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報村
董報村
董報村隸屬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地處鎮政府東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18公里。東鄰龍街鄉,南鄰景范村,西鄰灰窯村,北鄰龍街鄉。轄新村、文彥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16戶,有鄉村人口2638人,其中農業人口2638人,勞動力129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26人。
董報村現有農戶616戶,共有鄉村人口2638人,其中男性134 1人,女性1297人。其中農業人口2638人,勞動力129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傣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55人,彝族700人,傣族483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4人,占人口總數的 3.1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30人,參合率92.12%;享受低保1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5戶,占農戶總數的33.28%。
全村國土面積53.15平方公里,海拔1270米,年平均氣溫19 ℃,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糧、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250畝,人均耕地1.99畝,林地 74470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5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1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水田
冬大豆
烤煙
學校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董報的山山水水
寶地出名人。清道光年間的謝遇清便是流芳後世的古之名人。謝公1812年生於董報村,22歲補博士弟子,31歲稟生,37歲鄉試第十一名,赴京大挑一等,簽分廣東,歷任陽山、長寧知縣,因政績著實,文治武功,1852年就任知州。謝為官以“為官理應為民,不能貪財”為訓,所到之處皆為清廉之楷模,而非虛名。有民送德政匾額,他堅辭不受。為官清廉有如下為證:闔縣城鄉井市家家寫“官清民樂”四字,處處題有“小包公”字型大小,並供奉長生祿位牌;在粵為官八載,當地居民送“萬民傘”及“甘棠遣愛,竹馬歡迎,光明如鏡,玉潔冰清”之牌。謝公咸豐五年(1855)八月二十六日卒於董報家中,當時清大中丞劉崐為其撰題了:“磊落光明其人如玉,和平樂易與物皆春”的碑聯,彰其為人。
董報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7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31畝,有固定資產2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
董報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人畜飲水困難。
2、村間道路差,交通不便。
3、田間水利設施缺乏。
4、部分小組山體滑坡嚴重,急需搬遷。
董報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大力發展烤煙產業,計劃種植2700畝;發展畜牧業,豬3500頭、牛1000頭、羊12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6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2717元增加到4800元。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7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3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畜飲水困難;交通不便;田間水利設施缺乏;部分小組山體滑坡嚴重,急需搬遷。。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大力發展烤煙產業,結合發展畜牧業和勞務經濟,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00元。。該村到2010年底,有1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