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溪鎮
太平溪鎮
太平溪鎮位於宜昌市夷陵區西部,長江北岸,三峽工程左岸,為壩區庫首第一鎮。東連樂天溪鎮,南臨長江,與秭歸縣茅坪鎮、夷陵區三斗坪鎮隔江相望,西抵秭歸縣茅坪鎮,北抵鄧村鄉。
東徑110°51′45″—111°03″43.3″,北緯30°57′43″—30°49°10.7″;東西最長16.25公里,南北最寬14.5公里,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
鎮政府駐地太平溪自然鎮,沿公路至小溪塔45公里,至宜昌市40公里,順江而下至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40公里。
宜昌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太平溪鎮小溪口、覃家沱、路家河發現大量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商周時期,太平溪就有人類生存。書中有文字記載始見於清康熙十年編撰的《夷陵州志》:西出袁家鋪、深溪鋪、紙坊鋪;西渡向北老龍鋪、果園鋪、黃牛鋪、三斗鋪。清乾隆二十八年編《東湖縣誌》載:原紙坊與三溪同界,今分為二。
在清初按糧簿改編五鄉三十八鋪時,為三鋪:果園鋪、三溪鋪、紙坊鋪。果園鋪隸屬樂義鄉,三溪鋪和紙坊鋪隸屬崇禮鄉。至同治三年,分果園鋪為東西二鋪,紙坊鋪為前後二鋪。
光緒季年,籌辦自治,改編十三鄉,並黃牛、三斗、三溪、紙坊前、紙坊后、果園東、果園西、袁家八鋪為黃牛鄉。
民國五年(1916年),奉令成立保衛團,改編十三鄉為十三區團。十九年(1930年)九月復改為五區團,長江以北即三溪、紙坊前、紙坊后、果園東、果園西、袁家六鋪划入第四區。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一、三區合併為第一區后,第四區升為第三區。
1949年3月,宜昌縣政府成立后,將境內劃分為十區,三溪、紙坊前、紙坊后、果園東、果園西五鋪合為第二區(即鄧村、栗子坪、下堡坪及太平溪鎮所轄區域),建立第二區人民政府,下轄太平溪鄉人民政府,區政府駐地鄧村坪。1951年11月,劃出下堡坪等15個行政村,建立第十三區人民政府,劃出瓦窯坪鄉到第三區,同時二區機關遷太平溪;1956年5月,第六區撤銷,古城、金香寺鄉併入。1958年10月1日,撤銷第二區,成立太平溪人民公社和鄧村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條例》,改公社為區。1975年10月,撤銷太平溪區,成立太平溪人民公社。1984年2月,恢復區鄉建制,撤銷太平溪人民公社,建立太平溪區。1986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複,縣人民政府決定,太平溪區所在地鄉級鎮併入區級鎮,掛區、鎮兩塊牌子,實行鎮管村和居民委員會、區轄鄉的體制。1987年9月,撤區並鄉,將伍相廟、端坊、青嶺、黃家沖4個鄉併入太平溪鎮。1997年4月18日,鎮政府機關駐地遷入太平溪新鎮址--煙竹園。
太平溪鎮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2000年11月1日零時,全鎮總人口為8561戶,28959人,人口密度為190人/平方公里;其中男15747人,女13212人;總人口中,漢族28762人,土家族、苗族、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白族、彝族等14個少數民族197人;農業人口22238人,非農業人口6721人;總勞力11296人,其中:男勞力6519人,女勞力4777人。從事一產業的勞力5541人,從事二產業的勞力423人,從事三產業勞力5332人。在應受教育的27274人中,有研究生1人,大學本科38人,大學專科290人,中專821人,高中1440人,初中10275人,小學11807人,文盲2421人。
根據宜昌縣人口自然變動情況統計表統計,2000年全鎮出生人口221人,出生率8.03‰,計劃生育率98.64%;年死亡68人,死亡率2.47‰;人口自然增長率5.56‰;已婚育齡婦女5064人,領取獨生子女證1325人,採取各種節育措施4505人。
太平溪鎮
鎮內河流較多。長江流經太平溪鎮境內17.4公里,現有水面5900畝,蓄水后水面29800畝。境內流長2公里以上的溪河有10條。流量最大、水力資源豐富的是百歲溪,全長278公里,流域面積152.5平方公里,全年徑流量0.82億立方米。還有靖江溪、端坊溪、太平溪、水磨溪、林家溪、小溪口等溪河。鎮內建有水電站11座,裝機1848瓩,發電量711萬千瓦/時。發電量最大的是小溪口電站,1991年建成,裝機1000瓩。
太平溪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鎂橄欖石、蛇紋石、透灰石、鉀長石、大理石、花崗岩、金礦等30多個品種。蛇紋石儲量達1.25億噸,其中鎂橄欖石儲量6000萬噸,鎂橄欖石氧化鎂含量高達46%以上,是亞太地區稀有礦種。大理石儲量近1億立方米,赤鐵礦儲量180萬噸,鉻鐵礦儲量3萬噸,瑩石礦儲量4500噸。已開採利用的有鎂橄欖石、大理石、瑩石、蛇紋石、長石、金礦等。鎮內有科博鎂橄欖石有限公司和科威鎂橄欖石有限公司從事蛇紋石、鎂欖石礦的開發、加工,生產的鎂橄欖石型砂遠銷國內外。
從宜昌市到大老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宜大”路貫穿全境。為建設三峽所修的三峽專用高速公路直抵集鎮。三峽國際機場、宜昌火車站與集鎮毗鄰,距集鎮分別有40公里、30公里。集鎮旁邊建有年轉客能力達120萬人次的客運港——太平溪港,年吞吐貨物達600萬噸的翻壩滾裝船碼頭——靖江溪貨運碼頭。
太平溪鎮
太平溪鎮
勤勞、智慧的太平溪人民在歷屆鎮委、鎮政府的帶領下,緊緊圍繞建設“生態農業大鎮、港口流通重鎮、旅遊服務新鎮”的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智慧和汗水換來了“綜合實力雄厚、產業優勢明顯、人民生活寬裕、文化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和諧”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6985萬元,財政收入4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7元。太平溪鎮確立了“生態農業大鎮、港口流通重鎮、旅遊服務新鎮”的總體目標。以港口建設為重點,發展與三峽大壩旅遊配套的旅遊服務型經濟,帶動商貿興鎮;以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觀光型農業,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富民。該鎮以柑茶為主導,建成無公害茶園15000畝,2002年獲得湖北省十大茶葉名鄉名鎮的殊榮;建成柑桔基地6000畝,其中3000畝夏橙基地、300畝優質紅肉臍橙基地。成立了柑桔產業協會和夏橙產業協會。
太平溪鎮強化以生態農業和林業為主導的生態環境建設,構建大壩的綠色屏障。全鎮投入870萬元建成生態環境示範點三個,面積12000畝,建水保示範點一個,建起了500公頃的中日青年生態示範林,完成人工造林9700畝、封山育林10萬畝,因地制宜實現灌溉種植面積2000畝,增加植被覆蓋率4.7%。
在項目建設上,該鎮投資4300多萬元建成了日處理垃圾80噸的垃圾處理場,投資3000萬元的太平溪客運港口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4900萬元的靖江溪滾裝船貨運碼頭於2006年9月5日投入使用,日翻壩車輛500台以上。總投資額5800萬元的太平溪客運碼頭年旅客吞吐量100萬次,年貨物吞吐量15萬噸,有3000噸級客運泊位1個,1000噸級客運泊位1個,1000噸級貨運泊位1個,年轉運客人一百萬多人次,是三峽工程翻壩客運的重要客貨中轉碼頭。
太平溪鎮
鎮內盛產茶葉、柑桔、板栗、花生。2000年耕地總面積18455畝,比1979年32450畝減少13995畝,其中:水田8708畝,比1979年11324畝減少2616畝,旱田9747畝,比1979年21126畝減少11379畝,有效灌溉面積7124畝,旱澇保收面積5817畝,25度以上坡耕地12505畝。農作物播種面積51124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33741畝,比1979年50591畝減少16850畝,糧食總產9702噸,比1979年8880噸增加822噸,單產288公斤,比1979年175公斤增加113公斤;油料作物4891畝,總產548噸,單產112公斤,比1979年239噸增加219噸;蔬菜面積10320畝,比1979年1444畝增加8876畝,總產17792噸;生豬出欄22100頭,存欄14255頭;山羊出欄1127隻;家禽出籠62670隻,存籠61705隻。水產養殖面積270畝,產量13噸。農業機械總動力3250瓩比1979年1680瓩增加1570瓩。農業總產值4247.5萬元,比1979年721萬元增加3526.5萬元。
茶葉
平湖毛尖茶
平湖毛尖茶以幼嫩的宜昌大葉茶為原料,經過攤青、殺青、揉捻、初干、理條、足干提毫等六道工序精製而成。平湖毛尖茶色、香、味、形四大要素都獨具風格:“白毫伴綠毫、清香透粟香、形美條索美、湯毫葉芽亮、入口精神爽、悠然回味長。”平湖毛尖茶自問世以來,深得消費者喜愛。1988年一步跨進農業部“優質產品”行列,1991年在全省名優茶評比中獲得二等獎,1992年在全省名優茶評比中獲得名優特新產品茶一等獎。
大葉茶
宜紅早是無性系早生茶樹良種。是由原太平溪特產幹部林作炎從宜昌大葉茶良種群體中,採取單株分離選育而成。因選於湖北省“宜紅”茶區的宜昌縣太平溪鎮落佛村村,以發芽早而命名。從1973年到1998年,歷經25年,經現場調查、單株選育、擴大繁殖、省級品試、全國區試五個階段的系統選育鑒定,“宜紅早”屬“兩高一優”特早生無性系茶樹良種,適特製紅綠茶,宜在華南、江南茶區推廣種植。
柑桔
柑桔也是太平溪鎮的特色產業。2000年柑桔種植面積9557畝,比1979年2000畝增加7557畝,增長3.8倍,產量3685噸,比1979年33噸增加3652噸,增長110倍。柑桔品種以甜橙為主。夏橙是太平溪鎮的特色產品,也是夷陵區的唯一產地。鎮內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2000年夏橙面積2200畝,掛果面積400畝,產量400噸,產品銷往省內及河南、江蘇一帶。
純鎂橄欖岩礦開發項目
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位於三峽大壩壩頭庫首,有著豐富的鎂橄欖岩礦6億噸,現已開採的有3家,年僅開發利用不足10萬噸。目前,誠招對鎂橄欖岩礦感興趣並能開發利用的客商來太平溪投資洽談合作。
宜昌科威橄欖石有限公司憑藉良好的資源優勢、雄厚的技術力量以及先進的工藝設備,生產了一系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極具廣闊市場前景的耐火材料產品,公司生產的鎂晶材料、引流砂、覆蓋劑、鎂橄欖石產品在冶金、鑄造、水泥建材、玻璃、陶瓷、化工及機械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鎂晶材料還被國家五部委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公司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已處於國際、國內同類產品前沿地位。
宜昌科威橄欖石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現已行銷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
三峽壩區遊客服務中心項目
隨著三峽旅遊的不斷升溫,在三峽旅遊的核心景區——罈子嶺周圍建一個遊客服務中心已成為形勢所需。我鎮許家沖村距罈子嶺僅1公里,可提供開發用地200畝,適合投資開發與旅遊相配套的餐飲、購物、住宿、遊客中轉等項目。
茶葉精加工及深加工項目
全鎮地處壩庫區,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茶葉,是國家級良種“宜紅早”即鄂茶4號的原產地,是湖北省十大名茶鄉鎮和無公害茶葉基地之一。現有茶葉面積2.5萬畝,年產干茶1000噸。周邊鄉鎮茶葉面積達4.8萬畝,年產干茶達1900噸。豐富的茶葉資源可以滿足有志之士前來投資茶葉精加工及深加工項目。該項目還可享受三峽庫區產業化扶持發展基金的扶持,享受安置移民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太平溪鎮
解放初期只有幾個私醫。1979年鎮辦有衛生院1個,職工67人,醫生24人,床位55張,開放23張,衛生所5個,村級衛生室35個,赤腳醫生76人,其中女赤腳醫生24人。2000年有衛生院1個,醫生54人,病床定編55張,開放32張,比1979年23張增加9張;34個村都建立了衛生室,村醫生35名,其中女醫生3名,村醫生中有技術職稱的25名。
民政工作主要是優撫優待、復退軍人安置、救災救濟、扶貧扶蘇、婚姻登記、福利事業等。1979年到2000年,共發放救災款28萬元,大米3.6萬公斤,棉被145床,衣服452件,城市低保41戶,特困救助1261戶。扶貧扶蘇25.7萬元,為殘疾人辦證59件。辦理結婚登記6838對,離婚登記124對。鎮建有福利院1個,入院五保老人45人;
太平溪鎮
1966年電影傳入太平溪鎮,1981年有社辦電影隊3個,1982年宜昌縣在太平溪設電影管理站,1985年太平溪鎮共有電影放映隊5個,放映員5人,放映設備有35毫米放映機一台,16毫米放映機4台。鎮大禮堂兼營電影放映,可容納觀眾500人;太平溪鎮電影管理站負責太平溪、鄧村、三斗坪、樂天溪4個鄉鎮電影放映隊的影片發行和管理工作,以方便農村電影隊的放映。2001年鄉鎮綜合體制改革中電影隊和電影管理站同時撤銷。
三峽大壩、五級船閘、4A級景區罈子嶺近在咫尺。國家級森林公園覆蓋全境。“高峽出平湖”的雄偉和壯觀在這裡盡收眼底,令人震撼。鎮域內平湖面積可達3萬多畝,擁有靖江溪、百歲溪、林家溪、太平溪、端坊溪等5條支流和近百個半島、湖心島。
望家祠堂
太平溪鎮
望家祠堂佔地面積308平方米,建築面積598平方米,一進院落,前為廳,後為堂,中間夾一天井,兩側有廂房。該建築小青瓦屋面,硬山屋頂,人字式山牆,正立面為牌樓裝飾貼面,整體布局呈縱長方形,面闊14米,深12米。
1996年,湖北省文化廳組建的“三峽文物地面工作隊”對望家祠堂進行測繪,制定了重建方案,2001年10月在太平溪新鎮內復建,2002年竣工。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溪鎮歷史悠久,境內有小溪口、覃家沱、黃土包、路家河等周代遺址。
太平溪鎮
小溪口周代遺址位於宜昌縣太平溪原小溪口一隊,西距太平溪老鎮2華里,長200m,寬80m,文化層厚約2m。宜昌地區博物館曾在此進行試掘,出土的大量的陶片中,質地為夾砂灰陶、夾砂紅陶、泥質黑陶和加羼和料的灰陶、器形有鼎、鬲、罐、豆、器蓋等。包含物中還有木炭、礦渣、碎銅屑、獸骨等。
路家河商周遺址位於長江北岸太平溪鎮伍相廟村,西距太平溪老鎮約4華里。1982年,在河岸邊見到 1981年洪水沖刷出的大量的陶片、陶器、石器和魚骨。陶片可辨器形多為圜底釵,飾細繩紋,還有灰陶小尖底罐、尖唇、斜肩、素麵;大口尊,飾方格紋,遺址定名為五賢廟商周遺址。1984年,長辦考古隊林春同志在此發掘,定名為路家河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