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鈺

李家鈺

李家鈺(1892年4月25日—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綽號李矮子,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人。早年隸屬川軍鄧錫侯部,為四川軍閥中最小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

曾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中將軍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出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抗戰爆發后率兩個師隨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日,轉戰山西、河南抗日前線。

1944年在擔任第36集團軍司令的時候,在豫中會戰失敗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於河南陝縣秦家坡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死戰不退後第二個戰死的集團軍司令官,戰死後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

1984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2014年9月,李家鈺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家鈺
李家鈺
1892年4月25日(陰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四川蒲江縣大興鄉窗子壩村一戶殷實富裕的農民家庭。父親李如 松,有水田兩畝,帶打藍靛為業,娶妻妾兩人。李家鈺為母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場李香山、黃輝五處讀私塾,十三歲考入蒲江高等小學堂。為改換門庭,他決心投筆從戎,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並在該校第四期肄業。
1913年春,他和許多進步同學一起反對依附北洋軍閥的四川都督胡景伊,被迫離開學校。同年夏天,他進入南京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在“二次革命”中,李家鈺去南京參加了柏文蔚將校團討袁,反對帝制;赴上海參加攻打製造局之役中,作戰奮勇嶄露頭角。
1914年,李家鈺返回四川,插班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繼續學習,他聰慧好學,勤勉刻苦,頗得老師的讚賞。
1915年,李家鈺在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后,被分配到川軍第四師劉存厚部鄧錫侯部服役,李家鈺作戰勇敢,賞罰分明,每戰多身先士卒,頗得部下的愛戴。

川軍諸侯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李家鈺隨劉存厚部鄧錫侯部參加護國軍方面作戰。以後,在與北洋軍閥曹錕張敬堯等作戰中,英勇善戰,功績卓著,遞次以戰功擢升為營長,以後又升任川軍第三師鄧錫侯部第十二團團長、旅長。
1924年,擔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四川邊防軍總司令等職。
李家鈺將軍塑像
李家鈺將軍塑像
1925年,楊森發動“統一之戰”,李家鈺跟隨鄧錫侯參與劉湘等倒楊。他先後攻下榮昌、內江、仁壽等縣,並進佔成都煙酒總局和造幣廠,製造不合格之半圓銀幣及當二百之銅鋪幣強行流通,從中搜括民財。同年,在四川軍閥爭奪防區中,李家鈺很快發展到6個混成旅(18個步兵團),佔有遂寧、安岳、樂至潼南等縣。李家鈺在其防區內自委官吏,攤派捐稅,估提鹽價。製造槍彈,培訓官佐,擁兵自重,稱“遂寧王”。在鄧錫侯屬下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1927年,原四川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劉文輝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下野,鄧錫侯為了籠絡李家鈺,便把四川邊防軍總司令職務要來給他,李家鈺時年三十五歲。他和羅澤洲成為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同學關係為中心的“軍官系”正副首領。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的四川保定系、劉湘、楊森的四川速成系,還有劉存厚的武備系齊名。但在下川東之戰和上川東之戰中,這個弱小的集團遭到劉湘和劉文輝的聯合打擊,損兵折將,李家鈺不得不向老長官鄧錫侯求助,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下場。
1930年11月,第二十八軍羅澤洲師內部嘩變,羅澤洲被扣,因羅狂妄自大,鄧錫侯有去羅之心,即升陳鴻文為師長,到順慶接管該師。
1931年2月,羅澤洲逃到李家鈺部,李、羅聯合楊森,向順慶進攻,企圖以武力強迫陳鴻文交出該師,挑起了北道之戰。結果,陳鴻文敗退成都。
3月,鄧錫侯率兵進攻李、羅,劉文輝、田頌堯亦派兵助戰。李家鈺兵敗,求劉湘援助,於是,劉湘出兵援李。
5月間,在順慶城周圍,全川大小軍閥隊伍雲集,形成互相對峙和牽制的局面,被迫罷戰言和。北道之戰,李家鈺退據營山蓬安兩縣,實際已依附劉湘,軍官系從此衰落。鄧錫侯失去所屬兩部隊及其防地,勢力大弱。
1932—1933年,因劉湘、劉文輝互相傾軋,矛盾激化而發生的“二劉之戰”,李家鈺率部下一萬餘人進攻劉文輝防區。在劉文輝的千里岷江防線被突破后,李家鈺部乘勢追進,將劉文輝部師長陳光藻、旅長石肇武俘獲。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劉文輝招安后收為乾兒子,駐防成都時無惡不作,李家鈺將石肇武處死,首級運到成都,在少城公園示眾三天,大快人心。

圍剿紅軍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川北,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10月,劉湘任命李家鈺為四川剿匪第三路總指揮,李家鈺夥同羅澤洲部組成三萬多人的兵力進攻川陝蘇區。
1934年1月,李家鈺、羅澤洲部進抵儀隴,先後在城郊五里墩、鼎山一帶,遭紅九軍二十七師重創,被殲八百餘人。同年7月,李家鈺協同楊森、潘文華部在飛機掩護下,輪番進攻通江縣北紅軍陣地,被紅軍全殲其一個營,李家鈺部渡梁永河潰逃。
13日,紅三十軍在巴中以東的右埡口大破李家鈺軍,殲其四個團后收復巴中,把圍剿的川軍逐出了蘇區。
1934年底,李家鈺督飭所部兩團及工兵兩連人力,修成蒲江新津全長四十五公里的簡易公路,即現今蒲江至成都公路蒲新段原路基。同時,李家鈺還委派邛、蒲公路局長錢文軒,鳩工修築蒲、邛公路,完成蒲江北門至西崍板橋鋪路基二十餘公里。
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集結12個主力團北上陝南,李家鈺、羅澤洲趁機北上搶地盤,但不久紅軍再次南下,羅澤洲首當其衝,被殲滅5000餘人,從此一蹶不振,他害怕遭到紅軍的打擊,隨命令部隊死守陣地,穩紮穩打。紅四方面軍放棄根據地,強渡嘉陵江以後到達茂縣土門。李家鈺奉令轉移灌縣堵截。所部在進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橋溝,被紅九軍突破防線,李家鈺部營長耿伯萍跳泯江淹死,全營覆滅。旋紅九軍又在理番嶺崗山奇襲並重創李家鈺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團,團長龔彬戰敗隻身脫逃。戰後,李家鈺受蔣介石嚴斥,李家鈺為泄怒將龔彬槍決。
10月,蔣中正縮編川軍,任李為陸軍整編104師師長兼四川第一綏靖區司令官,令其遠戍西昌。
11月13日,紅軍進逼名山、雅安,李家鈺受命率四個旅兵力至百丈一線同紅軍接火,李家鈺部又傷亡、被俘八百餘人。
1936年2月,紅軍勝利完成反堵截、追尾任務,揮師北上。川軍各部追堵失敗,李家鈺只得率部就防西昌。事後川軍再次整編,李家鈺任四十七軍軍長,轄104師和178師。

山西抗戰

坐落在四川蒲江的李家鈺雕像
坐落在四川蒲江的李家鈺雕像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大舉入侵,國勢垂危。同日,李家鈺被晉陞為陸軍第47軍軍長,所部擴編為兩個師(第104、178師)。
李家鈺出自民族義憤,通電請纓殺敵。並作詩一首:“男兒仗劍出四川,不滅倭寇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是青山。”蔣介石同年8月令李家鈺等部川軍出川抗戰。李家鈺接電令於9月初率四十七軍(原有第104師,后再擴編出第178師)從西昌出發,部隊單衣草鞋,行程4000餘公里,12月始抵達晉東南抗日前線,布防於太行山區之長治、長子、黎城、潞城一帶。李家鈺在抗日前線,深受全民團結救亡高潮和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對過去積極從事內戰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於國共合作,殺敵致果。
1938年春,李家鈺在國共合組的“第二戰區東路軍”總、副指揮朱德、彭德懷統一指揮下,率部在東陽關、長治一帶同裝備精良的日軍入侵部隊下原熊彌的108師團104旅團(一萬多人兵力)激戰兩役。長治保衛戰中,李家鈺軍104師312旅624團據城死守兩晝夜,在日軍飛機、大炮輪番轟擊下,北門陷落,官兵奮勇對敵展開肉搏巷戰,斃傷敵寇一千餘人。此役李家鈺部營長楊岳岷、連長楊顯謨、夏撫濤、陳紹虞、黃高翼等壯烈殉國,副團長杜長松負重傷。東陽關之戰,營長周策勛殉國(以上傷亡者除楊岳岷、夏撫濤兩人外,皆蒲江縣人)。李家鈺部對日軍初戰雖挫敵凶焰,然官兵傷亡亦逾千人。后黎城縣政府在東陽關建“川軍抗日死難紀念碑”,以撫慰忠魂。同年3至5月,李家鈺奉命率四十七軍,在八路軍和抗日游擊隊配合下,連續猛攻並收復了被日軍侵佔的晉南平陸、芮城安邑等縣城及原八路軍據點多處,戰績卓著。
1939年冬,李家鈺積功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統轄陳鐵的十四軍、高桂滋的十七軍、四十七等三個軍七個師兵力。
少先隊員掃墓
少先隊員掃墓
1940 年春,李家鈺得悉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由武鄉赴洛陽開會途經其駐地時,曾派兵一個連前往迎接並設宴款待。當晚,朱德就團結禦侮,抗日及民主等問題,同李家鈺促膝磋談至深夜,當時,第一次反共高潮剛剛過去,朱德舉杯問道:“其相兄,他日你若奉命與我軍兵戎相見,你當如何”。李舉杯道:“我當效晉文公退避三舍,再戰”兩人相視而笑。次晨,朱德一行跨越晉(城)博(愛)公路日軍封鎖線時,李家鈺為安全計,增派一個加強連,掩護朱德順利過境。
1940年4月,李家鈺指揮47軍及三支抗日游擊隊,在晉城以南天井關一線,予進犯日、偽軍以重大殺傷,斃傷敵一千多人。所部104師曾一度克複陵川縣城。

豫中殿後

1940—1944年春,李家鈺部擔負河南陝縣、澠池靈寶、閿鄉一帶黃河防務。此期,李家鈺曾多次派出部隊配合八路軍及抗日游擊隊,渡河北擊晉南一帶日軍,毀堡斃敵,奪獲武器裝備多件。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戰前線慰勞團來靈寶縣李部駐地勞軍,李家鈺親字書字幅:“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十四個字,以明為國報效之心志。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軍內山英太郎第十二軍第三十七師團在位於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此處的中國國民革命軍隊發起猛攻,被日軍稱為“河南會戰”、中國稱為“豫中會戰”的春季戰事打響。
李家鈺雕像
李家鈺雕像
日軍首先擊破了湯恩伯的的4個集團軍,接著山西的日本第一軍派出部隊突破黃河,意圖和12軍形成對洛陽的包圍網,蔣鼎文即率先棄守洛陽東躲西避。原集結在洛陽附近待命會戰的李家鈺、高樹勛、孫蔚如等四個集團軍外加三個軍達二十萬人的 部隊頓失指揮,只得紛向豫西撤退,日軍乃乘勢追擊。
聲勢浩大的“豫中會戰”,四十萬國民革命軍在十萬日軍面前一觸即潰,民國政府的嫡系部隊及雜牌軍們緊急撤向豫西。
1944年5月21日上午,陝縣東姚院的山路上,第三十六集團軍總部正在行軍。此時的李家鈺在混亂而倉皇的西撤中,心境可想而知。他1937年9月領軍出川,從1939年冬天起奉令駐防河南孟津以西、新安以北、澠池以東黃河一線。四年駐豫,與日軍戰鬥不斷,他對河南西部溝壑縱橫的丘陵地早已熟稔於胸,而於天府之國的膏腴肥美恐怕已有些生分。始於月前的河南戰事,在這位集團軍總司令的胸中應該是鬱結難釋的。
事實上,李家鈺的憤懣是有來由的。早在1942年,十四軍軍長陳鐵曾對李家鈺說,像湯恩伯、胡宗南這樣的蔣氏嫡系,要錢有錢,要武器有武器,而我們這樣的部隊,辦法就很少。此後,李家鈺經常把這段話講給下屬們聽,認定自己是一支雜牌隊伍,只好當戲中的配角。然而,配角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得不唱起大戲,因為主角蔣鼎文和湯恩伯已經西逃。失去了總指揮的各路大軍也紛紛西撤。
5月17日,李家鈺、劉戡、張際鵬、胡伯翰先後抵達山中小集鎮翟涯。在白天參加的一個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爭先恐後搶路走不是辦法,如遇日軍襲擊,將損失慘重,並推李家鈺作總指揮。李家鈺慨然說:“如果明天繼續西進,竊願殿後,以免擠在一起,彼此都不好辦”。
5月,李家鈺率部掩護友軍後撤中,以104師吳長林團一團兵力在雲夢山發起阻擊戰,重創進犯日軍,卒為後撤部隊贏得了時間。而吳團因仰攻山頭,戰鬥慘烈,官兵傷亡達九百餘人。李家鈺部撤至新安以南,已四面受敵,李家鈺便派178師532團團長彭仕復(蒲江人)率部打開鐵門一帶通路,掩護友鄰部隊孫蔚如第四集團軍安全後撤。彭仕復在執行任務中,於河上溝與日軍激戰陣亡。
第三十六集團軍總部隊伍行進到了陝縣張家河,這是一處谷底,天將晌午。自1944年5月18日早晨各路大軍分道揚鑣、皆向西行之後,李家鈺的部隊就擔負起了掩護友軍撤退的任務。在此後的三天里,接獲的情報顯示,日軍越追越近了。在到達張家河前,由於遭敵人炮擊,李家鈺變更了行軍路線,改走趙家坡頭-西坡-雙廟到南寺院這條路。

壯烈殉國

1944年5月21日,李率集團軍總部官兵左右衝突,卒在秦家坡陷入日軍伏擊圈。在敵寇密集火力射擊下,總部官兵200餘人全部殉難,李家鈺頭額及左腋被子彈和槍榴彈破片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家庭成員


妻子
夫人王明德
子女
李家鈺將軍後人在其雕塑前合影
李家鈺將軍後人在其雕塑前合影
李克熙(1929—),四川蒲江縣人,李家鈺之子,1950年10月於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肄業,在西南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上游工程局、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慶辦事處工作。四川省六、七屆政協常委,重慶市 九屆政協常委、重慶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4月當選為民革重慶市委第一屆主委。1997年6月設立重慶直轄市后,任重慶市人大副主任直至離休。
三子為李克林(原川大歷史學教授)
女兒李培源

人物軼事


關心教育

李家鈺書法
李家鈺書法
李將軍曾任外東“成都城成中學”(成都十九中現田家炳中學)校董,1932年成都外東三官堂私立城成中學始建時四川教育家陶亮生任校長,李家鈺將軍出大洋3000元,提供大量教學器具支持辦學,單提供“拖拉機式課桌椅”300套。每學期開學都要親自到校訓話,關心成都民辦教育事業,悉心為成都培養人才。

大義為重

李家鈺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決主張抗日,曾說:“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只要抗日就對。”他駐防長治時,曾與八路軍一個炮兵部隊聯防守城,雙方關係融洽。與晉東專署專員薄一波多番往還,軍政情誼良好。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率一二九師劉伯承等部駐防李家鈺部左翼地區,對李家鈺軍影響很大。1938年1月,劉伯承師長途經長治,李家鈺懇請他住留軍部一周多,向中級以上軍官講授抗日游擊戰的重大意義和戰略戰術,對李家鈺及其部隊教育很大。李家鈺還先後派遣侍從副官孟體富、營長樊德厚等十餘人到八路軍學習抗日游擊戰術。回來后即在平陸開辦軍的干訓班,要求在實戰中運用。

後世紀念


李家鈺將軍墓
李家鈺將軍墓
李家鈺將軍壯烈殉國的消息傳出后,舉國悲憤。他的忠骸運到成都后,四川省政府和國民政府駐川各級機 構、各界人士、群眾團體聯合舉行公祭和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委員長親自發來了唁電,政府各要人、各黨派、知名人士都送了花圈和輓聯,表彰李家鈺將軍堅持抗戰的豐功偉績和為國獻身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賦詩一首,悼念為國犧牲的英烈:
萬里中原轉戰來,前師急報將星頹。
歸元先軫如生面,化碧萇弘動地哀。
軍令未聞誅馬謖,思論空遣重曹丕
靈旗風雨無窮恨,丞相詞堂錦水隈。
追悼大會後,李將軍的忠骸被安葬在成都市南郊紅牌樓廣福橋的"李上將墓園"里。
李家鈺將軍墓
李家鈺將軍墓
1944年6月22日,民國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並頒布對他的褒揚令。嗣後,李家鈺的遺體國葬出殯式在成都舉行,其遺體安葬於成都紅牌樓。在北門還樹立李 家鈺騎馬抗日造型銅像一座。
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追認在抗日前線英勇犧牲的李家鈺將軍為革命烈士,人民政府還撥專款重新修繕李將軍的陵寢,以懷念為國捐軀的烈士,教育子孫後代發揚他們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1984年5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給李家鈺夫人王明德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李家鈺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
2014年9月,李家鈺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