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2000年創立的公立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依託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是我國第一個研究類國家實驗室。2000年10月由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2001年6月正式運行。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研究領域涵蓋材料的製備與加工、材料的結構表徵、材料理論與計算模擬、材料的性能評價與使役行為等。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和技術人員14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客座研究人員和研究生410多人。另外有10名海外知名的華裔科學家作為特聘研究員。實驗室設有非平衡金屬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進炭材料、磁性材料與磁學、微電子互連材料、固體原子像、材料疲勞與斷裂、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擬、催化材料10個研究部,1個公共技術服務部以及材料發展戰略研究、材料基礎數據和材料失效分析3個中心。

2017年11月21日經科技部批准,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正式調整組建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

基本概況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作為我國第一個研究類國家實驗室試點單位,是以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為基礎組建,2001年6月28日正式掛牌運行,並於2004年5月12日通過了由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實驗室建設驗收。實驗室主管部門為中國科學院,主任盧柯院士,理事長葉恆強院士。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定位於創建世界一流的全鏈條全要素貫通式材料研究實驗室,瞄準材料領域重大科學難題以及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發展技術瓶頸,開展持續、系統性、綜合性研究,打造中國材料研發高地,促進材料的原始創新以及成果高效快速轉化,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實驗室主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研究領域涵蓋材料製備與加工、材料結構分析與表徵、材料設計與計算模擬、材料性能評價與使役行為等,同時開展材料發展戰略和基礎數據研究等。現設有非平衡金屬材料、材料疲勞與斷裂、固體原子像、高性能陶瓷材料、先進炭材料、磁性材料與磁學、環境功能材料、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擬、催化材料和功能薄膜與界面11個研究部,1個公共技術服務部以及材料發展戰略研究、材料基礎數據和材料失效分析3個中心。
在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十四年的建設與發展,實驗室現已成為匯聚優秀人才、儀器裝備精良、以材料科學前沿關鍵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為研究導向,不斷產出高端研究成果和人才,運行機制上國際化的高水平材料研究基地,在突破材料科學前沿以及解決國家支柱產業發展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高端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學前沿研究方面,實驗室瞄準國際材料科學前沿重大科學難題,開展持續、系統研究。在納米孿晶、梯度納米材料、小角晶界納米層片結構、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科研成果,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持續引領該學科方向發展。特別是基於一系列原始創新並面向裝備製造業需求,自主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該技術通過對材料表層組織進行納米化處理和優化,可以實現關鍵鋼鐵材料及器件性能和使役壽命的顯著提高,經濟及社會效益顯著。目前該技術已在上海寶鋼、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車集團瀋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產業化及示範應用,僅在寶鋼即實現500萬元/年的經濟效益。此外,實驗室還在鐵電材料疇壁結構、材料疲勞與斷裂機制、碳材料控制與製備、磁性納米膠囊製備與磁性等方向上取得了系列代表國家最高水平、有顯著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確定了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在解決國家支柱產業發展技術瓶頸方面,實驗室針對國家重大需求和行業發展核心技術,開展全鏈條深層次研究,產生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多項關鍵共性技術和新材料。發展了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澄清了大型合金錠的偏析形成機制及組織演變機理,通過設計和完善鑄造和鍛造工藝,有效控制成分偏析和冶金缺陷,提高成形性和材料利用率。形成工藝圖紙、規範、軟體等成套技術,與國內重機行業企業合作,陸續應用於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機曲軸毛坯、大型鑄鋼支承輥、三峽700MW水輪機轉輪、大型空心鋼錠、核電壓力容器、寬厚板坯等部件製造,打破了我國大型鑄鍛件製造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滿足了重大裝備國產化急需。僅2009-2011年期間,就直接幫助合作企業實現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230多億元。部署和培育的炭材料、納米多孔金屬、薄膜材料與表面技術、非貴金屬催化材料等十多個方向持續產出重要原創成果,並穩定支撐國家支柱產業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公益性研究方面,實驗室面向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公益性研究。在材料發展戰略研究、材料基礎數據和失效分析方面做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工作。承擔了發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能源局等多個部委委託的材料戰略發展規劃和調研工作,為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豐富詳實的材料科技發展信息。開展裝備製造業關鍵材料測試、分析和數據積累工作,為行業、企業提供翔實可靠的數據支撐。積極開展材料失效分析工作,2001-2014年共分析失效案例500餘項,平均每周為航空航天、冶金化工、軌道交通、電力機械等領域承擔一項分析任務,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科學全面、客觀公正的失效分析服務,解決了一大批失效問題,得到廣泛認可。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235人,在讀研究生400餘人,客座研究人員80餘人。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中科學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萬人計劃”傑出人才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3人、“青年”1人、優秀研究創新群體2個、傑青11人、973首席5人、中科院“百人計劃”24人。2008年12月,實驗室被中組部授予“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作為第一個試點國家實驗室,實驗室實行理事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並設立國際諮詢委員會,充分聽取和吸收領域內國內外知名學者和管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建立了人、財、物、知識產權等較為完備的規章制度體系,保障規範運行;針對前沿探索、共性關鍵技術、公益性研究、設備研製、人才培養等目標設立相應的自主研究項目,鼓勵原始創新和前沿探索,同時注重人才梯隊建設,不僅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也為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任務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支撐及技術儲備;採用同行評議代替定量考評,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淡化數量,倡導產出原創、系統、經典的工作,產出不與“收入利益”掛鉤;搭建了覆蓋樣品製備、材料微結構表徵、力學和服役性能測試的公共儀器設備平台,實現科研儀器設備資源的集成與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形成綜合解決問題優勢,實現問題導向的技術支持;探索建立全鏈條貫通式研究新模式,原理探索與成果應用並重,效果顯著。
實驗室積極對外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高水平合作研究。搭建李薰講座系列、研究部主任論壇、專題學術報告會、研究生學術報告會等覆蓋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台,鼓勵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實驗室研究人員已在國際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650餘次,主辦國際會議30多次,接待國內外來訪學術交流2300餘次。19人在55個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期刊任職,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持續增強;實驗室與麻省理工、德國馬普學會、丹麥Risø國家實驗室、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開展聯合攻關,合作研究成果顯著。
實驗室現已榮獲包括國家最高科技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獎勵16項,榮獲德國洪堡研究獎等國際重要學術獎勵十餘項;累計發表SCI論文3896篇,其中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論文20餘篇。論文被引頻次總計75000餘次,引用次數超過百次的論文114篇。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1項,授權6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88項,授權389項。
瀋陽材料國家(聯合)實驗室作為我國第一個試點國家實驗室,未來將依託東北原材料和材料科學研究優勢,建設國際一流的“瀋陽材料國家實驗室”,打造中國材料綜合性研發高地,探索跨部門跨行業多元化投入新機制和全鏈條全要素貫通式科技新體制,政產學研用協同合作,實現材料技術研發與應用無縫銜接,材料科技創新能力國際領先,成為引領和帶動裝備製造業和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提升我國製造業全球競爭力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歷史沿革


盧柯 院士(實驗室主任)
盧柯 院士(實驗室主任)
1985年 建立“中國科學院固體原子像開放實驗室”,為中科院首批開放實驗室。
1988年 建立“材料疲勞與斷裂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年 建立“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7年7月 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材料與信息類),上述三個實驗室分別名列第五、六、二位。
1999年3月 向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建議在三個實驗室基礎上組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4月30日通過同行專家組的可行性論證。
2000年10月27日 科技部正式批准組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2001年3月27日 成立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並召開理事會第一次會議,6月28日實驗室揭牌暨成慶典。8月15日實驗室第一批研究部主任受聘。
2002年5月18日 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瀋陽召開。
2003年11月26日 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2003年 實驗室在“工程與材料科學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評比”中,被評為優秀類實驗室(材料科學參評實驗室共23個)。
2004年4月22日 工程合金研究部成立。
2004年5月13日 實驗室建設驗收會議在瀋陽召開。
2005年5月28日 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在瀋陽召開。
2006年6月15日 實驗室第二屆理事會成立及第一次會議在瀋陽召開。
2007年5月22日 實驗室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主要職責


實驗室實行理事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並設有國際諮詢委員會。理事會和國際諮詢委員會對實驗室的發展戰略提供指導與諮詢。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經過不斷努力,成為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熱情鼓勵國內外科學家與我室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熱情為工業界提供相關的知識與技術諮詢並承擔工業界資助的研究項目。熱情鼓勵有志於材料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來這裡學習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成為材料科學研究的高級人才。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是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個年輕實驗室,我衷心希望國內外同仁與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關注與支持她的發展。讓我們攜手共進,為材料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使用什麼樣的材料直接成為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標誌,歷史學者曾將人類的歷史劃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新材料的推出與應用對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材料、信息、能源被人們歸納為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學是一門以材料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重要科學技術領域之一。材料科學家的使命便是不斷創造與發現能夠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在性能和價格上有競爭力的材料與相關技術。

儀器設備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
實驗室擁有用於新材料製備、微觀結構表徵、性能評價等材料科學研究的一批先進儀器設備和分析測試手段,包括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熱分析、熱模擬試驗機、納米壓痕儀、疲勞試驗機等。構成綜合性公共實驗研究平台,向社會開放共享。
鼓勵國內外一流科學家來此開展合作研究並向工業界提供技術諮詢。
大型分析測試儀器的運行由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部”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承擔日常運行、維護管理、培訓研究生操作使用等任務。

人才培養


研究生(實驗室)
研究生(實驗室)
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向國家與社會輸送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所需的高級人才是實驗室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先進的儀器設備、良好的學術環境、直搗科學前沿的研究課題為培養高素質、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在這裡工作與學習的博士研究生有190餘人,碩士研究生70餘人。每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的有20餘人、碩士學位的有20餘人。實驗室培養的研究生先後有范國江(1999)、黃建宇(1999)、張哲峰(2000)、生紅衛(2001)、盧磊(2002)、劉暢(2002)、於榮(2005)、麻晗(2008)八位研究生的博士學位論文獲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全國百篇)。多位研究生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優秀獎等各類獎勵。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