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行商的結果 展開
- 行商
- 職業名
行商
行商
行商,包括幫客、廂客、邊客、攤販、商行等。有兩個讀音,且不同的讀音有著不同的寓意。xínɡ shānɡ ,行商,寓指外出流動經營的小型個體商販;háng shāng,行商:販賣,批發商。寓指昔時獲准販賣糧食、鹽稍帶具有商業組織性的大商人、業務員,如鹽幫。
行商
1.經營商業。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縣。”艾青 《駱駝》詩:“他們從塞外帶來黃金白銀,又從南方運回了異國機械的產物;而駱駝做了他們行商的船隻。”
2.外出經營的流動商人。“坐商”的對稱。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居民、行商不來祭享,輒敢以私錢十萬修而作之。”宋 范成大 《題南塘客舍》詩:“君看坐賈行商輩,誰復從容唱《渭城》?”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今若於通都大邑行商麕集之地,雖盡徵之以銀,而民不告病。”范文瀾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二節:“唐 朝後期,皇室通過行商徵購宮廷需用的貨物,稱為‘宮市’。”參見“坐商”。
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為“行商”,是清政府特許的專營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商人。
幫客,也叫“幫會”,是帶著貨物長途販運的團體。其中,有些是以同鄉關係結成幫的,如京幫、津幫、山東幫、山西幫、川幫、陝幫、涇陽幫等。有些是因所販運的貨物種類結成的,如鹽幫、糧食幫。也有因運輸工具而結的,如車幫、馬幫、船幫。每一隊幫客中,都有首領指揮一切。幫內都有各自的規矩。廂客和邊客,是兩種特珠的行商。攤販將作專節記述,在此不贅及。
舊時,關中西部,如乾縣、禮泉、岐山一帶的農民,常以村莊為單位,結成商隊,在陝、甘兩省之間販運糧食,他們把關中的小麥運抵甘肅,而將對方的養麥、穀子、食鹽等販回陝西。其運輸工具,主要是“狗脊樑車”,這是一種獨輪手推車。他們之所以要結隊而行,主要是為了途中彼此有所照應。他們的隊伍離開家鄉時,要在村口燒一堆火,人人都要從火上躍過。他們認為這樣會把鬼嚇跑,會使商隊一路平安。販運途中,商隊常在天麻麻亮時上路,直到半夜三更才入旅店投宿。他們說:“不怕慢,單怕站(停),一站就是二里半。”所以他們寧可在路上走慢些,也要盡量縮短途中休息時間。由於勞累過度,所以語言生硬、冷、犟。他們聊天時,局外人會以為是在吵架。糧食運到目的地后,躉賣給當地的莊主(坐商),由莊主零售。
舊時,陝西省的鹽幫,分頭販運食鹽。花馬池,在定邊縣城西北約13公里的鹽場堡,蘊藏著豐富的食鹽,是陝西省唯一的池鹽產地。從明代起,這裡食鹽的行銷已有固定區域,以陝北和關中為主。鹽幫南下販鹽時,都用毛驢馱運。來往於關中一寧夏之間的鹽幫,用“板軲轆車”(一種平板車)送輸。來往於陝南一四川,陝南一甘肅南部的鹽幫,因道路崎嶇,不易馱運,無法行車,都背運。清代嚴禁走私食鹽。所以鹽幫秘密販運,有些鹽幫雇刀客護送。人民國后,官府允許在交稅後自行出售,鹽幫公開化,鹽價下跌。
舊時,陝西省勉縣有一個“鹽酒行”,專門收購甘肅酒幫、鹽幫的商品進行批發。酒幫從甘肅省徽縣販運大麴酒。徽縣與陝西省略陽縣相鄰,座落在叢山峻岭之中,道路崎嶇難行。酒幫多用酒簍裝徽縣大麴,背負而行。每人手持一個丁字形的“搭杵”。如感覺累時。便將搭杵支在酒簍下面就地休息。他們多腳穿麻鞋,腿裹粗毛綁腿,人稱“毛家呆”。酒幫多由二三十人組成。每一幫有一個領頭的,由他發號施令,說歇就歇,說行就行。幫客們帶有乾糧,餓時就冷水而食。到達目的地后,住在商行為他們準備的草鋪上,可以在公用廚灶上做飯。商行的夥計要用鐵簽在酒簍蓋上戳一個小眼,用麥桿吸酒品嘗,經查認為合格后,方付錢給酒幫。酒幫臨走前還要燒香叩頭拜神靈,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陝西省漢江、丹江船運發達,舊時多有船幫。幫內講江湖義氣,提倡有福共享、有難同當。船幫忌諱很多,例如:忌言“沉”,所以船幫首領不可姓陳;忌言“翻”,因而吃魚時忌翻個;為了避免聯想到船底朝天,忌諱倒扣放置碗、盆;為了不致聯想到船破,忌諱吃飯使用破碗。舊時,幫會有會館,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幫客聚會或寄宿。清朝末年,丹風縣龍駒寨商業行分為鹽幫、河南幫、坐地幫、船幫等,其中船幫地位最低。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逢會,與會期間,其它幫會經常侮辱船幫。有一年,船幫因風雨阻隔,未及洗腳便匆匆到會。其它幫會藉機刁難,誣稱船幫是“花腿子”、“下賤幫會”,激起船幫義憤。船幫當即邀約所屬500餘船戶和搬運工人,集資興建自己的會館,規定從每運一件貨物的報酬中抽三個銅錢,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光緒十七年(1891)建成了會館——平浪官,俗稱“花廟”。花廟規模宏大,木雕精美,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