、大侯長官司俱屬都司;並置者樂甸長官司屬都司,后改屬布政司;置緬甸軍民宣慰司;
二年(1404)木邦府、孟養府分別改置木邦軍民宣慰司、孟養軍民宣慰司;
三年(1405)灣甸長官司改置灣甸御夷直隸州,鎮康直隸州廢;置孟艮御夷府屬都司,后改屬布政司;
四年(1406)鎮沅直隸州升鎮沅府;永寧州升永寧府;元江府改置元江軍民府;置孟璉長官司屬都司,后改屬布政司
七年(1409)置鎮康御夷直隸州;
十二年(1414)置南甸直隸州;
十六年(1418)潞江長官司升安撫司;
十九年(1421)置車裡靖安宣慰司;
永樂年間車裡軍民宣慰司廢;
宣德元年(1426)潞江安撫司改屬布政司;
三年(1428)大侯長官司改置大侯直隸州;
五年(1430)置騰衝直隸州;置猛緬長官司屬景東府,后屬布政司;
八年(1433)置鈕兀長官司;置潞江直隸州;廣邑州升廣邑直隸州;
九年(1434)車裡靖安宣慰司廢;
正統三年(1438)南甸直隸州、騰衝直隸州降散州;並潞江長官司、干崖長官司改屬金齒軍民衛;
五年(1440)潞江直隸州廢;
六年(1441)麓川平緬宣慰司廢;
七年(1442)北勝州升北勝直隸州;
八年(1443)置芒市御夷長官司屬都司,后改屬布政司;
九年(1444)南甸州改置南甸宣撫司直屬布政司,干崖長官司改置干崖宣撫直屬布政司;置隴川宣撫司;
十三年(1448)蒙化州升蒙化府;
成化十二年(1476)尋甸軍民府改置尋甸府;
二十年(1484)置孟密安撫司;
弘治十四年(1501)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改置新化直隸州;
嘉靖元年(1522)置永昌軍民府,潞江安撫司改屬永昌軍民府;
嘉靖初年,緬甸宣慰司成為緬甸國;
萬曆十三年(1585)孟密安撫司升孟密宣撫司,置蠻莫安撫司;
十九年(1591)新化直隸州降散州;
二十五年(1597)大侯直隸州降散州,猛緬長官司來屬之;
二十六年(1598)廣邑直隸州廢;
三十三年(1605)木邦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孟密宣撫司、蠻莫安撫司改屬緬甸國;
萬曆年間武定軍民府復改置武定府。

行政區劃


雲南府

雲南府:元為中慶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雲南府,屬布政司。
昆明縣:倚郭。東偏北有赤水鵬巡司,西偏北有清水江巡司。
富民縣嘉靖年間徙治螳螂河南,萬曆二年(1574)徙治螳螂河北,十年(1582)徙治土主峰三里左右,四十二年(1614)復徙治螳螂河北。
宜良縣:西偏北有湯池巡檢司。
羅次縣:元屬安寧州。弘治十三年(1500)直屬雲南府。南偏西有鍊象關巡檢司。
晉寧州:
歸化縣:
呈貢縣:
安寧州:縣境有祿脿、貼琉二巡司。
祿豐縣:東南有老鴉關巡司。
昆陽州:
三泊縣:
易門縣:明初徙治縣北,萬曆年間復徙故治(易門所)。
嵩明州:元為嵩盟州,成化十八年(1482)更名嵩明州。西南有兔兒關巡司。
邵甸縣:洪武十三年(1382)歸附后省入嵩盟州。
楊林縣:成化十七年(1481)省入嵩盟州。後為楊林堡所治此。

曲靖軍民府

曲靖軍民府:元為曲靖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曲靖府,屬布政司,二十七年(1394)改置曲靖軍民府。
南寧縣:倚郭。東北有白水關巡司。
亦佐縣:元屬羅雄州。永樂初年直屬曲靖府。
沾益州:洪武十六年(1383)自州東河東營徙治烏撒后所,天啟五年(1624)徙治故交水縣;南有松韶鋪巡司,西偏
西有阿幢橋巡司。
交水縣: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沾益州。后沾益州治此。
羅山縣: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沾益州。后平夷衛治此。
石樑縣: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沾益州。
陸涼州:
芳華縣:永樂初年省入陸涼州。
河納縣:永樂初年省入陸涼州。
馬龍州:西偏南有魯婆伽嶺巡檢司。
通泉縣:永樂初年省入馬龍州。
羅平州:元為羅雄州。萬曆十五年(1587)更名羅平州。
越 州:洪武二十八年(1395)省入南寧縣。越州衛治此。

尋甸府

尋甸府:元為仁德直隸府。洪武十五年(1382)屬布政司,十六年(1383)改置仁德軍民府,同年更名尋甸軍民府,成
化十二年(1476)復改置尋甸府,嘉靖七年(1528)自府東徙治鳳梧山下。
本 轄:
為美縣:洪武十三年(1382)歸附后省入仁德府。
歸厚縣:洪武十三年(1382)歸附后省入仁德府。

臨安府

臨安府:元為臨安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臨安府,同年徙治建水州,屬布政司。
通海縣:元屬寧州,為臨安路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直屬臨安府,並徙臨安府治建水州,去倚郭名目。
河西縣:西北有曲陀關巡司,后廢。
嶍峨縣:元屬寧州。洪武十五年(1382)直屬臨安府。西南有伽羅關巡司,西有興衣鄉巡司。
蒙自縣:西南有箐口關巡司。
新平縣:萬曆十九年(1591)析嶍峨縣置新平縣,來屬臨安府。南有南峒巡司。
建水州: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徙臨安府來治,為倚郭。北有曲江巡司;又東南有納更山土巡司。
石屏州:元為石平州。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石屏州。西北有寶秀關巡司。
阿迷州:元為阿寧萬戶。洪武十五年(1382)置阿迷州,來屬臨安府;永曆二年(1648)更名開遠州。州境有部舊村巡司,后廢又州東偏北有東山口土巡司。
寧 州:弘治十六年(1503)改流,正德三年(1608)復設土官,嘉靖元年(1522)又改流。土州同嘉靖元年降土知州置,自龍畝移駐甸尾。西偏北有甸苴巡司。
西沙縣:元省入寧州。洪武十五年(1382)復置西沙縣,仍屬寧州,尋復省入寧州。
新化州:元為馬龍甸屬元江路。洪武十七年(1384)置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直屬布政司;弘治十四年(1501)改置新化直隸州,萬曆十九年(1591)降為散州,改屬臨安府。南偏西有摩沙勒巡司。
寧遠州:萬曆十四年(1586)析建水州置寧遠州,來屬臨安府;四十八年(1620)省入建水州。
寧遠州:元為寧遠直隸州。洪武十五年(1582)降為散州,改屬臨安府,宣德元年(1426)入安南國。
納樓茶甸長官司:元為納樓千戶屬和泥路。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納樓茶甸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教化三部長官司:元為教合三部(強現三部)屬阿寧萬戶。洪武十五年(1382)置教化三部長官司,直屬臨安府。
王弄山長官司:元為王弄山部屬阿寧萬戶。洪武十五年(1382)置王弄山長官司,直屬臨安府。
虧容甸長官司:元為鐵容甸屬和泥路。洪武十五年(1382)置虧容甸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溪處甸長官司:元為七溪部屬和泥路,有溪處甸軍民副萬戶。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溪處甸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思佗甸長官司:元為和泥路,倚郭思陀部。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和泥府,屬布政司;十七年(1484)改置思佗甸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左能寨長官司:元為思佗甸寨屬和泥路。洪武十五年(1382)置左能寨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落恐甸長官司:元為伴溪部屬和泥路,有伴溪落恐部軍民萬戶。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落恐甸長官司,改屬臨安府。
安南長官司:元為舍資安南道防送軍千戶。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舍資千戶所,尋改置安南長官司;正德八年(1513)省入新安守御千戶所,天啟元年(1621)復置安南長官司。

澄江府

澄江府:元為澄江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澄江府,屬布政司。
河陽縣:倚郭。洪武年間自縣西徙治繡球山上,弘治年間徙治縣東金蓮山上,正德十三年(1518)徙治縣東暘溥山麓,嘉靖二十年(1541)徙治金蓮山南,隆慶四年(1570)徙治舞鳳山下。
江川縣:崇禎七年(1634)自縣南故城徙治江川驛。西北有關索嶺巡司。
陽宗縣:
新興州:北有鐵爐關巡司。
普舍縣:洪武十三年(1382)歸附后省入新興州。
研和縣:洪武十三年(1382)歸附后省入新興州。
路南州:成化十三年(1477)改流。東北有革泥巡司。
邑市縣:弘治三年(1490)省入路南州。

廣西府

廣西府:元為廣西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廣西府,屬布政司。
本 轄:
師宗州:
彌勒州:南偏西有捏招巡司。
維摩州:弘治六年(1493)徙治曲部驛,崇禎四年(1631)徙治大維摩。

廣南府

廣南府:元為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廣南府,屬布政司。
本 轄:崇禎六年(1633)割廣西故上林司西地來屬。
富 州:
羅佐州:洪武十五年(1382)歸附后省入富州。
安寧州:洪武十五年(1382)歸附后省入富州。

元江軍民府

元江軍民府:元為元江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元江府,屬布政司,永樂四年(1406)改置元江軍民府。
奉化州:倚郭。元為因遠羅必甸長官司。洪武十八年(1385)仍置因遠羅必甸長官司,嘉靖年間改置奉化州。東北有禾摩村巡司。
步日部:洪武年間省入因遠羅必甸長官司。
恭順州:元為他郎寨長官司。嘉靖年間改置恭順州。
普田思麽甸長官司:洪武十六年(1383)省入車裡軍民府,稱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

楚雄府

楚雄府:元為威楚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楚雄府,屬布政司。
楚雄縣:倚郭。元為威楚縣。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楚雄縣。西北有呂合巡司。
廣通縣:元屬南安州。洪武十五年(1382)內附后直屬楚雄府。東偏北有舍資巡司;又東北有沙矣舊土巡司,西偏南有回蹬關土巡司。
定遠縣:東偏北有黑井、琅井巡司,西南有羅平關巡司、南有會基關巡司。
定邊縣:元省入鎮南州。洪武十五年(1382)復置定邊縣,來屬鎮南州,尋直屬楚雄府。
[石咢]嘉縣:
南安州:
鎮南州:西偏北有沙橋巡司;又西偏北有鎮南關、英武關、阿雄關土巡司。
姚安軍民府:元為姚安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姚安府,屬布政司,二十七年(1394)改置姚安軍民府。
大姚縣:元屬姚州。洪武十五年(1382)歸附后直屬姚安府。西北有白鹽井巡司。
姚 州:倚郭。南偏東有箭場巡司,西南有普昌、普淜巡司,南有三窠巡司。

武定府

武定府:元為武定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武定府,尋改置武定軍民府,屬布政司,隆慶三年(1569)徙治獅子山;萬曆年間復改置武定府。
南甸縣:元為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和曲州,成化十二年(1476)復直屬武定府,正德元年(1506)省入和曲州。
和曲州:倚郭。隆慶三年末(1570)自州南故城徙治獅子山下,為倚郭。西北有乾海子、羅摩洱巡司,東南有小甸關巡司;又西北有龍街關、金沙江土巡司。
元謀縣:
祿勸州:東北有普渡河巡司,后廢;南有撒墨巡司,后廢。
易籠縣:洪武十七年(1384)省入祿勸州。
石舊縣:正德元年(1506)省入祿勸州。

景東府

景東府:元為景東軍民府。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景東州,改屬楚雄府;十七年(1384)升為景東府,屬布政司。
本 轄:北偏西有三岔河土巡司,西北有保甸土巡司。
南州:洪武十五年(1382)歸附后省入景東府。

鎮沅府

鎮沅府:元為遠干州屬景東軍民府。洪武年間內附后,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洪武三十五年(1402)置鎮沅直隸州,屬布政司,永樂四年(1406)升為鎮沅府。
本 轄:
祿谷寨長官司:永樂十年(1412)於祿平寨置祿谷寨長官司,來屬鎮沅府。
大理府:元為大理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大理府,屬布政司。
太和縣:倚郭。南有太和土巡司。
趙 州:洪武十五年(1382)更名趙喜州,尋復更名趙州。東南有乾海子、迷渡市巡司;又南偏東有定西嶺土巡司。
雲南縣:元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雲南縣,仍屬大理府,十七年(1384)改屬趙州。東北有你甸、楚場巡司,東偏南有安南坡巡司。
鄧川州:縣境有有青索鼻土巡檢司。
浪穹縣:南有鳳羽鄉巡司;又東南有晉陀崆巡司,后廢;又西南有上江嘴、下江嘴土巡司。
鳳羽縣: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浪穹縣,設鳳羽鄉巡司。
賓川州:弘治六年(1493)析趙州、太和、雲南二縣置賓川州,來屬大理府。東北有赤石崖巡司,西南有賓居巡司;又西偏北有蔓神寨巡司,后廢;北有白羊市巡司,后廢;又北有金沙江土巡檢司。
雲龍州:元為雲龍甸軍民府。洪武十七年(1384)降為雲龍州,改屬大理府;正統年間改屬蒙化府,后復改屬大理府。東北有雲龍甸巡司,后廢;北偏東有順盪井、上五井、師井巡司,東偏南有箭捍場巡司,又東有十二關土巡司,初俱屬浪穹縣,后改屬府。
十二關長官司:元為十二關防送千戶。洪武中期改置十二關長官司,嘉靖元年(1522)徙治一泡江之西。

鶴慶軍民府

鶴慶軍民府:元為鶴慶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鶴慶府,屬布政司,三十年(1397)改置鶴慶軍民府。
本 轄:西偏南有宣化關巡司,西南有觀音山巡司,縣境有清水江巡司。
劍川州:元為劍川縣。洪武十七年(1384)升為劍川州。西南有彌沙井巡司。
順 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七年(1384)改屬鶴慶府。

麗江軍民府

麗江軍民府:元為麗江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麗江府,屬布政司,並徙治通安州大研廂,三十年(1397)改置麗江軍民府。
通安州:倚郭。西有石門關巡司。
寶山州:
蘭 州:洪武中期改屬鶴慶府,后復改屬麗江府。
巨津州:
臨西縣:正統二年(1437)省入巨津州。

永寧府

永寧府:元為永寧州屬麗江路。永樂四年(1406)升為永寧府,屬布政司。
本 轄:
剌次和長官司:元為朵甘思宣慰司轄地。永樂四年(1406)置剌次和長官司,來屬永寧府。
革甸長官司:元為朵甘思宣慰司轄地。永樂四年(1406)置革甸長官司,來屬永寧府。
香羅甸長官司:元為朵甘思宣慰司轄地。永樂四年(1406)置香羅甸長官司,來屬永寧府。
瓦魯之長官司:元為朵甘思宣慰司轄地。永樂四年(1406)置瓦魯之長官司,來屬永寧府。

永昌軍民府

永昌軍民府:元為永昌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永昌府,屬布政司,二十三年末(1391)省入永昌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置永昌軍民府,仍屬布政司。
保山縣:倚郭。嘉靖三年(1524)以金齒所、永昌所轄地置保山縣,為倚郭。東北有沙木和巡司,西偏北有清水關巡司;又北有甸頭土巡司,南有水眼土巡司。
永平縣:洪武二十三年末(1391)改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復改屬永昌軍民府。北有上甸定夷關巡司,東北有打牛坪巡司。
潞江直隸州:初為金齒永昌所,宣德八年(1433)改置潞江直隸州,屬布政司,正統五年(1440)省入永昌府保山縣。
廣邑直隸州:宣德五年(1430)於金齒軍民衛之廣邑寨置廣邑州,來屬金齒軍民衛,八年(1433)升為直隸州,屬布政司;正統元年(1436)徙治順寧府右甸;萬曆二十六年(1598)省入永昌、順寧二府,為右甸通判。
騰越州:元為騰衝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1382)屬布政司,二十三年末(1391)廢;宣德五年(1430)置騰衝土直隸州,仍屬布政司,正統三年(1438)降為土散州,改屬金齒軍民衛,十年(1445)復廢;嘉靖三年(1524)置騰越州,改屬永昌軍民府。南有鎮夷關巡司駐羅沖山上,東偏南有龍川江關巡司。
潞江安撫司:元為柔遠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柔遠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置潞江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十六年(1418)升為潞江安撫司,宣德元年(1426)復改屬布政司,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鎮道安撫司:元為西番地。永樂四年(1406)置鎮道安撫司,來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楊塘安撫司:元為西番地。永樂四年(1406)置楊塘安撫司,來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瓦甸安撫司:宣德二年(1427)置瓦甸長官司,屬金齒軍民衛;九年(1434)直屬雲南都司,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鳳溪長官司:洪武二十三年末(1391)置鳳溪長官司,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施甸長官司:元為石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長官司,仍屬永昌府;二十三年末(1391)改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復改屬永昌軍民府。南有金齒巡司駐浦關,城南有石甸巡司。
茶山長官司:永樂五年(1407)析孟養軍民宣慰司置茶山長官司,來屬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屬永昌軍民府。

蒙化府

蒙化府:元為蒙化州屬大理路。正統十三年(1448)升為蒙化府,屬布政司。
本 轄:北偏西有甸頭巡司,南偏東有甸尾巡司,府境有樣備巡司,南有瀾滄江巡司;又西南有備溪江土巡司。

順寧府

順寧府:元為順寧直隸府。洪武十五年(1382)降為順寧州,改屬大理府;十七年(1384)復升為順寧府,屬布政司。
本 轄:元為慶甸縣,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順寧州。西偏北有錫鉛寨巡司,北偏東有牛街巡司,西南有錫蠟寨巡司,西北有蟒水寨巡司,北偏西有赤壁嶺巡司,府境有猛麻、董瓮寨巡司。
雲 州:元為寶通州。洪武十五年(1381)省入順寧州;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置大侯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宣德三年(1428)改置大侯御夷州,直屬布政司;萬曆二十五年(1597)降為雲州,改屬順寧府,三十年(1602)自州南徙今治。南偏西有臘丁鄉巡司,后廢。
猛緬長官司:宣德五年(1430)於景東府猛緬、猛梳地置猛緬長官司,來屬景東府,后直屬布政司;萬曆二十五年(1597)改屬雲州。東北有大猛麻土巡司,西南有猛撒土巡司。

御夷府


孟定御夷府

孟定御夷府:元為孟定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孟定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孟定御夷府,仍屬布政司。
耿馬安撫司:元為謀粘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謀粘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孟定御夷府;萬曆十三年(1585)置耿馬安撫司,來屬孟定御夷府。

孟艮御夷府

孟艮御夷府:元為木肯寨屬八百宣慰司。洪武年間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三年(1406)置孟艮御夷府,屬雲南都司,后改屬布政司。
木朵府:元為木朵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木朵府,屬布政司,后廢,其後其地屬孟艮御夷府。
孟隆府:元為孟隆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孟隆府,屬布政司,后廢,其後其地屬孟艮御夷府。
孟愛府:元為孟愛等甸軍民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孟愛府,屬布政司,后廢,其後其地屬孟艮御夷府。
木來府:元為木來軍民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木來府,屬布政司,后廢,其後其地屬孟艮御夷府。
北勝州:元為北勝府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1382)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降為北勝州,改屬鶴慶府;二十九年(1396)改屬瀾滄軍民衛,正統七年(1442)升為北勝直隸州,仍屬布政司,弘治九年(1496)自州北徙治瀾滄衛城。東偏南有寧番土巡檢司。

御夷州


威遠御夷直隸州

元為威遠州屬景東軍民府。洪武十七年(1384)升為威遠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威遠御夷直隸州,仍屬布政司。

灣甸御夷直隸州

元為鎮康路地。洪武年間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置灣甸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三年(1405)改置灣甸御夷直隸州,改屬布政司。

鎮康御夷直隸州

元為鎮康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鎮康府,屬布政司,十七年(1382)降為鎮康直隸州,永樂三年(1405)省入灣甸御夷直隸州;七年(1409)置鎮康御夷直隸州,仍屬布政司。

軍民宣慰司


八百大甸

元為八百宣慰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永樂二年(1404)更名八百大甸宣慰司。

八百者乃

永樂二年(1404)置八百者乃宣慰司,尋省入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
孟肙府:元為孟肙路屬八百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孟肙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
木按府:元為木按路屬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木按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八百大甸軍民
宣慰司。
孟傑府:元為孟傑路屬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孟傑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
蒙慶府:元廢。洪武十五年(1382)置蒙慶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八百大甸軍民宣慰司。

寮國

元為老告軍民總管府。永樂二年(1404)置寮國宣慰司。

大古剌

元為登籠國。永樂四年(1406)置大古剌宣慰司。

底馬撒

永樂四年(1406)置底馬撒宣慰司。

底兀剌

原為大古剌佔據地。永樂二十二年(1424)置底兀剌宣慰司。

緬甸

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緬中宣慰司,直屬布政司,尋廢;永樂元年(1403)置緬甸宣慰司,仍屬布政司;嘉靖十年(1531)自立為緬甸國。
東倘長官司:宣德八年(1433)置東倘長官司,屬緬甸軍民宣慰司;嘉靖初年入緬甸國。

木邦

元為木邦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木邦府,屬布政司,尋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洪武三
十五年(1402)復置木邦府,永樂二年(1404)改置木邦宣慰司,萬曆三十三年(1605)入緬甸國。

孟養

元為雲遠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雲遠府,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更名孟養府,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孟養府,永樂二年(1404)改置孟養宣慰司,萬曆三十三年(1605)入緬甸國。

車裡

元為車裡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車裡軍民府,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車裡軍民宣慰司,永樂年間廢,宣德六年(1431)復置車裡宣慰司,仍屬布政司。
耿凍路: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車裡軍民府。
耿當州:元屬耿凍路。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車裡軍民府。
孟弄州:元屬耿凍路。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車裡軍民府。
蒙兀路:洪武十五年(1382)省入車裡軍民府,為烏得。

靖安

永樂十九年(1421)析車裡軍民宣慰司於小徹里部置車裡靖安宣慰司,直屬布政司,宣德九年(1434)省入車裡軍民宣慰司。

宣撫司


南甸宣撫司:元為南甸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南甸府,屬布政司,后省入騰衝所;永樂十二年(1414)置南甸直隸州,仍屬布政司;正統三年(1438)降為散州,改屬金齒軍民衛;九年(1444)改置南甸宣撫司,仍屬布政司。
干崖宣撫司:元為鎮西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鎮西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置干崖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齒軍民衛;九年(1444)升為干崖宣撫司,仍屬布政司。
盞達副長官司:正統十四年(1449)析干崖宣撫司置盞達副長官司,來屬干崖宣撫司。
南 賧:洪武年間省入鎮西府。
隴川宣撫司:元為平緬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仍置平緬宣慰司,同年屬布政司;十七年(1384)改置平緬軍民宣慰司,同年更名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自姐蘭徙治故麓川府;正統六年(1441)廢,九年(1444)於隴把置隴川宣撫司,仍屬布政司。
平緬府:元為平緬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平緬府,屬布政司,尋省入平緬宣慰司。
通西府:元為通西軍民總管府。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通西府,屬布政司,后省入平緬宣慰司。
遮放副宣撫司:正統年間隴川宣撫副使駐遮放城,萬曆十二年(1584)置遮放副宣撫司,來屬隴川宣撫司。
孟卯安撫司:元為麓川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麓川府,屬布政司,尋省入平緬宣慰司,十七年(1384)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治此,正統六年(1444)宣慰司廢,為麓川城,又稱孟卯城;正統年間隴川宣撫同知駐孟卯城,萬曆年間置孟卯安撫司,屬隴川宣撫司。
孟密宣撫司:元為孟並司屬木邦路。成化二十年(1484)置孟密安撫司,屬布政司;萬曆十三年(1585)升為孟密宣撫司,三十三年(1605)入緬甸國。
蠻莫安撫司:萬曆十三年(1585)析孟密安撫司置蠻莫安撫司,屬布政司;三十三年(1605)入緬甸國。

長官司


者樂甸長官司:元為楚雄府地。洪武年間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元年(1403)置者樂甸長官司,直屬雲南都司,后改屬布政司。
鈕兀御夷長官司:元為鈕兀寨屬和泥路。宣德八年(1433)析置鈕兀御夷長官司,直屬布政司。
芒市御夷長官司:元為茫施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茫施府,屬布政司,后廢;正統八年(1443)置芒市御夷長官司,改屬金齒軍民衛,后仍直屬布政司。
小古剌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小古剌長官司。
茶山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茶山長官司。
底板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底板長官司。
孟倫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孟倫長官司。
八家塔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八家塔長官司。
刺和庄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刺和庄長官司,直屬都司。
剌和庄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剌和庄長官司,直屬都司。
里麻長官司:永樂六年(1408)析孟養宣慰司置里麻長官司,直屬都司。
促瓦長官司:初屬麓川平緬宣慰司,永樂六年(1408)置促瓦長官司,直屬都司。
散金長官司:初屬麓川平緬宣慰司,永樂六年(1408)置散金長官司,直屬都司。
八寨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置八寨長官司,直屬都司。

軍事衛所


雲南都司
雲南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置雲南都指揮使司,治中慶路(雲南府)。
雲南前衛: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置雲南前衛於中慶路(雲南府)。
雲南後衛: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置雲南後衛於中慶路(雲南府)。
雲南左衛: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置雲南左衛於中慶路(雲南府)。
雲南右衛:倚郭。洪武十五年(1382)置雲南右衛於中慶路(雲南府)。
雲南中衛:倚郭。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雲南中衛於雲南府。
廣南衛:永樂元年(1403)置廣南衛於雲南府。
曲靖衛:洪武十五年(1382)置曲靖衛於曲靖路(曲靖軍民府)。
陸涼衛:洪武二十三年(1393)置陸涼衛於陸涼州西南。
平夷衛:洪武十四年(1381)置平夷守御千戶所於沾益州南故羅山縣,二十三年(1393)升置平夷衛,后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平夷衛。
越州衛:洪武二十三年(1393)置越州衛于越州(後為南寧縣南偏東)。
馬龍衛:明初置馬龍衛於馬龍州,后更名雲南左護衛(屬王府),后廢。
臨安衛:洪武十五年(1382)置臨安衛臨安府。
通海前前千戶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通海守御前前千戶所於通海縣城東。
通海右右千戶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通海守御右右千戶所於通海縣城東。
臨安右千戶所:宣德五年(1430)置臨安衛右千戶所於蒙自縣。
新安千戶所:正德六年(1511)置新安守御千戶所於蒙自縣東南。
通海千戶所:明初置通海守御千戶所於通海縣,后廢。
楚雄衛:洪武十五年(1382)置楚雄衛於楚雄府。
定遠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定遠守御千戶所於定遠縣。
姚安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姚安守御千戶所於姚安府城北。
姚安中屯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1395)姚安守御中屯千戶所於大姚縣城東。
大理衛:洪武十七年(1384)置大理衛於大理府。
鶴慶千戶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鶴慶守御千戶所於鶴慶府,后廢。
洱海衛:洪武十九年(1386)置洱海衛於雲南縣。
蒙化衛:建文二年(1400)置蒙化衛於蒙化州(蒙化府)。
大羅衛:弘治六年(1493)置大羅衛於賓川州城東大羅山下。
景東衛: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景東衛於景東府西景董山上。
瀾滄衛: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瀾滄軍民衛於北勝州南(後為北勝州),弘治九年(1496)改置瀾滄衛。
蒗蕖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屬北勝府,十七年(1384)改屬鶴慶府,二十九年(1396)改屬瀾滄軍民衛,天啟年間省入北勝直隸州。
永昌衛: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齒衛於永昌府,二十三年末(1391)改置金齒軍民衛,嘉靖元年(1522)改置永昌衛。
騰衝衛:永樂元年(1403)置騰衝守御千戶所於故騰衝府(後為騰越州),屬金齒軍民衛,宣德六年(1431)直屬都司;正統十年(1445)升置騰衝軍民衛,嘉靖十年末(1532)改置騰衝衛。
雲南中護衛:明初置西河中護衛(屬王府),屬陝西都司,后更名雲南中護衛(屬王府),后廢。
楊林堡千戶所:建文四年(1402)置楊林堡守御千戶所於嵩盟州南故楊林縣。
安寧千戶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安寧守御千戶所於安寧州。
宜良千戶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宜良守御千戶所於宜良縣。
易門千戶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易門守御千戶所於易門縣。
馬隆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馬隆衛於馬龍州城北,永樂二年(1404)降為馬隆守御千戶所。
定雄千戶所:萬曆十四年(1586)置定雄守御千戶所於羅雄州城南。
木密關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木密關守御千戶所於尋甸軍民府南易龍堡。
鳳梧千戶所:嘉靖七年(1528)置鳳梧守御千戶所於尋甸府。
十八寨千戶所:正德十六年末(1522)置十八寨守御千戶所於彌勒州南偏西十八寨山。
武定千戶所:置武定千戶所於武定府。
永平千戶所:洪武十九年(1389)置永平守御千戶所於永平縣。
鎮安千戶所:洪武年間置金齒守御千戶所於永昌府,萬曆十三年(1585)更名鎮安守御千戶所,徙治潞江長官司南猛淋寨。
鎮姚千戶所:永樂元年(1403)置永昌守御千戶所於永昌府,萬曆十三年(1585)更名鎮姚守御千戶所,徙治施甸長官司南偏東老姚關鳳山麓。
猛璉長官司:元為木連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木連府,屬布政司,後為麓川平緬宣慰司兼并;永樂四年(1406)置猛璉長官司,直屬都司。
右甸土千戶所:萬曆十五年(1587)置右甸守御土千戶所於順寧府西南矣者寨。
歷任雲南布政使 
共有 78 筆資料:
任職人員任職資訊類別卸任資訊備註
1熊枚乾隆六十年五月十八日(1795,7,4)嘉慶二年二月三日(1797,3,1)調安徽布政使
2陳孝昇嘉慶二年二月三日(1797,3,1)嘉慶七年十二月廿四日(1803,1,17)緣事開缺
3百齡嘉慶七年十二月廿四日(1803,1,17)調嘉慶八年九月十四日(1803,10,29)調桂撫
4阿禮布嘉慶八年九月十四日(1803,10,29)嘉慶八年十一月卅日(1804,1,12)丁母憂離職根據嘉慶八年十一月分冬季上諭檔,頁00329
5策丹嘉慶八年十一月卅日(1804,1,12)嘉慶九年三月三日(1804,4,12)緣事革職留豫省幫辦河工,未到任,以河工未辦妥革職
6阿禮布嘉慶九年三月五日(1804,4,14)
7阿禮布嘉慶十一年四月十一日(1806,5,28)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調湖北布政使丁憂服闋,實授
8蔣攸銛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調江蘇布政使
9梁敦懷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嘉慶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調太僕寺卿
10李長森嘉慶十八年二月廿七日(1813,3,29)嘉慶十九年五月六日(1814,6,23)調福建布政使
11額特布嘉慶十九年五月六日(1814,6,23)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調浙江布政使由按察使遷
12劉清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三日(1814,9,6)人地不甚相宜,仍回山東鹽運使任未到任
13趙宜喜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三日(1814,9,6)
14繼昌嘉慶廿一年二月廿九日(1816,3,27)嘉慶廿一年十一月八日(1816,12,26)調江寧布政使
15李堯棟嘉慶廿一年十一月八日(1816,12,26)調嘉慶廿二年三月一日(1817,4,16)調巡撫
16祝慶承嘉慶廿二年三月一日(1817,4,16)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一日(1819,5,24)調直隸布政使
17玉輅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一日(1819,5,24)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調江蘇布政使
18誠端道光二年五月廿九日(1822,7,17)調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調福建布政使
19史譜道光二年九月廿二日(1822,11,5)道光五年六月十九日(1825,8,3)丁母憂離職根據傳包
20韓文綺道光五年七月三日(1825,8,16)調道光五年九月一日(1825,10,12)調贛撫由四川布政使遷
21王楚堂道光五年九月一日(1825,10,12)道光十年九月四日(1830,10,20)命到京
22鍾祥道光十年九月五日(1830,10,21)
23鍾祥道光十一年五月四日(1831,6,13)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32,1,30)調江西布政使實授
24潘恭辰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32,1,30)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命到京布政使服闋
25經額布道光十四年七月十九日(1834,8,23)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調山西布政使
26伍長華道光十五年九月廿九日(1835,11,19)道光十八年四月廿三日(1838,5,16)調鄂撫
27劉鴻翱道光十八年四月廿三日(1838,5,16)道光廿年十二月廿三日(1841,1,15)調閩撫
28梁萼涵道光廿年十二月廿三日(1841,1,15)調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日(1842,1,20)調晉撫
29岳鎮南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十日(1842,1,20)道光廿四年正月十四日(1844,3,2)卒離職根據道光廿四年二月奏摺檔,頁059
30傅繩勛道光廿四年二月六日(1844,3,24)道光廿五年正月十日(1845,2,16)調廣東布政使
31蘇彰阿道光廿五年正月十日(1845,2,16)道光廿五年八月六日(1845,9,5)卒於途離職根據道光廿五年八月外紀檔頁181,未到任
32趙光祖道光廿五年八月廿六日(1845,9,27)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命到京
33駱秉章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調道光卅年三月廿四日(1850,5,5)調湘撫
34張亮基道光卅年三月廿四日(1850,5,5)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調巡撫
35徐有壬道光卅年八月四日(1850,9,9)咸豐三年三月十三日(1853,4,20)調湖南布政使
36史致蕃咸豐三年三月十三日(1853,4,20)咸豐六年三月二日(1856,4,6)因病解任
37桑春榮咸豐六年三月二日(1856,4,6)咸豐七年六月三日(1857,7,23)調巡撫
38劉源灝咸豐七年六月三日(1857,7,23)咸豐十年二月五日(1860,2,26)調黔撫
39姚錫華咸豐十年二月五日(1860,2,26)咸豐十年三月日因病乞歸由按察使遷,離職根據續纂江寧府志卷14之6頁266
40賈洪詔咸豐十年三月廿六日(1860,4,16)咸豐十年月日尋丁父憂由貴州按察使遷,離職根據碑傳集補卷14頁24
41鄧爾恆咸豐十年七月九日(1860,8,25)咸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調黔撫
42陳景亮咸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因病解任
43蕭浚蘭咸豐十一年四月七日(1861,5,16)同治二年十一月十日(1863,12,20)緣事革職以赴任遲延革職(藉有差委逗留川省幾及三年之久,尚未到省,未到任)
44林鴻年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63,12,21)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1864,9,24)調巡撫
45劉岳昭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1864,9,24)同治五年正月廿三日(1866,3,9)同上
46岑毓英同治五年正月廿三日(1866,3,9)
47岑毓英同治六年正月廿六日(1867,3,2)同治七年三月五日(1868,3,28)調巡撫實授
48宋延春同治七年三月五日(1868,3,28)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四日(1874,5,29)因病解職
49潘鼎新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四日(1874,5,29)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調巡撫
50杜瑞聯光緒二年九月十一日(1876,10,27)光緒三年八月卅日(1877,10,6)署巡撫
51倉景愉光緒三年十月廿一日(1877,11,25)
52杜瑞聯光緒四年七月三日(1878,8,1)實授巡撫
53升泰光緒四年七月三日(1878,8,1)光緒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81,1,14)到京另候簡用
54吳德溥光緒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81,1,14)光緒八年正月廿九日(1882,3,18)卒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21495號
55唐炯光緒八年二月廿八日(1882,4,15)光緒九年六月廿二日(1883,7,25)調巡撫
56龔易圖光緒九年六月廿五日(1883,7,28)光緒十年二月廿一日(1884,3,18)調廣東布政使
57剛毅光緒十年二月廿一日(1884,3,18)調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調晉撫
58沈鎔經光緒十一年二月廿七日(1885,4,12)光緒十一年四月卅日(1885,6,12)調廣東布政使
59龐際雲光緒十一年四月卅日(1885,6,12)調光緒十二年八月十九日(1886,9,16)卒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九月月摺檔
60于蔭霖光緒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886,10,9)光緒十三年二月日丁母憂離職根據清史稿列傳頁1396(母於正月七日卒)
61曾紀鳳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1887,3,19)調光緒十五年十月六日(1889,10,29)開缺終養
62史念祖光緒十五年十月六日(1889,10,29)調光緒廿一年六月二日(1895,7,23)調桂撫
63岑毓寶光緒廿一年六月三日(1895,7,24)調光緒廿一年九月八日(1895,10,25)緣事革職
64裕祥光緒廿一年九月九日(1895,10,26)光緒廿三年十月二日(1897,10,27)調巡撫
65湯壽銘光緒廿三年十月三日(1897,10,28)光緒廿四年五月廿五日(1898,7,13)調安徽布政使
66于蔭霖光緒廿四年五月廿五日(1898,7,13)調光緒廿四年十二月七日(1899,1,18)調鄂撫
67李經羲光緒廿四年十二月七日(1899,1,18)調光緒廿七年三月三日(1901,4,21)調桂撫
68林紹年光緒廿七年三月三日(1901,4,21)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調山西布政使
69李紹芬光緒廿七年十二月二日(1902,1,11)調光緒卅年正月十七日(1904,3,3)緣事革職
70劉春霖光緒卅年正月十八日(1904,3,4)光緒卅年五月廿三日(1904,7,6)調廣西布政使
71張廷燎光緒卅年五月廿三日(1904,7,6)調光緒卅年八月廿七日(1904,10,6)調廣西布政使
72張紹華光緒卅年八月廿七日(1904,10,6)調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山西布政使
73吳廷斌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調山東布政使
74劉春霖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調光緒卅四年正月廿二日(1908,2,23)開缺候簡
75沈秉堃光緒卅四年正月廿二日(1908,2,23)宣統二年九月廿七日(1910,10,29)調桂撫
76世增宣統二年九月廿八日(1910,10,30)宣統三年閏六月七日(1911,8,1)調甘肅布政使
77高而謙宣統三年閏六月七日(1911,8,1)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署四川布政使
78周儒臣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1911,11,3)調署
歷任雲南按察使
共有 79 筆資料:
任職人員任職資訊類別卸任資訊備註
1陳孝昇乾隆六十年四月廿一日(1795,6,7)嘉慶二年二月三日(1797,3,1)調布政使
2孫藩嘉慶二年二月三日(1797,3,1)嘉慶四年五月廿八日(1799,6,30)調安徽布政使
3張端城嘉慶四年五月廿八日(1799,6,30)嘉慶四年八月廿四日(1799,9,23)以母老改京職
4公峩嘉慶四年八月廿四日(1799,9,23)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調廣西按察使
5楊長桂嘉慶五年二月五日(1800,2,28)調嘉慶九年四月十六日(1804,5,24)年老以四五品京堂候補
6李鑾宣嘉慶九年四月十六日(1804,5,24)嘉慶十一年三月十四日(1806,5,2)緣事革職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十一),頁193
7蔣繼勳嘉慶十一年三月十四日(1806,5,2)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1809,1,1)調廣西按察使
8梁敦懷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1809,1,1)調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調布政使
9同興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嘉慶十四年七月六日(1809,8,16)調安徽布政使
10岳慶嘉慶十四年七月六日(1809,8,16)嘉慶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810,6,19)緣事降調
11顏檢嘉慶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810,6,19)嘉慶十六年閏三月廿九日(1811,5,21)調黔撫
12巴哈布嘉慶十六年閏三月廿九日(1811,5,21)嘉慶十六年九月廿三日(1811,11,8)調江蘇按察使
13福昇嘉慶十六年九月廿三日(1811,11,8)調嘉慶十八年七月三日(1813,7,29)調貴州布政使
14額特布嘉慶十八年七月三日(1813,7,29)嘉慶十九年五月六日(1814,6,23)調布政使
15史致光嘉慶十九年五月六日(1814,6,23)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調貴州按察使
16伊湯安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調嘉慶十九年七月廿四日(1814,9,7)調河南按察使
17韓克均嘉慶十九年七月廿四日(1814,9,7)調嘉慶廿一年四月廿七日(1816,5,23)調安徽布政使
18廣慶嘉慶廿一年四月廿七日(1816,5,23)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調山東布政使
19廉敬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三日(1819,5,26)調廣東按察使
20劉寶第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三日(1819,5,26)調道光元年二月十七日(1821,3,20)無能休致
21楊國楨道光元年二月十七日(1821,3,20)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23,1,24)調河南布政使
22吳廷琛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23,1,24)道光六年八月七日(1826,9,8)命到京
23翟錦觀道光六年八月七日(1826,9,8)調道光十年六月十三日(1830,8,1)因病解任實五月廿四日卒(道光十年六月奏摺檔,頁200)
24李羲文道光十年六月十三日(1830,8,1)道光十一年六月九日(1831,7,17)調陝西按察使
25何煊道光十一年六月九日(1831,7,17)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調山西布政使布政使服闋
26圖明額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九日(1833,9,12)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調奉天府府尹
27錢寶琛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道光十五年正月廿五日(1835,2,22)調浙江布政使
28程懷璟道光十五年正月廿五日(1835,2,22)調道光十五年六月九日(1835,7,4)在途患病開缺未到任,離職根據道光十五年六月分上諭檔,頁00063
29王惟諴道光十五年六月九日(1835,7,4)道光十九年八月七日(1839,9,14)調廣西布政使
30孫善寶道光十九年八月七日(1839,9,14)道光十九年十月十五日(1839,11,20)調湖北布政使
31費開綬道光十九年十月十五日(1839,11,20)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調江西布政使
32葉名琛道光廿一年十二月廿六日(1842,2,5)道光廿二年十月十日(1842,11,12)調湖南布政使
33文柱道光廿二年十月十一日(1842,11,13)調道光廿二年十一月廿八日(1842,12,29)調署江蘇按察使十二月十六日實授江蘇布政使
34趙光祖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843,1,16)道光廿五年八月廿六日(1845,9,27)調布政使
35普泰道光廿五年八月廿六日(1845,9,27)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命到京
36張亮基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道光卅年三月廿四日(1850,5,5)調布政使
37梁星源道光卅年三月廿四日(1850,5,5)道光卅年十一月十八日(1850,12,21)調湖北布政使
38春熙道光卅年十一月十八日(1850,12,21)調咸豐元年四月卅日(1851,5,30)留京以三四品京堂候補未及時到任,咸豐元年正月九日留署湖南布政使
39崇綸咸豐元年四月卅日(1851,5,30)咸豐二年二月六日(1852,3,26)調廣東布政使
40張印塘咸豐二年二月六日(1852,3,26)咸豐三年二月九日(1853,3,18)調安徽按察使
41清盛咸豐三年二月十日(1853,3,19)咸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緣事開缺到京聽候部議
42海瑛咸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856,12,10)調貴州布政使
43潘楷咸豐六年月日
44清盛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856,12,10)咸豐七年正月六日(1857,1,31)調湖南按察使
45毓科咸豐七年正月六日(1857,1,31)調咸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同上
46徐之銘咸豐七年六月廿六日(1857,8,15)調咸豐八年十一月廿八日(1859,1,1)調巡撫
47姚錫華咸豐八年十一月廿八日(1859,1,1)咸豐十年二月五日(1860,2,26)調布政使
48鄧爾恆咸豐十年二月五日(1860,2,26)咸豐十年七月九日(1860,8,25)同上
49花詠春咸豐十年七月九日(1860,8,25)同治元年三月卅日(1862,4,28)因病賞假兩月
50岑毓英同治元年三月卅日(1862,4,28)暫署
51花詠春同治二年三月九日(1863,4,26)因病開缺離職根據同治二年五月分奏摺檔頁155
52林鴻年同治二年三月九日(1863,4,26)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63,12,21)調布政使
53劉岳昭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63,12,21)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1864,9,24)同上
54席寶田同治三年八月廿四日(1864,9,24)同治三年九月六日(1864,10,6)緣事降調未到任
55趙煥聯同治三年九月六日(1864,10,6)同治五年正月廿八日(1866,3,14)開缺養親
56宋延春同治五年正月廿九日(1866,3,15)同治七年三月五日(1868,3,28)調布政使
57李元度同治七年三月五日(1868,3,28)同治七年七月九日(1868,8,26)開缺養親
58程諴同治七年七月九日(1868,8,26)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一日(1874,4,26)緣事降調
59倉景恬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三日(1874,4,28)光緒三年十月廿一日(1877,11,25)署布政使後改名景愉
60沈壽榕光緒三年十月廿一日(1877,11,25)
61倉景愉光緒四年四月廿八日(1878,5,29)因病解職
62李德莪光緒四年四月廿八日(1878,5,29)光緒十年八月十五日(1884,10,3)同上
63史念祖光緒十年八月十五日(1884,10,3)光緒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887,12,2)調貴州布政使
64鄧華熙光緒十三年十月十九日(1887,12,3)光緒十五年六月三日(1889,6,30)調湖北布政使
65岑毓寶光緒十五年六月三日(1889,6,30)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十六日(1895,7,8)調貴州布政使
66湯壽銘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十六日(1895,7,8)光緒廿三年十月三日(1897,10,28)調布政使
67興祿光緒廿三年十月三日(1897,10,28)光緒廿四年七月廿七日(1898,9,12)緣事革職
68鄒馨蘭光緒廿四年七月廿八日(1898,9,13)光緒廿六年閏八月廿四日(1900,10,17)因病解職
69全楙績光緒廿六年閏八月廿四日(1900,10,17)光緒廿九年二月廿九日(1903,3,27)調貴州按察使
70劉春霖光緒廿九年二月廿九日(1903,3,27)光緒卅年正月十八日(1904,3,4)調布政使
71袁開第光緒卅年正月十八日(1904,3,4)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調貴州布政使
72陳燦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光緒卅三年二月十一日(1907,3,24)調甘肅按察使
73沈秉堃光緒卅三年二月十一日(1907,3,24)調光緒卅四年正月廿二日(1908,2,23)調布政使
74魏景桐光緒卅四年正月廿二日(1908,2,23)光緒卅四年二月三日(1908,3,5)調廣東按察使由臨安開廣道遷
75世增光緒卅四年二月三日(1908,3,5)宣統元年六月廿九日(1909,8,14)調交涉使
76湯壽潛宣統元年六月廿九日(1909,8,14)宣統元年十月十六日(1909,11,28)調江西提學使
77秦樹聲宣統元年十月十七日(1909,11,29)宣統三年三月一日(1911,3,30)調廣東提學使
78沈曾桐宣統三年三月一日(1911,3,30)宣統三年八月二日(1911,9,23)修墓開缺
79龔心湛宣統三年八月二日(1911,9,23)
歷任雲南學政
共有 45 筆資料:
任職人員任職資訊類別卸任資訊備註
1錢開仕乾隆六十年八月十八日(1795,9,30)嘉慶三年六月十八日(1798,7,30)卒離職根據嘉慶朝宮中檔004063號
2錢棨嘉慶三年七月十六日(1798,8,27)嘉慶四年八月廿四日(1799,9,23)卒離職根據嘉慶四年八月長編總檔
3潘世恩嘉慶四年八月廿四日(1799,9,23)
4葉紹楏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5譚光祥嘉慶九年八月八日(1804,9,11)
6汪潤之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7程壽齡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嘉慶十七年五月日丁憂離職根據嘉慶十七年六月分上諭檔,頁00057
8顧蒓嘉慶十七年六月五日(1812,7,13)
9牛坤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10楊殿邦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道光二年閏三月六日(1822,4,27)丁母憂離職根據傳包
11尹濟源道光二年閏三月六日(1822,4,27)道光二年閏三月七日(1822,4,28)仍留江南道御史任未到任
12陳鴻道光二年閏三月七日(1822,4,28)
13李棠階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14王煜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15李品芳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16李嘉端道光十四年八月二日(1834,9,4)道光十七年二月八日(1837,3,14)丁父憂離職根據道光十七年二月外紀檔,頁67(父卒於正月廿一日),續碑傳集卷25頁14,誤書回京供職
17李品芳道光十七年二月八日(1837,3,14)
18葉覲儀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19吳存義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20王恩祥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道光廿六年八月五日(1846,9,24)緣事革職未到任,即以行止卑污革職
21蕭浚蘭道光廿六年八月五日(1846,9,24)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廿三日(1847,2,8)丁母憂離職根據道光廿六年十二月長編總檔
22孫毓溎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廿三日(1847,2,8)
23陳慶松道光廿九年八月一日(1849,9,17)咸豐元年二月日丁母憂離職根據咸豐朝宮中檔000534號
24楊式谷咸豐元年三月二日(1851,4,3)
25吳存義咸豐五年八月二日(1855,9,12)
26陳亮疇咸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27顏宗儀咸豐九年十月二日(1859,10,27)咸豐十年七月廿二日(1860,9,7)因病解任
28張錫嶸咸豐十年七月廿二日(1860,9,7)同治元年七月六日(1862,8,1)丁父憂七月廿日降調,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十二),頁330
29孫如僅同治元年七月六日(1862,8,1)同治元年閏八月十四日(1862,10,7)調江蘇學政
30顏宗儀同治元年閏八月十四日(1862,10,7)
31梁肇煌同治四年六月十日(1865,8,1)
32汪敘疇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同治十一年五月廿三日(1872,6,28)命到京
33李端棻同治十一年五月廿三日(1872,6,28)光緒二年六月廿四日(1876,8,13)丁憂
34李岷琛光緒二年六月廿四日(1876,8,13)
35盧崟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36丁立干光緒八年八月一日(1882,9,12)
37戴鴻慈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38王丕釐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1890,12,30)丁父憂離職根據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下)月摺檔(父於八月十四日在籍卒)
39高釗中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廿七日(1891,1,7)
40姚文倬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41張建勳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42田智枚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光緒廿八年二月十三日(1902,3,22)緣事降調
43吳魯光緒廿八年四月廿八日(1902,6,4)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44葉爾愷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45葉爾愷宣統二年七月十八日(1910,8,22)實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