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教

廣東省梅州地區傳統拳種之一

李家教是廣東省梅州地區傳統拳種之一,屬南拳的一種,流傳於梅州、潮汕一帶。李家教拳以其獨特的訓練風格,完整系統的運動套路而屹立於武術之林。它不圖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立足於實用,是一種靈活多變、善攻能守、以攻帶守、攻守均衡、進退有方的優秀拳種。它包括套路演練、套路對練、排練功、地趟拳四個方面。

發展歷程


李氏一家為弘揚傳播此拳,在清末期間,來到潮汕平原一帶授藝,故稱為李家教。其中要算李鐵牛大師第三代傳人李光壬先生貢獻最大。李光壬先生少時曾隨其祖父李鐵牛大師前來潮汕,先後住過汕頭揭陽普寧潮安揭西潮陽等縣市,授徒無數,其中最為知名的武林名宿有洪義安、韋開國、李素千、陳文炎、鍾東發、李漢宗等。1933年前後,李光壬先生曾攜愛徒前往暹羅參加擂台賽,載譽而歸,從此李家教拳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後來李光壬先生曾在汕頭市成立汕頭國術社。培養很多武林精英,為武林作出很大貢獻。而後來習李家教拳且武藝精湛的第三代傳人有吳錦徐、陳忠錫、方龜怪、張文光、陳奇文、陳炳益、方曉初等是其中傑出代表,也是現代潮汕武術界精英,他們身懷絕技,由於擁有這些傳授李家教拳中堅人物,才使得廣東南拳李家教得以傳承發揚光大。
廣東南拳有洪、劉、蔡、李、莫五大流派。可流傳在潮汕地區也有一個“李”,它就是李家教。李家教源於梅州市梅縣區、五華一帶,主要傳人是五華縣水寨李鐵牛(1778—1874年)。相傳李鐵牛的祖先約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在浙閩一帶經商,與一少林僧相交甚厚,習得此拳,距今已有190多年歷史。李鐵牛傳其子李崇寺、傳孫李光壬。
李光壬(1864—1940年),自幼得祖父和父親的悉心傳心傳受,技藝精熟、膽識過人,少年時期隨父赴汕頭、揭陽、揭西、普寧、惠東、潮安、潮陽等縣,授徒數以千計。
李光壬中年時曾應聘到暹羅(泰國)開館授徒。民國24年(1935年),平遠縣人黎華通曾與李光壬到普寧縣洪陽鎮、流沙一帶開辦武館16年。李家教流傳於五華、興寧豐順平遠、汕頭、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安、香港以及東南亞各國。

訓練風格


李家教拳以其獨特的運動風格,完整、系統的套路形式而立於武術之林。它不圖花俏的架子而立足於實用,是一種大馬大勢、善攻能守、以攻帶守、穩打穩紮、進退有方的優秀拳種。它包括套路、套路對練、排打功三方面。
李家教拳的套路結構嚴整,動作緊湊剛勁,發勁飽滿,進攻技擊性強。每個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就是學者常說的“馳步頭”、“吞吐尾”。其中以手法命名的有“吞吐”、“雙山月”、和“鵝剪”幾個套路,動作簡單樸實而實用,需久練而後知真諦,有“三年吞吐”、“四年鵝剪”之說,可見其重要性。“馳步”、“接步”是以兩個步法而命名的套路,動作較多,是此拳必修的套路,有“吞吐練得起,馳步練至死”的說法,最後是以勁法而命名的“插擠”、“吊插”、“軟打”三個套路。這三個套路是主修擠、吊、插及柔化之功,特彆強調“中節”之勁,“中節”者,丹田也。有“吊地支”、“插下盤”、“吊肛門”、“插丹田”、“吊腰背”、“插肩膀”諸法。吊為升為發,插為沉為蓄,套路演練吞發勁,多用肘擊腹肌以鼓盪丹田之氣,需久煉者方可得其奧妙。

主要特點


李家教拳的主要特點:
虎頸、石碑身、瓦楞腰
虎頸是要求抬頭挺頸,目視前方,如猛虎狀。石碑身則指整個身板中正如石碑一樣,不偏不倚,瓦楞腰是腰背挺而內含,猶如瓦楞之狀。
不丁不八、空胸、固中節
李家教拳的主要馬勢為不丁不八,重心后移而成前三后七勢,要求心靜胸空,氣守中節,也即是勁蓄丹田。
沉肩落節,短橋
此拳最忌掀肩浮節,落節即是墜肘之意。橋手要求肘離懷約一拳位,指尖約平眉梢。
三盤四變,吞吐連環,剛柔相濟
三盤是指上、中、下三個防守位置。四變是指上、下、左、右四個方面的變化。上變多指身法、手法,下變多為馬法、步法,右移左發而變化莫測,故也有將此拳稱作“三盤手”或“四變手”。吞為蓄主柔,吐為發主剛,一吞一吐,剛柔相濟,克敵制勝。

要領口訣


此拳要領歌訣:
虎頸碑身瓦楞腰,沉肩落節手短橋。坐下不丁不八馬,三盤四變自主張
空胸沉氣固中節,一吞一吐兩相宜 欲得其中精妙法,苦磨苦練得天機
一九三五年前後,平遠縣人黎華通,前來傳授此拳。黎武師功夫老練到家,不拘泥於原有功架而自成一格,套路活潑多變,沉馬長橋,開放大方,形成李家教的一個新流派,為當時武術界所矚目。黎武師原於汕頭市警察局任職,日寇侵華,汕頭淪陷,他即隨李光壬到普寧縣洪陽鎮,致力於授拳,開辦了洪陽至流沙一帶的普寧十六館,為發展李家教拳作出了新的貢獻。學者為紀念黎武師及有別於原套路,於是在黎武師所授的套路都冠以“新”字如現今流傳於汕頭、普寧一帶的“新吞吐”、“新馳步”等也有人稱此為新李家教
三十六字決
李家教三十六字決:
地有根、馬有頭、橋有節,眼有神。力要圓,勢要方,腹要實,胸要空。手隨心,勁隨意,肩隨胯,身隨馬。
三十六字解釋
李家教
李家教
地有支,即為馬步要穩,步有吸力而下盤穩。馬有頭,馬頭是 指膝蓋,站立不丁不八馬時需露膝蓋,要有馬頭對方入馬或踢打時可以膝蓋頂。
橋有節,橋手應沉肩落節,肘關節向下墮就叫落節,肘關節還需對中線夾緊。
眼有神,常練功則精神奕奕,精光四射。
力要圓,圓力是勁力的走向,力的發勁以曲線為主。
勢要方,勢方即身勢中正即重心正,李家教拳要求身正如石碑,正面對敵。
胸要空,胸不能存力,胸有力則用力痹在背,必須空胸方能打出肩背力。
腹要實:實腹只是用意而非用勁,所謂意沉丹田,不能繃緊肚皮發勁。
手隨心,勁隨意:李家教拳練至高深發勁隨心所欲,出招得心應手。
肩隨胯,身隨馬:由於李家教拳以石碑身正面應敵,馬勢轉時則身隨轉動,胯轉時肩也轉動成正面應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