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都宮氏

日本名門之一

宇都宮氏為日本名門之一,自稱沿襲攝政關白家藤原家血脈的一大家族。一說兼有下毛野氏、中原氏的血脈。分為嫡庶兩支,嫡流為下野國宇都宮家,庶流分佈在豐前,筑後,伊予等地。嫡庶均為當地豪族。

歷史背景


宇都宮氏
宇都宮氏
康平六年(1062),“七日關白”藤原道兼的後人藤原朝綱宗圓隨源賴義出征奧州,討伐當地豪族安倍家的叛亂,這場戰爭史稱“前九年之役”。戰後宗圓因功獲封下野國一之宮二荒山社神主之位以及鬼怒川流域的支配權。宇都宮家從此在下野國深深地紮下了根。。源平爭霸期間,宇都宮家曾一度受到當權的平氏重用。仁安三年(1168),三代家督朝綱被任命為右衛門尉。治承四年(1180),不滿平氏專權的高倉宮親王及以源義朝為首的畿內源氏一族聯合三井寺、興福寺僧 兵起兵反抗平氏,旋即被鎮壓。6月宇都宮朝綱奉命上洛勤王並被任命為左衛門權少尉一職。8月平氏逼迫朝廷遷都攝津福原,而宇都宮朝綱與畠山莊司重能、小山田別當有重一同被授予衛戍舊都平安京的要職。壽永三年(1183),木曾義仲大軍兵臨京都,平氏首領平宗盛在新中納言的勸說下出於好心放朝綱等人回關東去投奔源賴朝。朝綱投奔源氏后,逐漸得到了賴朝的信任和倚重。元曆元年(1184)也就是朝綱轉仕的第二年,他就獲得了宇都宮社務職的安堵。文治五年(1189),在奧州征伐時,朝綱率軍參戰並在戰前作為宇都宮神主促成了源賴朝親赴二荒山神社進行戰勝祈願參拜。在戰爭中宇都宮一族以及紀清兩黨家臣屢立戰功,被賴朝稱讚為“坂東第一弓取”。建久五年(1190),朝綱還被任命為賴朝上洛的先導役。宇都宮家作為鎌倉幕府手下一個舉足輕重的御家人的地位也逐漸穩固。不過朝綱在發跡后並沒有忘記平氏之恩,他後來就收留了逃到他那裡的平肥后守貞能。
鎌倉時代是宇都宮一族的上升期,其不僅保留了歷代累任的二荒山檢校與下野守之職,還歷任引付頭人、奧州探題以及常陸、越后、上野、上總、美濃、伊豫、豐前、筑後等地的守護職。六代修理亮泰綱、七代尾張守景綱以及分家八田氏的八田知家更是成為了幕府最高決策機構-----評定眾的一員。弘安四年(1281)蒙古來襲時,八代三河守貞綱曾擔任幕府關東御家人的總大將率領鎌倉男兒前往九州抗擊外侮。宇都宮家還多次與北條執權家通婚,五代賴綱、六代泰綱、九代貞綱都是北條家的女婿。隨著勢力的擴張,宇都宮一族也開始散布到日本各地。鎌倉初年朝綱的兒子就繼承了名門那須氏並拜領了源賴朝的“賴”字,是為那須賴資。常陸小田、美濃氏家、三河大久保、畿內三宅、安藝宍戶、豐前城井、筑前麻生、筑後蒲池等都是宇都宮的一族郎黨。
在家門興盛時代,名人自然也不少。著名的風雅之人五代賴綱就以入道蓮生之名為天下眾人所知。他作為大族宇都宮家的家督和北條家的女婿,本應有一個飛黃騰達的仕途。但是在元久三年(1206)年6月卻捲入了畠山重忠事件,被幕府懷疑謀反。萬念俱灰的賴綱在熊谷蓮生法師(就是敦盛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熊谷直實)的勸說下出家入道,號實信房蓮生,並在京都嵯峨野的小倉山建別邸隱居。著名的小倉百人一首就是為了慶祝這座別邸的建成而寫就的,而當時的宇都宮歌壇也在蓮生的影響下成為了與京都歌壇、鎌倉歌壇齊名的日本三大歌壇之一。
在北條政權垮台的前夜,猛將九代兵部少輔公綱率領紀清兩黨奉幕府之命上洛討伐楠木正成。雖然楠木正成的兵力始終勝於公綱,但由於這兩人互相畏懼對方的將才與實力,致使雙方在攝津四天王寺形成了長期對峙。後來公綱接受后醍醐天皇的綸旨轉投朝廷,就任雜訴決斷所奉行,宇都宮家的勢力達到了頂峰。也就在此時,宇都宮城完成了由館向城郭的進化。
不過正如《平家物語》所言“盛者必衰若滄桑”,南北朝時代公綱的兒子十代氏綱一度與鎌倉公方足利基氏對立,於貞治二年(1363)遭到上杉憲顯討伐,被剝奪了上野越后兩國守護職。應安元年(1368),氏綱又同河越氏為首的平一揆(注2)結盟反對鎌倉府,卻再次在二代鎌倉公方足利氏滿的討伐軍前急急降伏。這次謀反導致宇都宮家不僅大量領地被奪,連代代歷任的下野守一職都被轉給了小山家。宇都宮家的威勢從此一蹶不振。在室町時代,宇都宮家在頻繁的戰爭與內亂中一步步走向了衰亡。儘管如此,宇都宮家在應永六年(1399)還是光榮地被鎌倉公方足利滿兼准許使用“屋形”的稱號,正式成為了“關東八屋形”之一。
隨著時間進入了戰國時代,宇都宮家的內憂外患也達到了頂峰,雖然在戰國前期也曾有過成綱、忠綱時代曇花一現的中興,但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這個家族還是深深地陷入了危機之中。大永六年(1526)年,忠綱的叔父芳賀興綱趁忠綱與結城家作戰之機奪取宇都宮城並繼承本家,揭開了宇都宮家中下克上浪潮的序幕,可他自己又在十年後被當初支持自己上台的芳賀高經、壬生綱房逼死。興綱的兒子尚綱即位后一度穩定了家中局勢並再次向外擴張,可又在天文十八年(1549)九月在征討那須的早乙女坂之戰中被那須軍精確狙殺,宇都宮城也被趁火打劫的謀反家臣壬生綱房奪占。尚綱的六歲的幼子廣綱在芳賀高定的保護下逃亡真岡城。弘治三年(1557)家中重臣皆川氏也趁主家衰弱之機以歸順古河公方的名義投靠北條家。宇都宮家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不過廣綱是幸運的,宇都宮家還有以芳賀高定為首的一批忠良之臣。在他們的努力下,宇都宮家達成了與佐竹家的聯姻並在這個強大舅氏的有力支援下於弘治三年(1557)擊敗壬生綱房之子綱雄,奪回了宇都宮城。不過這個野州名門的太平日子遠沒有到來。永祿四年(1561)三月,長尾景虎上杉謙信)出兵關東,展開了與后北條氏的長時間的拉鋸戰。而北關東的形勢就如同渾水一般,夾在兩大勢力之間的各個豪族不得不行朝秦暮楚之事,而宇都宮家也是在北條上杉兩家之間搖擺不定。
天正3年(1575年),滅亡小山家的北條氏開始了對下野的大規模進攻。宇都宮家再次陷入危機。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宇都宮、佐竹、結城、那須、佐野等豪族結成聯盟共抗北條,史稱“東方之眾”,後來一些原屬於北條方的豪族如皆川、壬生、足利長尾、由良也紛紛加入。從此開始野州的大規模混戰開始了,不僅來自南方北條的壓力逐漸加強,甚至在天正二年(1574)和天正六年(1578)似乎是遠在天邊的甲州武田軍也兩度兵臨城下。宇都宮家則和佐竹、結城等盟友一道艱難地守護著自己的領地並挺到了小田原落城、天下統一的日子。宇都宮家22代家督國綱由於早先與秀吉交好,後來也獲得了本領安堵,還被授予了“羽柴”的苗字。就在這延續了530多年的名門似乎是萬事大吉之際卻由於淺野長政誣告檢地不實而慘遭除封,下野宇都宮的歷史至此畫上了句號。有傳言指宇都宮家遭到淺野誣告的原由是國綱以及以其弟芳賀高武為首的家臣們反對淺野的兒子入嗣宇都宮家導致淺野懷恨在心。雖然有的人說國綱短視,導致了家門不幸,也有傳言說芳賀高武反對淺野入嗣的理由是他想繼承本家,但回頭想想一個當年響噹噹的名門,如果竟然要讓一個不知所出的尾張弓箭大將的兒子來繼承的話,那將是家門更大的不幸。下野宇都宮家的滅亡也標誌著在全日本境內宇都宮苗字作為大名家名徹底從歷史舞台上消失(其他兩個使用宇都宮家名的豐前家和伊豫家在之前分別被黑田長政和長宗我部家滅亡)。不過在後來的江戶時代里,身為支流的三河大久保家和尾張秋元家倒是作為德川幕府的譜代大名出任過老中,算是為宇都宮氏一族留下點血脈。

宇都宮事略


名門的自立

宇都宮家,據說為“七日關白”藤原道兼的後代——道兼,關白藤原兼家之子,從接掌大權到病死只相隔十幾天,他的弟弟接任關白,就是有名的藤原道長
傳說道兼有子兼隆,兼隆有子兼房,而兼房有子宗圓。這宗圓本名朝綱,身為關白的曾孫,卻早已疏離權力中心。永承六年(1051)至康平六年癸卯(1062)間,陸奧豪族安倍家叛亂,源賴義、義家父子往討,“坂東猛士雲集雨來”(《陸奧話記》)。這一戰事稱“前九年之役”,戰爭時期,宗圓出家遠赴宇都宮祈禱朝廷誅伐兇徒,傳說因此當上宇都宮座主,領下野國作封地。
然而一經考證,宇都宮家的來歷反倒眾說紛紜起來。宇都宮家可能出自下野毛氏的後裔中原氏,因為二荒山神宇都之宮的祭祀,就是由下野毛國造、下野毛氏來主持的。其家紋則是“三つ巴”,藤原氏所常用。
下野國荒涼僻遠,宗圓獲得宇都宮的神職后,備嘗甘苦,康平七年(1063)在藤原秀鄉天慶年間(940?)築城的基礎上築起下野宇都宮城,以後移居更遠的常陸八田,成了在坂東武士間站穩腳跟的大族,與名門佐竹家、小山家等等同稱“關東八家”。傳至兒子宗綱以後,分出八田(知家)、小田(知重)、茂木(知基)幾個分家,大都人物繁盛。下野的豪族,在其麾下,有芳賀城清原氏的“清黨”、益子城紀氏的“紀黨”,並稱剽悍善戰,曾得到源賴朝的讚譽。
宇都宮家在鎌倉幕府治下為一大勢力,如宗綱之弟宗房討伐平家殘黨到九州,當上豐前中津郡城井鄉的地頭,以後就任豐前守護,子孫播遷豐前筑後(所以戰國遊戲里能在九州看見另一個宇都宮家)。宗綱攜家遷回宇都宮,留次子知家掌管八田地方,和祖父宗圓同名的長子朝綱則繼任家督。朝綱隨源賴朝起兵打天下,領宇都宮檢校職,成為鎌倉幕府的御家人,其孫賴綱是北條時政的女婿、源賴朝的連襟。同樣,八田知家也是鎌倉初年名人,幕府成立後任常陸守護,和北條時政父子、大江廣元、三善康信、和田義盛、三浦義澄、梶原景時等人並列“評定眾”。這段時期,宇都宮一族還屢次擔任幕府的引付頭人。

亂世的生存者

經宗圓、宗綱、朝綱、成綱、賴綱、泰綱、景綱、貞綱八代,傳至猛將宇都宮公綱(1302~1356),鎌倉幕府已經奄奄一息。當年執權北條時宗干預皇室,造就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的幾代爭鬥,繼正中之變后,后醍醐天皇在元弘元年(1331)再度起事,稱元弘之亂。時年三十的宇都宮公綱,和幕府有著親戚(其母親是北條長時之女),遂應幕府末代執權北條高時之命上洛,與楠木正成戰。然後在鎌倉幕府的最後掙扎中,公綱降了朝廷,任雜訴決斷所奉行。接下來的建武新政,使得武士大有不滿,足利尊氏聚眾起兵。這一段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公綱除短暫地投降足利尊氏外,一直歸屬南朝,官敘正四位下左近衛少將。
然而公綱的長子氏綱卻倒向北朝足利軍,共同經歷了父子相鬥的亂世,直到室町幕府混一南北。在北朝足利尊氏、直義兄弟爭權的“觀應之擾亂”中,氏綱偏向尊氏,得任上野、越后兩國守護。但是,受直義封以上野、越后、伊豆三國守護的上杉憲顯殺回關東,重投足利,宇都宮家難以相抗,不僅守護見奪,勢力也從此衰退了。
氏綱死後,兒子基綱繼之,但是北朝康歷二年(1380,南朝的天授六年~弘和元年)五月十六日,基綱和小山左馬助義政爭奪領地,在茂原會戰中被殺。禍不單行,以後宇都宮家督繼承者多早夭,到基綱之子滿綱就斷了嗣。宇都宮公綱的三叔泰宗,在正應年間(1288~1293)築武茂城,成為分家,這時卻人丁興旺,遂由其曾孫武茂綱家的長子持綱做滿綱的養子兼女婿,拜領關東管領足利持氏一字,在應永十四年(1407)繼承宇都宮本家。這種時候最易出現的同族爭鬥也隨之降臨在宇都宮家頭上,應永三十年(1423),因為對持綱入嗣久懷不滿,宇都宮一族鹽谷教綱遣家臣在川崎城附近的梨木坂暗殺持綱,事後逃甲斐國。十年前的小栗之亂中,持綱與關東管領足利持氏交惡,這一年持氏兵鋒直掃宇都宮,得知持綱被鹽谷暗害,遂嘆息而返。後來長祿元年(1457)持氏第四子成氏繼承管領,打算再攻宇都宮,持綱之子宇都宮等綱倉皇出逃奧州。長祿二年五月,鹽谷教綱被誘入宇都宮城中殺死,但是等綱並未參與其事,他於寬正元年(1460)死在陸奧白河。惟一相隨的老臣橫田綱俊重回宇都宮,在第二年過世。
以後宇都宮家經等綱、明綱兩代,再次斷嗣的時候,由武茂太郎正綱繼承了家督,也如舊敘任下野守,世代保有在下野國內的地位。
武茂太郎正綱是持綱的外孫,芳賀成高之子(野州版宇都宮系圖),一說宇都宮等綱次子、持綱孫(《續群書類從》所收宇都宮系圖)。這種下了芳賀家跋扈的前因。——芳賀家本清原氏,祖先遭花山法皇流放下野,其子孫自鎌倉初年起就是宇都宮家舊臣,號稱“清黨”。因為宇都宮公綱的二叔高久和長兄高貞(公貞)先後入嗣之故,芳賀家實際上是宇都宮一族。高貞(公貞)的孫子就是芳賀成高。
寬正四年(1463),正綱接任家督。就在這一年七月,宇都宮軍在下野山田城被岩城長隆擊敗,外患不止。正綱娶佐竹氏,舉一子成綱,又有子興綱(嗣芳賀氏)、兼綱(嗣武茂氏)、孝綱(嗣鹽谷氏)。其中,兼綱在通常的記載里是正綱第三子,卻也有說他是正綱長子的,例如野州版宇都宮系圖及其他一些記載:“チンバニテ武茂村ニ隱居、嫡子ナレドモ二男ニナル”(《戶村本佐竹家譜》),“(兼綱者)正綱之嫡男也,然以病人故,不受家督,隱居於武茂”(《藤姓武茂氏系圖》),“正綱嫡男、武茂隱居”(《宇都宮繼圖》)。但是宇都宮系圖裡記載有成綱兄弟的小名,成綱是彌三郎、興綱是彌四郎、兼綱彌五郎、孝綱彌六郎,照此順序,則是第三子無疑(《下野國志》)。

宇都宮成綱

文明九年(1477),三十歲的宇都宮正綱應古河公方足利成氏之請,出兵上野白井,對陣上杉軍。這一戰,宇都宮軍大敗,正綱病死在川曲地方,家臣橫田綱親、保業、清業父子三人、“紀黨”首領益子唯正父子等多人戰死。
正綱的繼任者,是十五歲的成綱,由是開始了宇都宮家的最盛時期。家督繼任之初有叛亂髮生,為宇都宮軍平定。宇都宮家臣簗左京亮送與足利成氏的書信說:“今度武茂六郎背彌四郎(?照前文來看應是彌三郎)之處……”武茂六郎當屬宇都宮一族。
當此之時,重臣見成綱年幼,多有輕視。但是成綱借叔父芳賀高益之力,去鋤滅不聽號令的重臣,漸而實權在手。——當初芳賀成高的長子太郎先嗣武茂家,再入承宇都宮本家,就是正綱;成高次子次郎三郎,就是這個芳賀伊賀守高益,領有五千貫文的厚祿。
這時宇都宮家正捲入古河公方和關東管領上杉家的爭鬥。室町幕府初年,足利尊氏封兒子基氏作關東管領,基氏子孫稱霸關東,漸而不奉幕府號令,自稱鎌倉公方,甚而與幕府新任將軍爭位。幕府出兵討之,殺鎌倉公方足利持氏,只遺下其第四子足利成氏奉祀。原先的鎌倉公方家宰上杉憲忠,卻乘戰亂之機取得了關東管領的職位。成氏年長后心懷不滿,藉助父親持氏以來與宇都宮、小山、結城等關東北部豪族的交情,求宇都宮軍相助,又邀集小山、千葉幾家舉事,結果遭上杉軍突襲,釀成江之島會戰。之後麵皮撕破,成氏幹掉上杉憲忠,震動了幕府,發兵把他逐去下總的古河地方,人稱古河公方。古河公方原本得到宇都宮家的支持,但是小山家在公方麾下得勢,凌駕宇都宮家之上,成綱遂由公方麾下轉投關東管領上杉家,與佐竹及岩城訂下同盟,專心對抗下野豪族那須氏。
戰爭中,給成綱以最大幫助的是芳賀家。貢獻既高,聲名愈大,芳賀高益昂然得意,恃自己是成綱的叔父,漸形專橫。到了高益的兒子景高,更迫成綱承認這種半主從的關係,儼然與主家並立了。
成綱對此深懷憂慮,永正九年(1512)四月二日他下了重手,在宇都宮城逼筆頭家老芳賀高勝(景高之子)自盡,同時圍攻芳賀一派家臣的城池,又向古河公方借兵。古河公方足利高基令陸奧的石川尚光前往救援,而石川並無發兵的打算,遲遲不動。這場內亂稱為“宇都宮錯亂”,拖了兩年之久,成綱將以芳賀一黨為首的反對派家臣盡數鋤滅,讓二弟興綱繼承了芳賀家。
其間,佐竹及岩城家原想結連那須家夾擊宇都宮領,但是那須家因支持關東管領或古河公方的意見不同,分裂成南北兩那須家,北那須家投佐竹家麾下,南那須家也屢敗於佐竹軍。佐竹家侵入上野,兵臨宇都宮的時候,對決就不可避免了。
永正十一年(1514),前古河公方足利政氏煽動佐竹義舜和岩城由隆進攻其子足利高基,高基求援於宇都宮家,於是佐竹岩城聯軍二萬直下宇都宮,成綱遣兒子忠綱往救。八月十六日,忠綱大敗,成綱只得自己出馬來援,經過惡戰,擊退佐竹聯軍。自知兩面作戰,力不能勝,而忠綱似乎遠未成熟,成綱暗中和那須家訂下互不侵犯條約,集中精力對付那須家和佐竹岩城的聯軍。
兩年後,宇都宮家再戰佐竹,世稱“小川繩釣會戰”,結果宇都宮大勝。這一戰,佐竹軍遭宇都宮追擊,兵敗如山倒,傳說授首五千級。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佐竹軍不能再覷上野。成綱奇功奏就,然而代價是自己負了重傷,一病不起。永正十三年十一月八日,下野國宇都宮城主宇都宮成綱安然故去,享年四十九歲。成綱死後,忠綱繼承家督。大永三年(1523),忠綱命宿老壬生綱房進擊鹿沼綱勝,綱勝死於宇都宮麾下大將山野井將監之手,鹿沼城破,日光神領大半收於手中。旋以綱房為鹿沼城主,攻皆川氏,戰於都賀之河原田,大勝,奪皆川領地若干,隨南下,皆川軍守平川、吹上兩城以迎擊,城主皆川宗成及弟平川成明戰死,軍潰。忠綱未予追擊,還宇都宮城。
其間,早年嗣芳賀家的叔父興綱漸生異心,乘大永六年(1526)宇都宮軍在宇都宮城南面的猿山原與結城軍交戰之際,勾結結城政朝,十二月六日奪取宇都宮城,揚起反旗。忠綱逃至壬生家鹿沼城,遭毒死。興綱由此坐上了宇都宮家第十九代當主的位子。又十年後的天文五年(1536),真岡城主芳賀高經(高益的曾孫,成綱從侄孫,成綱所鎮壓的芳賀一族)結連壬生綱房,責興綱以篡奪家督之罪,逼他自裁。這個時候,離成綱之死已有二十年了,宇都宮家在浴血相鬥中度過了最初的戰國時代。

戰國

宇都宮家至此已有五百年歷史。在這五百年中,宇都宮家之所以存續,於一族和譜代家臣得力尤多。源平合戰以來由血緣和忠義維繫的武士集團,在閉塞落後的坂東循環燃起戰火,健兒猛將競捐其軀,父子兄弟各守其地,單純而冷漠的尚武,演出了莫名所以的慘劇來。
天文八年(1539)至十年,芳賀高經逼宇都宮興綱了斷之後,與壬生綱房的兒子綱雄共謀,要擁立忠綱的孤兒做宇都宮城主。但是,興綱死前,已經讓位其子尚綱,尚綱迅速擊敗高經,並在天文十年八月率家臣皆川、西方等攻滅兒山城的芳賀高經,報了殺父之仇,自然而然成為宇都宮家的新首領。為結眾家臣之心,他取“紀黨”首領益子勝宗的第三子嗣芳賀家,取名高定。這位高定,後來成為宇都宮家的中流砥柱,他行事頗有古君子風,把戰敗者高經的孤兒高規(高繼)養育至成年,再讓他繼承了芳賀家名。
高經的長子高照,則逃奔白河結城家,後來在那須家寄食。
天文十八年(1549)九月,領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之命,宇都宮尚綱準備征伐那須,親率多功長朝、橫田綱雄等二千五百騎攻向那須方最前線的喜連川城。那須軍兵微將寡,因而押下決死的一賭,以三百騎精銳埋伏在尚綱的必經之路,東山道五月女坂(早乙女坂)左近。
辰時,宇都宮軍不明就裡,正在悠然通過五月女坂的時候,路邊伏兵並出,那須騎兵個個拼著性命夾擊尚綱本陣。尚綱的旗本了無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宇都宮一族笠間家大將滿川民部少輔忠親統帶親兵阻擋那須軍,被敵軍以七打一,在這場“七騎討”中戰死。同屬宇都宮一族的橫田五兄弟指揮親兵二百餘奮戰,與那須軍來回纏鬥,直到兄弟五人先後血濺當地。而尚綱的老冤家芳賀高照,也在是役中奮戰而死(一說弘治元年被高定誘入真岡城,迫其切腹)。
尚綱迅速斟酌戰況,策馬陣前指揮部屬,很快將那須軍圍定。倒霉的是,那須黨中使弓的名手鯰瀨瞄上了他。鯰瀨彌五郎實光,那須七黨之一伊王野資宗的重臣,放箭射中尚綱前胸,當下墮馬死去。尚綱一死,宇都宮軍心大潰,在驚慌中敗歸家鄉。
尚綱戰死後,四歲的兒子伊勢津丸(一說加賀壽丸)在芳賀高定監護下就任宇都宮家主。伊勢津丸即後來的宇都宮廣綱,生來病弱,兼以年紀幼小,不能約束眾臣,宇都宮城在一片混亂中落入趁火打劫的家臣壬生綱雄之手,芳賀高定只得護伊勢津丸逃往真岡城。佐竹義昭系譜中記載說:“尚綱子伊勢千代殿真岡へ落玉フコト五歲ノ年也”(《群書系圖部集》)。
高定儘力謀划,在天文二十年(1551)借謀略殺死仇人那須高資(事實上是,高定引誘了那須資胤和千本資俊,促使資胤在千本城謀害兄長高資,自立為家主),以後一面邀得江戶忠通相助,又暗結綱雄的叔父德節齋周長,一面等待時機到來。弘治三年(1557)十二月,在佐竹義昭及其他勢力的援助下,宇都宮城完璧歸還給了孤兒伊勢津丸,照此前的約定,伊勢津丸迎娶佐竹義昭之女,即數十年後的南呂院。壬生綱雄則被逐回鹿沼城,自稱下總守綱長,置城代於壬生城,結盟北條,據此兩城繼續與宇都宮家相抗,直到永祿五年(1562)在廣綱授意下,遭其叔父壬生周長謀殺(高定的故技)。報了大仇的廣綱,以周長領鹿沼城,作為賞賜。
在此之前的永祿三年正月(1560),因多賀谷政經的中介,宇都宮軍和佐竹義昭、小田氏治、小山秀綱聯軍攻打結城晴朝的結城城,最後議和。永祿四年三月,長尾景虎(或曰上杉輝虎,政虎,謙信)揮師關東,戰國的軍神終於出場了。和佐竹家協力支持著新任關東管領的宇都宮家,在輝虎麾下與北條陣營的小山、佐野、小田之流交戰。永祿六年四月,廣綱出兵援佐竹義昭,破小山秀綱守備的只園城,攻佐野昌綱守備的唐澤山城,而後退兵,次年正月再與佐竹義昭相呼應,從上杉輝虎攻破小田城,城主小田氏治敗走;二月再攻佐野昌綱唐澤山城,昌綱以義昭為中介傳達了降伏之意。但是這一年夏天,小山秀綱和結城晴朝又降於北條,迫於形勢,宇都宮廣綱向北條家屈膝議和,送去人質。自此以後,廣綱擔承起其一生中不斷的苦難,屢次在小田、結城、小山諸勢力威脅下向北條家降伏,費苦心使家族在關東北部的險惡環境里存續。宇都宮的鐵桿同盟佐竹家堅持與北條家作對,然而北條大軍每一回北上,廣綱都只有不顧佐竹家不快,急急降伏。所謂見風雞,牆頭草,正是弱小家族在亂世的無奈之處。
行文至此,覺得宇都宮家實則是個豪族聯合體,權力分散在擁有領地的親族、家臣、以及“宇都宮寄眾”手中,家族發祥之初,親族家臣與宗家聯繫緊密,以後通過聯姻和過繼不斷保持。經五百年而至廣綱,則親緣疏遠,名義上家臣遵循傳統聽家督號令,假使家督缺少統御力,就不免作鳥獸散。在廣綱這一代,宇都宮家已經離散,縱然因為芳賀高定和佐竹家的幫助得以再興宇都宮,也挽不回家臣如壬生、皆川之輩的背離。況且,宇都宮家歷史長久,源平合戰以來武士與土地相結合的莊園傳統甚深,這傳統使橫田家幾代人相繼為宗家戰死,也曾使得芳賀高定費十年苦心撫養幼主,但是當其之末,不必說設法強大,連變革也做不到,只在北條大軍前時叛時降,暫延殘喘而已。以最簡單的方式敘述,就是氣數已盡。
有高定這樣的忠臣,是廣綱之大幸,否則宇都宮家淪亡已久;只是忠臣並不是人人願做,萬一不能結家臣之心,叛亂甚或小小的不合作就使家族元氣大傷。就此而言,宇都宮家始終只是戰國大名,而與組織較為嚴明的近世大名無分。
閑話休題,書歸正傳。永祿七年十一月,太田道譽(資正)、梶原政景父子“在宮(宇都宮)”。這條記載的背景,卻是戰國亂世的又一例證:太田道譽,是名將太田道灌(1432~1486,武藏國江戶城主,扇谷上杉家家宰)養子之孫,武藏國岩槻城主,當時被兒子趕出了城池。他的長子氏資娶北條氏康女,結連北條家,將父親道譽和二弟梶原政景追放,二人流浪各地,前來投托廣綱,這時正客居宇都宮城。
永祿九年(1566)二月,廣綱隨上杉輝虎軍進攻小田氏治。五月,在小山、結城、小田諸勢力聯合壓迫下投降北條家,再度送出人質。永祿十年(1567)二月與上杉輝虎對峙,遣芳賀高繼為代官前往佐野方面。十二年三月,上杉家和后北條家締結越相同盟,從此休兵。
至元龜年間,廣綱身罹重病,元龜三年(1572)正月,家臣皆川俊宗乘廣綱卧病,奪據宇都宮城叛亂。——皆川家原本是下野豪族,俊宗的祖父宗成大永三年(1523)與宇都宮忠綱交戰而被殺,以後皆川家歸附宇都宮,成為後者的臣屬。尚綱時代,為了拉攏皆川家,賜俊宗以一字偏諱(尚綱原名俊綱),廣綱則對俊宗的四個兒子都賜以“廣”字。
叛亂隨即得到平定,俊宗走死下總國,但是皆川家從此自宇都宮家脫離,而且勢成水火。俊宗之子廣照後來贈織田信長以名馬,與秀吉通好,檢地后保有長沼城三萬五千石領地,任家康第六子松平忠輝的師範,可見他的實力。經此事件,宇都宮家又弱一層了。
元龜三年至四年,北條氏政侵入下野,擊敗佐竹義重軍。在此前後,宇都宮及佐竹義重發兵攻取皆川廣勝幾處據點,又在天正元年(1573)九月宇都宮軍再邀佐竹義重攻打壬生綱雄的壬生城。天正二年夏至是年冬,廣綱隨上杉謙信(輝虎)、佐竹義重、小山秀綱等前去救援關宿城的簗田晴助,敵手是北條氏政。天正三年(1575)三月,廣綱不顧佐竹義重的反應,經足利義氏中介,宣布臣從北條家。
天正年間謙信死去,氏政竭力北上,廣綱再度面臨險境,先是被迫交出關宿城,又從小山家只園城撤兵。思慮之下,廣綱和鐵桿同盟佐竹家聯合,送次子朝勝做了結城晴朝的養子,結成以佐竹家為中心,宇都宮、結城、那須等大名為主要成分,代表關東北部豪族利益,嚴格執行反北條路線的北關東聯合軍——這些世代仇家,被咄咄逼人的北條氏政驅趕到一個圈子裡了。
而廣綱之卧病,也就在這個時候,以推測來說是天正五年到六年左右,實際上,從天正四年到八年,廣綱的身體已經極為衰弱,以致某版本的宇都宮系圖說宇都宮廣綱是在天正四年(1576)逝去的,而且說當時世子國綱年幼,因懼北條軍來襲,延至四年後才為之發喪(《下野國志》、《關八州古戰錄》)。
天正五年夏,宇都宮家再次向北條軍乞降;
天正六年,廣綱卧病,是年的小河之原會戰,就由家臣芳賀高繼率軍出征。史料中記載有“宇都宮殿,是ハ御病者ナレハトテ御代官二芳賀十郎”字樣(《小川岱狀》)。夏,與佐竹義重攻打壬生義雄的壬生城。六月,與佐竹義重一同發兵救援結城晴朝,挾鬼怒川的天險和北條氏政對陣,經小山秀綱中介議和,並嘆息說“結局總然是失敗”。
天正八年(1580)八月,宇都宮廣綱病死,他只活了三十六歲(《續群書類從》所收宇都宮系圖)。文書中有“追而不例氣之間,不能判形候(大意是病重,花押畫不好了,請見諒)”的字句,下有花押,據測算時間是在天正五年到天正八年,可見罹病情狀。

結局

廣綱卧病時期,長子國綱擔起了宇都宮家事務,十歲就替父親出兵壬生城,初經戰陣;但是廣綱死去的時候,國綱的實足年齡只有十四歲而已。所以,在安土桃山時代,宇都宮家對麾下將領的統率力又趨低落。少年國綱聽母親南呂院策劃,倚賴舅父佐竹義重對抗北條,宇都宮家多數時候惟佐竹家馬首是瞻。
天正十二年,“紀黨”七井城主益子勝忠叛離,國綱迅速應對,最後在尾羽寺將他毒死。此後,益子家交通北條,侵略笠間、芳賀兩家領地,成為宇都宮家的隱患。
天正十三年(1585),宇都宮國綱十九歲時,送信給遠方的豐臣秀吉以示友好。同年,家臣壬生義雄內通北條軍,國綱邀上佐竹軍攻打壬生家的鹿沼城。而後北條軍的攻勢逼人,宇都宮家只得築起支城多氣山,而後移居多氣山城,藉以相抗。
其間,在小豪族茂木家(八田知家後裔)歸屬問題上,宇都宮家與佐竹家發生紛爭以至交戰,最後國綱忍辱退讓。
天正十四年,國綱討伐與北條家相勾結的麾下豪族皆川、壬生,出兵下野佐野,在佐竹義重支援下與北條大軍交鋒。這是一連串苦戰之一,然而危機接踵而至。天正十七年,北條軍兵臨城下,竟促成重臣芳賀家一度背叛,國綱死守多氣山城。
天正十七年,國綱密謀於芳賀高武(廣綱第三子,芳賀高繼養子)、多功綱繼、笠間綱家、鹽谷由綱,說服這些家臣共討益子家宗,鋤滅益子氏。但是由關東形勢來看,宇都宮家已近於夕陽落日。
這時候卻由偶然之間來了轉機。北條氏政的不識相,使得豐臣秀吉動了怒,天正十八年(1590),豐臣秀吉兵伐小田原。五月,宇都宮國綱由佐竹義重引見,作為義重的一族和麾下國人參戰,並遣家臣多功綱繼向秀吉獻上馬一匹、太刀一柄。宇都宮家從此臣屬秀吉,得秀吉許以大名資格。
果然國綱看到了北條家的滅亡。之後,秀吉行幸宇都宮,處置關東、奧羽事務,國綱保有以河內郡為中心的宇都宮舊領。這五百年的名門,在老天爺幫助下,又現出延續的希望。
文祿元年(1592)秀吉侵略朝鮮,駐軍肥前名護屋,國綱在增田長盛指揮下立了戰功。這前後,國綱年長無子,家臣芳賀高武、今泉高光為立嗣問題爭鬥,高武擅自攻滅高光。由是可見,宇都宮家臣過分獨立的癥結,迄至除封之前也未得解決。
正是喜極悲生,慶長二年(1597)九月,秀吉突然予宇都宮家以全族除封的處分。據說此事原因有自,早年秀吉派石田三成作奏者傳達宇都宮家事務,文祿二年以後,改由淺野長政擔當此職。長政與三成不睦,國綱卻因佐竹家的關係繼續與三成交好,接著長政提出以愛子長重(後來長政死去的時候,長重獲得他的養老地,其曾孫就是赤穗藩主淺野長矩)做國綱的養子兼嗣子,事情不成,長政懷忿在心。太閣檢地中,長政舉發宇都宮家提出的石高報告不確,於是秀吉震怒,國除。
當時正值慶長年間第二次侵朝,秀吉許下諾言,如能在朝鮮立下戰功,可依功勛大小歸還國綱的領地,再興宇都宮家。國綱懷著一線希望渡海入朝鮮,但是,秀吉卻在這時病死了。
只能說是造化弄人罷。以後,國綱的子孫離開故地,出仕了水戶藩。

之後的宇都宮

除封后,正逢會津若松九十二萬石蒲生秀行家中不和,秀吉以其年幼,減封至十八萬石,移宇都宮。蒲生秀行是蒲生氏鄉的長子。
過了三年,關原事起,秀行在東軍,戰後奪上杉家會津領地,重回舊領,時當慶長六年。
江戶時代,宇都宮藩是下野國宇都宮附近的中等藩國,石高十萬左右,因為是聯結江戶與奧州的要衝之地(家康過世后葬在日光,宇都宮更成了德川家的祖墳),自蒲生家去后,其領主一概是德川家譜代家臣。最初由家康外孫奧平家昌以十萬石入封,歷兩代十八年,元和五年移封下總古河。
元和五年(1619)十月,本多上野介正純自下野小山遷宇都宮藩主,石高增至十五萬五千石,列在城主格。正純是家康軍師本多正信的長子,世人目為能臣,因負責除封福島正則有功,得封宇都宮藩。就任藩主的第二年,正純興緻勃勃地對宇都宮領地進行總檢地,次之又大規模增築宇都宮城,規劃城下町,修築領內通奧州街道和日光街道的道路。此外,還在二荒山神社上宮與下宮之間動土,鞏固上野北部的防禦及便利旅客通行,又開鑿運河輸送木材、鑄造鐵炮運抵宇都宮。
上一年從宇都宮城遷出的奧平家把這些事看在眼裡,心中不知是什麼滋味。奧平忠昌當年十一歲,還是個孩子,倒也罷了;但是他的祖母龜姬,卻是家康和築山御前(瀨名姬)的長女。奧平信昌隨家康入關東,封上野小幡三萬石,關原戰後就任京都所司代,次年(1601)三月領美濃迦納十萬石,故龜姬被稱為迦納御前,在元和元年(1615)三月信昌去世后出家,號盛德院。信昌的長子家昌,慶長十九年過世,留有一子忠昌,繼為藩主。龜姬的獨生女嫁與大久保忠鄰的長子加賀守忠常,在大久保長安事件中,就因正純父子進言而遭除封;這回幕府又以忠昌年幼不能治國,從宇都宮轉封古河,而使正純入替,龜姬無疑憤怒了。由酒井雅樂頭忠世、土井大炊頭利勝、井上主計頭正就等人參與,龜姬進行了她的報復。
元和八年(1622)四月,將軍秀忠為父親家康做七周年忌的法事,參謁日光,行程中原擬宿宇都宮城,龜姬從江戶派急使,呈報秀忠說正純有反心,將在宇都宮暗殺將軍。秀忠急急回返江戶,命老中井上正就巡視宇都宮城。正純重修城池之際,喧傳根來眾作亂,所以不少地方特加建築,在此時幕府眼底均成疑點。據說為防正純被逼謀反,幕府等待了四個月,而後借口命正純主持沒收最上家出羽山形領地,誘他離開宇都宮。甫一出發,就接幕府處分,野州宇都宮城十五萬石領地遭沒收,另賜出羽由利五萬五千石,正純及其子出羽守正勝受命蟄居,時在元和八年八月。正純拒絕接受由利領地,觸怒秀忠,改賜一千石扶持,以後流放至出羽國橫手,交佐竹義宣監視。這一事件,世稱“宇都宮釣り天井事件”,從家康死後其謀臣本多正信父子失勢的角度來說,本多家也是政爭中的犧牲品。
幕府對本多正純的處分理由,第一是擅自鑄造鐵炮,第二是未通過幕府關卡許可,將鐵炮運達宇都宮城。第三條則是擅自對宇都宮城本丸石垣進行修理。寬永十四年,正純以七十高齡死去,其入封宇都宮,前後只三年而已。
奧平忠昌再度入封宇都宮,寬文八年過世,傳位於長子昌能。當時幕府禁止殉死,忠昌死,家臣觸犯禁令,以身相殉,奧平家封地遂遭削減,貶出羽山形。此前共經忠昌、昌能兩代四十六年。
宇都宮城的新主人,是原出羽山形藩主松平下總守忠弘。先是,奧平信昌第四子忠明,為家康之外孫,被家康收做養子,賜松平姓(晚年家康對幾個外孫都大有感情),受秀忠一字取名忠明。忠明封伊勢龜山五萬石,累遷攝津大坂、大和郡山十二萬石、播磨姬路十八萬石,分三萬石予其弟奧平清道。忠明死後,幕府以其子忠弘年幼,遷出羽山形。這時奧平本家落難,忠弘就入封宇都宮。
十三年後,忠弘和本多忠平互換所領,移往陸奧白河。忠平是德川四天王之本多忠勝的曾孫,與本多正純是遠親(家譜上溯到十幾代前,便可扯上關係),經四年而移封大和郡山,以出羽山形九萬石奧平昌章入替。昌章則是此前遷出羽山形之奧平昌能的外孫。
然後昌章死,次子昌成繼之,歷兩代十二年,又和丹後宮津藩十萬石阿部正邦互換了領地。奧平本家後來遷豐前中津藩,直至明治維新,奧平忠弘則因家中內亂除封,改賜出羽山形十萬石,子孫轉封至武藏國忍藩。又十三年,阿部正邦遷轉備後福山,由越后高田藩六萬七千石戶田家入封,時在寶永七年(1710)。四年後,藩主戶田忠真任幕府老中,其間增祿一萬石。享保十四年忠真死,以養子忠余嗣,至忠余第四子忠盈時,遷肥前島原。戶田家之在宇都宮,歷三代,前後共三十九年。
肥前島原藩松平(深溝)家與戶田家交換領地,入宇都宮。松平(深溝)家祖松平家忠,曾輔佐家康第四子松平忠吉,子孫封三河深溝藩,後來屢經移封。其在宇都宮,經忠只、忠恕兩代二十五年,又和戶田家交換所領,回歸肥前島原。
宇都宮的最後領主戶田家,以戶田忠余第五子忠寬始,忠寬曾任幕府寺社奉行、大坂城代、京都所司代,以後的藩主中,出了幕府老中戶田忠溫。為藩主家安定起見,戶田家一直擔任宇都宮藩主,經七代人共九十七年,乃有明治維新。太平藩主,略而不述。
幕末,宇都宮藩多采尊攘思想,拒受幕府之命護衛美國公使館,家臣且牽扯入文久二年(1862)正月十五的坂下門外之變(水戶藩六浪人刺傷安藤信正事件)。結果在元治元年,年輕的藩主戶田忠恕因與天狗黨互通聲氣,遭終身蟄居和削減封地的處分。當時幕府擬將戶田家領地減至兩萬七千八百五十石,遣往偏遠的陸奧棚倉藩,並命謹慎。卒以山陵修補事業成功,未加重處,慶應元年由旗本戶田忠偲的長子忠友接任藩主之職。這就是明治年間的宇都宮藩主戶田土佐守忠友(1848~1924)。忠友在慶應三年至四年二月間任幕府寺社奉行兼奏者番,而後為救前將軍慶喜而上洛,並懇朝廷赦免前代藩主戶田忠恕。三月至閏四月間,忠友奉命在大津閉門謹慎。
慶應四年四月,幕臣大鳥圭介(1833~1911)率軍進攻宇都宮,戶田忠恕自率藩兵抵抗,四月十六日,東山道軍進駐宇都宮,在小山、雀宮等地迎擊大鳥軍,敗退。十九日,宇都宮城破,忠恕逃往館林藩,二十三日奪回宇都宮城。閏四月,至常陸野口村鎮撫賊徒。期間,忠恕積勞成疾,五月底遽而逝去,年僅二十二歲。宇都宮藩此後為白河口軍擔當後勤供應,六月二十五日,出兵鎮撫大原、藤原邊賊徒。八月七日分據西船生、大渡,在藤原口與“奧羽越列藩同盟”軍交戰。二十一日出兵藤原口,轉戰大內峠、火玉峠、關山村,九月十四日,進擊若松城下。
維新成功后,戶田家改封子爵。計其藩臣,有士族五百六十二戶,卒族三百二十九戶,外有士族三十四戶、卒族八戶,為藩主本家。
現在的宇都宮城,在栃木縣宇都宮市本丸町。附:江戶時代宇都宮藩主
蒲生家→松平(奧平)家→本多家→奧平家→松平(奧平)家→本多家→奧平家→阿部家→戶田家→松平(深溝)家→戶田家 蒲生秀行,敘任從三位飛驒守、侍從、參議,蒲生氏鄉之子。天正十一年生,慶長三年自會津若松入封,石高十八萬石。慶長六年移封陸奧會津,慶長十七年死去。外樣大名。
奧平家昌,敘任從四位下大膳大夫、侍從,奧平信昌長子,德川家康的外孫。江戶時期初代宇都宮藩主。石高十萬石,江戶謁見資格在帝鑒間,譜代城主格。天正五年生,慶長六年入封,慶長十九年死去。
奧平忠昌,敘任從四位下美作守,奧平家昌長子。江戶時期第二代宇都宮藩主。慶長十三年生,十九年襲封,元和五年移封下總古河十一萬石,元和八年重封宇都宮,寬文八年死去。
本多正純,敘任從五位下上野介,本多正信長子,自下野小山遷宇都宮藩主,石高十五萬五千石,城主格。永祿八年生,元和五年自下野小山入封,元和八年改易,寬永十四年死去。
奧平昌能,敘任從五位下大膳亮,奧平忠昌長子。寬永十年生,寬文八年接任藩主,石高十一萬石;同年貶出羽山形九萬石,寬文十二年死去。
松平忠弘,敘任從四位下下總守、侍從,奧平信昌孫,松平(奧平)忠明之子。寬文八年以出羽山形十五萬石入封,天和元年遷陸奧白河,元祿十三年死去。石高十五萬石,江戶謁見資格在溜間,親藩城主格。本多忠平,敘任從四位下能登守(一說下野守),本多忠勝曾孫,本多忠義長子。寬永九年生,天和元年自陸奧白河入封,貞享二年遷大和郡山藩,元祿八年死去。
奧平昌章,敘任從五位下美作守,肥前五島福江藩主五島盛勝次子,奧平昌能之外孫。寬文八年生,貞享二年自出羽山形遷入,元祿八年死去。石高九萬石,江戶謁見資格在雁間,譜代城主格。
奧平昌成,敘任從四位下大膳大夫,奧平昌章次子。元祿七年生,八年襲封,十年以年幼之故移封丹後宮津,延享三年死去。
阿部正邦,歷任從五位下對馬守、備中守,幕府老中阿部重次之孫。萬治元年生,元祿十年自丹後宮津入主宇都宮,寶永七年移往備後福山,正德五年去世。石高十萬石,江戶謁見資格在雁間,譜代城主格。
戶田忠真,歷任從四位下山城守、能登守、日向守、侍從。幕府老中。戶田忠昌次子,慶安四年生,寶永七年自越后高田入封,正德四年就任幕府老中。享保十四年死去。石高六萬七千八百石,后增一萬石,江戶謁見資格在雁間,代城主格。
戶田忠余,歷任從五位下日向守、越前守。奏者番。戶田忠真之侄,七千石分家土佐守忠章的長子。元祿二年生,享保十四年襲封,延享三年死去。
戶田忠盈,歷任從五位下日向守、能登守、伊賀守,戶田忠余第四子,享保十五年生,延享三年襲封,寬延二年遷肥前島原,天明元年死去。
松平忠只,歷任從五位下主殿頭、大炊 助,松平(深溝)忠刻長子。享保二十年生(一說元文三年),寬延二年自肥前島原遷入,寶曆十二年隱居,享和元年過世。石高六萬五千九百石,江戶謁見資格在帝鑒間,譜代城主格。
松平忠恕,歷任從五位下主殿頭、大和守、飛驒守,松平(深溝)忠刻次子。元文五年生(一說寬保二年),寶曆十二年接任藩主,安永三年移封肥前島原,寬政四年死去。
戶田忠寬,敘任從四位下因幡守、侍從,戶田忠余第五子。歷任幕府寺社奉行、大坂城代、京都所司代。元文三年生(一說元文四年),安永三年遷自肥前島原,寬政十年隱居,寬政十三年死去。
戶田忠翰,歷任從五位下能登守、越前守,戶田忠寬長子。寶曆十一年生,寬政十年接任藩主,文化八年隱居,文政六年死去。
戶田忠延,敘任從五位下日向守,戶田忠翰第三子,寬政二年生,文化八年襲封,文政六年死。
戶田忠溫,歷任從四位下山城守、侍從、日向守、因幡守、越前守。歷任幕府奏者番、寺社奉行、老中。戶田忠翰第五子,享和四年生,文政六年繼承藩主,弘化二年起擔任幕府老中,嘉永四年死在老中任上。戶田忠明,敘任從五位下因幡守,戶田忠溫第三子,天保十年生,嘉永四年接任藩主,安政三年死去。戶田忠恕,敘任從五位下越前守,戶田忠溫第六子。弘化四年生,安政三年接任宇都宮藩主,慶應元年被迫隱居,明治元年死去。
戶田忠友,敘任從五位下土佐守。曾以幕府奏者番兼寺社奉行。分家戶田土佐守家戶田忠偲的長子。弘化四年生,慶應元年接任藩主,分一萬石予戶田忠至。維新后的明治四年,戶田忠友退位,死在大正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