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是中國各油菜區重要病害,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受害重。春油菜區發病少且輕。該病主要為害葉、莖和角果,致受害處變黃,長有白色霉狀物。花梗染病 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拐”狀,花瓣肥厚變綠,不結實,上生白色霜霉狀物。葉片染病 初現淺綠色小斑點,后擴展為多角形的黃色斑塊,葉背面長出白黴

為害癥狀


油菜霜霉病花梗呈龍頭拐狀
油菜霜霉病花梗呈龍頭拐狀
春油菜區發病少且輕。該病主要為害葉、莖和角果,致 受害處變黃,長有白色霉狀物。花梗染病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拐”狀,花瓣肥厚變綠,不結實,上生白色霜霉狀物。葉片染病初現淺綠色小斑點,后擴展為多角形的黃色斑塊,葉背面長出白黴。

病原形態特徵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異名P.Brassicae Gaumann)),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不具隔膜,蔓延於細胞間,靠吸器伸入細胞里吸收水分和營養,吸器圓形至梨形或棍棒狀。從菌絲上長出的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2~4根束生,無色,無分隔,主幹基部稍彭大,作重複的兩叉分枝,頂端2~5次分枝,全長154.5~515µm,主軸和分枝成銳角,頂端的小梗尖銳、彎曲,每端常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無色,單胞,長圓形至卵圓形,大小19.8~30.9×18~28(µm),萌發時多從側面產生芽管,不形成遊動孢子。卵孢子球形,單胞,黃褐色,表面光滑,大小27.9~45.3µm,卵球直徑12.4~27.5µm,胞壁厚,表面皺縮或光滑,抗逆性強,條件適宜時,可直接產生芽管進行侵染。該菌系專性寄生菌,只能在活體上存活,且具明顯生理分化現象。據報道中國十字花科霜黴菌分芸薹屬、蘿蔔屬和薺菜屬3個變種,主要區別是各自侵染能力不同。芸薹屬變種對該屬侵染力強,對蘿蔔侵染力弱,不易侵染薺菜;蘿蔔屬變種對蘿蔔侵染力強,對芸薹屬植物侵染力弱,不侵染薺菜;薺菜屬變種,只侵染薺菜,不侵染其他十字花科植物。在芸薹屬變種中,據致病性差異又分為6個生理小種,油菜霜黴菌屬芸薹變種1號小種,為P.P.F. rapiferae專化型。油菜霜黴菌產生孢子囊最適溫度8~12℃。孢子囊萌發適溫7~13℃,最高25℃,最低3℃,侵染適溫16℃。菌絲在植株體內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0~24℃。卵孢子在10~15℃,相對濕度70%~75%條件下易形成。

發病條件


冬油菜區,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糞肥里和種子內越夏,秋季萌發后侵染幼苗,病斑上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冬季病害擴展不快,並以菌絲在病葉中越冬,翌春氣溫升高,又產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再次侵染葉、莖及角果,油菜進入成熟期,病部又產生卵孢子,可多次再侵染。遠距離傳播主要靠混在種子中的卵孢子。至於近距離傳播,除混在種子、糞肥中的卵孢子直接傳到病田外,主要靠氣流和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孢子囊由於孢囊梗干縮扭曲,則從小梗頂端放射至空中隨氣流傳到健株上,傳播距離8~9m,土中殘體上卵孢子通過水流流動,萌發后產生的孢子囊隨雨水濺射到健康幼苗上。孢子囊形成適溫8~21℃,侵染適溫8~14℃,相對濕度為90%~95%,有報道低於15℃經4~6小時萌發,12小時附著孢形成。光照時間少於16小時,幼苗子葉階段即可侵染,侵染程度與孢子囊數量呈正相關,孢子囊落到感病寄主上,溫度適宜先產生芽管形成附著胞后長出侵入絲,直接穿過角質層而侵入,有時也可通過氣孔侵入,菌絲侵入后擴展7~8μm,並在表皮細胞垂周壁之間中膠層區生長,后在細胞間向各方向分枝,在寄主細胞里又長出吸器。電鏡下觀察發現,最初與菌絲接觸的細胞壁局部膨大,出現微纖維結構,吸器的分枝則通過大小為1~2μm的孔洞侵入,圍繞吸器基部形成類菌環結構,吸器膨大時,產生寄主原生質膜的成鞘作用。當細胞中營養消耗完以後,細胞開始死亡,表現組織變黃或枯死。該病發生與氣候、品種和栽培條件關係密切,氣溫8~16℃、相對濕度高於90%、弱光利於該菌侵染。生產上低溫多雨、高濕、日照少利於病害發生。長江流域油菜區冬季氣溫低,雨水少發病輕,春季氣溫上升,雨水多,田間濕度大易發病或引致薹花期該病流行。連作地、播種早、偏施過施氮肥或缺鉀地塊及密度大、田間濕氣滯留地塊易發病。低洼地、排水不良、種植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如中雙4號、兩優586、秦油2號、白油1號、青油2號、滬油3號、新油8號、新油9號、蓉油3號、江鹽1號、塗油4號等。提倡種植甘藍型油菜或浠水白等抗病的白菜型油菜。
(2)提倡與大小麥等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輪作,可大大減少土壤中卵孢子數量,降低菌源。
(3)用種子重量1%的35%瑞毒霉甲霜靈拌種。
(4)加強田間管理,做到適期播種,不宜過早。根據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種特性,確定合理密度。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提高抗病力。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和淹苗。
(5)重點防治旱地栽培的白菜型油菜,一般在3月上旬抽薹期,調查病情擴展情況,當病株率達20%以上時,開始噴灑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64%殺毒礬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6%露剋星懸浮劑600~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百菌清懸乳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順義農藥廠),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70L,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在霜霉病、白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在霜霉病、黑斑病混發地區,可選用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兼防兩病效果優異。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72%杜邦克露、72%克霜氰、72%霜脲錳鋅或72%霜霸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提倡施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
防治農藥:甲霜靈、百菌清、霜霉威、惡霜·錳鋅、甲霜靈·錳鋅、乙鋁·錳鋅多菌靈、三乙膦酸鋁、異菌脲、代森錳鋅、霜脲·錳鋅、霜脲·氰霜、烯醯·錳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