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馬庄村

肖馬庄村

肖馬庄村位於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政府駐地以西4公里處,因肖、馬兩姓建村得名。1952年至1956年為肖馬庄鄉駐地。現有579戶,1740人,耕地1693畝。該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即使在1959至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糧食亦能自給,常為鄰村羨慕。肖馬庄東鄰方家莊、雁埠村、卧龍港村,西鄰廟子村,南鄰胡家宅村,北鄰北樓村。肖馬庄耕地面積1693畝,現有人家579戶,1740口人。

史記


馬庄村,因肖、馬兩姓建村得名。先後來村中的有米、於、龐、康、趙等姓氏。現有徐、李、吳、呂、王、張、劉、趙、陳、祁、曹、丁、和、焦等姓氏,徐、李、吳姓居多。1958年深翻土地時,在村南發現一漢墓群,約有幾十座,面積不少於一畝。墓室全部用大青磚砌成。以後人們紛紛在這裡挖磚壘雞窩、砌牆頭:同時,也出土了陶罐、銅鈕扣、五銖錢。1970年春,村民曹心忠挖土墊豬圈,曾挖出五銖錢100餘枚。說明建村約始於漢代。

沿革


肖馬庄村在清代隸屬蒙陰縣黃庄區寨子鄉;1941年至1946年改屬新甫縣顏庄區:1946年劃歸新泰縣二區肖馬鄉;1958年改屬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劃歸翟鎮辦事處廟子鄉:1986年劃歸寨子鄉;1991年劃歸萊蕪市寨子鄉;2001年划鋼城區歸艾山街道辦事處管轄。

地理環境


肖馬庄村為丘陵地,地勢南高北低,土地肥沃,遺有較多古迹。村南有雙鳳山,山上有寨。

人文自然


①大青磚:長38厘米,寬16.5厘米,厚6.5厘米,側面有花紋,前有突出,後有凹陷,排起來則凸凹正為相扣,為漢代制。
山寨:肖馬庄村在建圍子以前,在雙鳳山上建有山寨。曾被光棍(土匪)圍攻七天。寨主李鶴雲讓人們用尿濕了兩件衣服晾在寨牆上。光棍以為,既然洗衣服,上必有水源,撤圍而去,山寨遺址尚存。
③扁額:長方形青石板磨光后書大字如斗,刻制而成,四周有花紋,李應翰書,柳體
五龍橋:建橋時,用了五個廢棄的碌碡。人們戲之日“五龍橋”,結果一叫近百年,雖經重修,人們還是這樣叫。
⑤半朝鑾駕:1953年的時候,還放在肖馬小學院內的關帝廟里。、教師不在校時,學生們就扛出來在校院里遊戲。後來被當作封建迷信,砸毀點了火爐。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段登吉 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在今沂源縣魯村犧牲。
趙現征 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在沂源魯村季家峪犧牲。
李光祿 1939年參加革命,1941年在蒙陰犧牲,
李之鳳 1940年參加革命,1949年隨大軍南下,在江南被國民黨匪殺害。
吳茂商 1941年參加革命,1944年在蒙陰縣大崮犧牲。
李之友 1946年參加解放軍,1953年春朝鮮戰場犧牲,
劉元奎 1946年參加解放軍,1951年在朝鮮戰場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945年 李兆普
1945年-1953年 劉介奎
1953年-1955年 趙現利
1955年-1957年 徐祗進
1957年--1964年 劉占奎
1964年-1977年 和進海
1977年-1980年 李豐進
1980年-1984年 李慶全
1984年-1988年 徐祗清
1988年-1995年 李慶泉
1995年1998年 祁來孟
1998年-1998年 李現篤
1999年- 徐希成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1年 王立冬
1951年-1953年 曹化傑
1953年-1957年 劉占奎
1957年-1958年 沈長海
1958年-1964年 各進海
1964年-1988年 吳茂安
1988年-1991年 呂尊勝
1991年-1993年 和西安
1993年-1998年 李之夏
1998年-2002年 李慶田
2002年- 李之等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光寶 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成員、組織部長(副地級)
趙京岳 現任萊蕪市經貿委副主任、工會副主席(正縣級)
趙京航 萊蕪市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吳修正 新汶礦業集團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光寶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
吳修正 新汶礦業集團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呂鎮珠 新泰市實驗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徐只樂 曾任寨子中學校長、鄉教委工會主席等職,中學高級教師

經濟


肖馬庄村
肖馬庄村
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肖馬庄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76年村裡通了電,告別了煤油燈時代。同年翟鎮通寨子的公路建成通車。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改革開放以後,肖馬庄村的經濟發展很快,土地承包以後,家家有了餘糧。他們開始認識到光靠糧食種植,不能大幅度提高經濟收入,必須改變種糧的單一模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但是這一切都必須解決水的問題。肖馬庄村地下水比較豐富,但是“農業學大寨”時的水渠,大多已遭破壞,只有打的深井尚完好無損。村民們在南山尾地勢較高處建成大水池一個,容量在2000立方米以上。埋設管道1000餘米。先把水抽到大池裡,然後輻射到東、北、西三個方向,由於水池的地勢較高,一開閘門,水便順管道流出,能灌良田200餘畝。養殖業也得到了發展,養豬、養羊、養免的戶數不斷增加。人均地少,農活靠老年人和家庭婦女就能完成,青壯年大多在萊鋼一帶打工,每天至少有20多元的收入,還有的辦企業、搞經營。從艾山辦事處到肖馬庄村,一進村,就看到近1000米長的大路兩側店鋪林立。木材加工廠、木器廠、輪胎修補廠、小商店、小飯店、羊湯館、糧食收購站、油房、熟食店、肉鋪、蔬菜攤、計程車市場、空心磚廠等。而且每種行業都有幾家在競爭,還有的大戶發展到了寨子、城子坡、新泰萊蕪等地。其中王志勝的冶金材料有限公司1993年就在寨子橋南頭站穩了腳根,是原寨子鄉的納稅大戶之一,1993年他就買了桑塔納轎車。
如今的肖馬庄村家家有了餘糧,紅瓦房寬敞明亮。基本上戶戶通電話。彩電、摩托的普及率也較高。有汽車20餘輛,拖拉機40餘台,三輪車200餘輛,代替了獨輪車,收莊稼、運糞土不再用人力,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革命


肖馬庄村的革命歷史也是比較早的。據80以上高齡的老黨員回憶,1940年他們入黨時還不公開,只知道入黨介紹人。但知道1939年時村支書李兆普,組織委員張可范,宣傳委員吳茂商。抗日戰爭時期肖馬有20多人參加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都有人壯烈捐軀、,1955年軍隊授銜時,1人授上校,張茂升解放后在南京軍事學院深造後到桂林軍分區任職。徐祗松中校,解放戰爭時期任團參謀長,抗美援朝時任團政委,退伍后在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台任主任。授少校者2人,張可范,解放后在北京一軍工企業當政工幹部;李兆和,解放后在四川江岫縣任某部後勤部長。任營、連、排的幹部20餘人。

教育


肖馬庄村
肖馬庄村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肖馬庄村自古以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為當地文化名村。清末,村民李氏四兄弟皆通文墨,人稱“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四先生”。大先生李應翰,字墨林,號西園,由恩貢生考取正黃旗教習,中戊子科舉人。曾在北京皇宮中任教多年,太子及諸阿哥是他的學生,其中恭親王是他的得意門生,當其告老還鄉時,太子、恭親王和諸阿哥送至城門外,還要再送,大先生固辭,太子便把半朝鑾駕賜給先生,所過州縣都要高接遠迎。
清末,徐貞節、徐敏義等畢業於蒙陰師範。人稱單級先生,單級是單個年級的意思,就有別於私塾了。徐貞節先生的聘書上蓋著蒙陰縣正堂的方形大印,生前曾對家人說,那是縣長親自發給他的。此聘書一直保存到1966年,后被稱之為“四舊”,連同他的三箱舊書,付之一炬。據《蒙陰縣誌》記載,1902年肖馬庄村就建了國民小學。
當時,當地只有黃庄村和肖馬庄村有小學,所以肖馬庄村小學是百年老校。當時的先生有李兆義、安家連、李兆乾等人。解放前的先生還有李之嵋、李之岳、李之崇。民國人物徐敏行,生於1880年,自幼讀經書,是飽學之士。后受進步思想影響,反帝反封建,崇尚西學。曾就讀於曲阜師範,畢業後於1902年在黃庄完小任首任校長。當時蒙陰縣還沒有初中,完小便是最高學府。他不但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深厚的底蘊,還精通英語,且多才多藝,會彈鋼琴。解放初他家一小屋的牆壁上還貼滿了英國《泰晤士報》。他熱衷政治,有強烈的民主思想,民國初期為省里的參議員。最後,在濟南競選議長時因病英年早逝。1947年-1950年,22個村學的點長(學點)是李恩林。李之岳解放初任新泰縣城關完小校長。1956年肖馬村建高級小學,校長曹敏卿,主任段元宗。解放后,村內出過不少大一學生,肖馬村的大學畢業生現有40餘人,他們在各個行業服務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著力量。肖馬庄人熱心教育,據統計,在大、中、小學任教的30餘人。

文化


肖馬村頗有文化底蘊,是遠近聞名的書香村。原肖馬小學始建於1903年,是方圓百里最早建立的學校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清同治年間的李應翰,字墨林,號西園,由恩貢生考取正黃旗漢教習,中試戊子科舉人,候補江西省知縣,誥授奉直大夫。至今肖馬庄村還有李應翰的故居,並且保存得較為完好。故居南北長50米,寬30米,分南北兩院。南院為住所,原為四合院,現剩北屋3間;北院為花園,原植有刺柏、桂花、丁香等樹和花草,后改為住宅,現存有李應翰用過的衣架、筆筒、手爐、錫壺等。
肖馬村名勝古迹、美麗傳說頗多。較為出名的有“圍牆子”和“扳倒井”的傳說。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圍牆子就是肖馬庄城牆。清乾隆三十一年(1768年)前後修建,圍牆繞村一周,頂建雉堞。建有5個大門,分別為南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南門是正門,石匾額為“天府寨”三個大字。李應翰書。大東門匾額為“兼山”,大西門匾額為“麗澤”,村東、北、西三面環水,故疏河成池。南面無水,挖壕溝灌水成池。1940年扒掉南門、南牆,填平南城池,1958年至1964年又扒掉東門、西門,現僅剩大東門和小東門之間一段殘牆,長百餘米。殘存牆高0.7米,寬2.6米,用石砌成。用於抵禦匪盜,為清代建築。
肖馬庄東邊的小河溝旁邊有一口井,井水甘甜,一年四季汩汩外流,順小河溝向北一直淌到大沙河里。傳說有一年春天正值收繭的季節,有一村婦到井上挑水準備回家纊繭(即手工繅絲),這時從北邊路上來了一騎馬的老者,鶴髮童顏,仙人一般。他來到井口旁邊勒韁下馬,雙手一拱對著大嫂說:“這位大嫂,能否把水桶借我一用,讓我飲馬?”大嫂瞅了老者一眼,沒答應,心想:好好水桶怎能飲牲口!老者見大嫂不情願,於是稍微停了一停,挽了挽袖子又說道:“既然大嫂不肯把水桶借給我用,我也就只好把井扳倒飲馬了。”只見老者兩眼微閉,略喘口氣,蹲腰伸手把井扳住。這位大嫂頓感腳下微微顫動、晃悠起來,井口竟然歪了過來,水從井沿上嘩嘩外流。那馬也通人性,見主人把井扳倒,就趕緊把脖子伸到了井沿上飲起水來。那老者飲飽了馬,就把井重新放下,騎馬而去。從此,人人皆知肖馬庄有口“扳倒井”。
肖馬庄村
肖馬庄村
村南小嶺之下,有一石碑,人稱康家碑子。其碑高150厘米,寬65厘米,厚36厘米,上寫“康公宗派之圖”六個大字,其它字已模糊不清,為康氏祖譜碑。
清末明初,戰亂頻繁,盜賊蜂起,民不聊生,肖馬庄村在李應翰(當時人稱大先生)的帶領下修了土圍子以防匪患。圍牆上建著雉堞,十分雄偉。圍牆四周設城門五個,南門為正門,以次為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南門有石雕匾額,上寫“天府寨”字樣,李應翰書。大東門匾額為“兼山”,大西門五個匾額為“麗澤”。五個門都用大石塊砌成。肖馬庄村東、西、北三面環水,疏河成池。南面無水,固挖壕灌水成池。
1940年,為防止日寇佔為據點,八路軍發動群眾拆掉南門,扒掉南牆,填平南壕。解放以後,社會安定,圍子失去了存在的價值。1958年至1964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村子的四門被拆掉,只剩下大東門和小東門之間一段黛青色的殘牆。
大東門外有較大的兩孔石橋,人稱五龍橋。過橋往東北約50米的河邊上,有一水井,叫搬倒井。井方型,深約3米,清澈見底,水中游魚百許,令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水自井底湧出,經一大石板流入一小井,再從小井流入小河。大井供汲水飲用,小井供淘米洗菜,井外洗衣,飲牛羊。此井在60年代以前從未乾涸。由於是地下水,夏天冰涼,冬季從不結冰,三九天水流出后,水面上霧氣騰騰,即使寒冬仍有農婦在此洗衣淘米。大小井之間的石板上有一台筐大的石窩,叫馬蹄窩。傳說有一年麥季,呂洞賓騎馬過此,向一農婦借桶飲馬,農婦以人畜不能共用一桶而拒之,呂便將井搬起飲馬,馬把井水喝乾。從此,每年麥季總有一天水不外流。同時也留下一個巨大的“馬蹄窩”。1964年“四清運動”時,井被挖深擴建,並刻石“四清水池”以記之,但人們仍以原名呼之,叫搬倒井。20世紀60年代后,井便像趵突泉一樣成了季節井,只有秋冬兩季噴涌,春夏兩季則井底朝天,滴水不見了。
肖馬庄村北有一神道碑。“大先生”李應翰書通天文為“誥贈朝議大夫原任通州同知李公神道碑”。肖馬村南門外李家林,有一三頭李公的大墓。李公為誰?據傳此公清初為官,被誣陷斬首。因被懸首示眾,其子女為其雕木頭葬之。後知為冤案,皇帝賜一銀頭,再後來查明不但無罪,還有大功,又賜一金頭。隆重下葬,其母哭曰“金頭銀頭不如我兒的肉頭。”至今,肖馬村大多數人知道這一傳說。文革當中,曾將墓打開過,墓室的頂蓋和四壁全部用整塊的大青石製成,每塊何止千斤,石塊都是磨光的,工藝精細。然而裡邊空無一物,連人的骨頭也未見一塊,是李公的衣冠冢還是早被盜墓賊光顧過就不得而知了。神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有雙龍戲珠和“皇清”字樣的碑帽被砸碎,石碑因厚重得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