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孝陵

清東陵的主體建築

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於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墓。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邐,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正文


清孝陵
清孝陵
清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
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弘。

簡介


清孝陵
清孝陵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刻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后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位置構造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
清孝陵
清孝陵
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資布置著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
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用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
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的藝術感受。

修建歷史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后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由於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從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建造之謎


順治是清朝第一帝,在位18年,死時只有24歲。他生前選了陵址,但沒有營建。死後,朝廷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規模宏大,建築眾多的孝陵。所以在社會上流傳著“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說法。
清孝陵
清孝陵
1990年在維修孝陵工程時,發現其龍恩殿、東西配殿的樑柱等大木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可是在殿內的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檁及金柱、檐柱上都有改料的痕迹,以此不難看出是拆他處殿堂之料,用來應孝陵工程之急。
1991年,當拆卸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時,意外發現了一條線索,才揭開了孝陵營造之謎。這些天花板木料有輕有重,規格有大有小,正面均繪“金蓮水草”圖案。圓光用藍色,內畫三朵含苞欲放的金蓮花,滿布淡藍色水草。方光為淡藍色,岔角紅、綠、藍色如意雲。方光、圓光外,均飾寬金邊。方光外為綠邊。所繪三朵花,相傳為“三皇治世”之意,代表著道教的三清天尊。天花板背後兩條穿帶之間,有木工信手刻就的文字。在這些遒勁有力的陰刻字跡里,不僅透露出了殿堂的名字,還表明每塊天花板的方位。在文字清晰的十八塊天花板背後,都刻有“清馥殿”的殿名。其位置有明間、次間、稍間、三稍間,還有天井。不難看出清馥殿是一座有藻井的九間大殿。所有天花板上還刻有“字頭朝東”,可知這座殿堂方位是坐西朝東的。
康熙初年,因急修孝陵,材料短缺,故而將西苑清馥殿拆除,在清馥殿基址,又建成“弘仁”寺。星轉斗移,時代變化,弘仁寺也無蹤影了。盛極一時的清馥殿,只留下一個名稱,在順治孝陵花板上所刻的文字中,還能勾起一絲對“清馥殿”的歷史回顧。
1992年在維修孝陵的神道碑亭時拆卸的天花板中,又出現了同樣的“金蓮水草”天花板,背後刻有“錦芳亭”的字樣。錦芳亭為嘉靖十一年三月在清馥殿前所建。天花板上的“金蓮水草”花紋,已成為清代陵寢天花的統一模式,直至光緒帝崇陵持續了200多年。追本溯源“金蓮水草”天花,確為明朝道教宮苑“清馥殿”“錦芳亭”之原件,同時在紫禁城中明朝宮殿中也能找到佐證。紫禁城四門之一的神五門,清代設鐘鼓樓,天花亦用“金蓮水草”。
幾百年孝陵建造之謎,在近年孝陵維修工程中得以揭曉,多年來“拆明陵、修清陵”的謬說終於得以澄清,正確的結論是“拆明宮,建孝陵”。

墓主生平


崇德八年二月十六日(公曆1643年4月4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清孝陵
清孝陵
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公曆1644年10月30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至於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麼離位的傳統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子、寵妃的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子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歷史文獻記載,福臨確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內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於天花。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就是說因愛妃董鄂妃因病去世,愛宗教的福臨去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當作同一人。根據史學界的考證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最近歷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致死說,認為順治在試圖征服台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致死。
1663年葬入河北遵化清東陵的孝陵內。有8子、6女。

陪葬皇后


清孝陵
清孝陵
清世祖孝獻皇后(?-1660年),又稱“董鄂妃”,董鄂氏,世祖福臨之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撫遠大將軍費揚古之姊。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詔大赦,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僅三月夭折,未命名。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追謚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東陵)。
清世祖順治皇帝妃,佟佳氏,都統佟圖賴之女。順治初年入宮,為庶妃。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孝庄文皇后冊立佟佳氏所生玄燁為皇帝,即康熙皇帝。佟佳氏被尊為慈和皇太后。4個月後,體弱多病的皇太后駕崩於北京皇宮。
孝康章皇后的娘家是滿洲八大家之首的佟佳氏。該家族早在太祖起兵時就追隨愛新覺羅家族鞍前馬後。太祖的原配夫人就是佟佳氏的女兒。後來佟佳氏家族為清朝定鼎中原,並建立近300年的統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地理形勢


清孝陵
清孝陵
大清一統志》是這樣描述的:“山脈自太行委拖而來,重崗疊阜,風翥龍蟠,一峰柱笏,狀如華蓋。前有金星峰,後有風水峪,諸山聳峙環抱。左有鯰魚關,馬蘭峪盡西朝,儼然左鋪;右有寬佃峪,黃花山皆東向,儼然右弼。
千山萬疊,迴環朝拱。左右兩水,風流夾繞,俱匯於龍虎峪。”孝陵位於昌瑞山莊主峰南麓,三面換山,陵前是開闊的平原,左右有景陵、裕陵、定陵惠陵及許多后妃陵、公主陵,形成了清東陵的整體規模。

歷史意義


清孝陵
清孝陵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
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與歷代帝王陵園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響也較大,在陵寢發展史上處於突出的地位。

免盜的原因


1、大清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明確記載“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
清孝陵
清孝陵
2、順治帝英年早逝,正值清初“定鼎燕京”、“王師西下”、“剪除逆賊”、“國庫空虛”之時,康熙帝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於康熙二年四月完工。雖然工程規模宏大,建築眾多,但從整個陵的建築看,建陵時就錢糧不足,很難想象康熙能拿更多的錢糧為順治辦置豐厚的陪葬財寶。
3、從順治帝的葬禮儀式看,在宮中舉行的“小丟紙”儀式時,在乾清門外焚澆順治帝御用冠袍帶履、珍玩器皿,所焚諸寶,火焰俱五色,在景山壽皇殿外舉行的“大丟紙”葬禮儀式,上百匹駿馬、駱駝所馱的順治帝生前所用的“金玉珠寶”、“帳房什器”等價值連城的御用奇珍統統燒毀。這些史實盜賊亦有耳聞,掘陵盜寶之徒慾念大消。
4、遵循故土先祖之習,按當時滿族塞外風俗,火化后入葬,孝陵地宮只是順治的骨灰,此空穴之說也有熄盜慾火之用。

相關詞條


清福陵清昭陵清永陵清孝陵清景陵清崇陵清泰陵清裕陵清昌陵清慕陵清惠陵清定陵

參考資料


1、http://www.cnbcr.com/sights/2008/4/18155.shtml
2、http://www.zgdazxw.com.cn/NewsView.asp?ID=80
3、http://www.hebeitour.com.cn/yzsj/?a=i&u=tsqdl&fid=109&id=442
4、http://i.cn.yahoo.com/yinxiaoming_v18/blog/p_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