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駿圖
神駿圖
《神駿圖》是唐代韓干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畫是一幅歷史故事畫,描繪了僧人支遁愛馬故事。岸上石坡,僧人支遁正坐於石台之上,望著迎面踏水而來的駿馬;駿馬上坐披髮童子,手執棒狀毛刷,似從水中洗浴后賓士而來。支遁對面坐一人,高冠博帶;旁立一西域侍者,其臂上立一雄鷹,增加了平靜中不平靜的氣氛。
《神駿圖》
此幅無款,前隔水上有瘦金書題籤“韓干神駿圖”,畫卷本身與前後黃花隔水綾上,宋以下鑒藏印記累累,宋以前的模糊不清,不易辨識,惟明以下郭道亨、陳洪綬及清內府諸印璽尚清晰可見。
支遁是東晉時期的一名僧人,他特別喜歡馬,據文獻記載,支遁好養鷹而不放,好養馬而不乘,有人譏笑他,他卻說:“貧僧愛其神駿”,其中所謂的愛其神駿就是欣賞馬的那種豪俊爽朗的神氣。此畫就是取材於《世說新語》中支遁愛馬的故事。
韓干酷愛畫畫,得到過畫馬名家曹霸的指導,繪畫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發揮。到天寶初年,其作品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韓干也因此成為了一名宮廷畫師。為了提升他的繪畫水平,唐玄宗安排他向宮內的畫馬名手陳閎學習,但他並沒有照做,而是天天跑到馬廄里,對各類馬的形態、習性等進行研究、揣摩和寫生。他以馬為師創作了大量關於馬的作品,《神駿圖》就是其中的一幅。
由於前隔水上題有“韓干神駿圖”,故明清諸家著錄都沿襲前說,認為此為韓干所作。有學者認為,據主題、構圖、技法諸方而考察比較,此圖雖是唐人格調,但技法精巧有餘,樸實敦厚處略有異趣,故應為是五代仿唐的作品。但無論作者是誰,該作品珍貴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都是無可否認的。
本來支遁愛馬是畫作的主題,而作者卻沒有特意刻畫人物的性格,而是把筆墨的重點落在駿馬身上,似乎突出的是馬而不是人,但實際上作者是通過駿馬的氣質側面烘托支遁的人品、性格和情感。
神駿圖(局部)
畫中水的面積佔了整幅的大半,水紋曲折平整,馬蹄處略起波浪,馬身健壯肥碩,確如杜詩所說的“畫肉不畫骨”,但在水面上並不覺其肥重,倒覺其踏波甚為輕快。右邊一半雖畫了三人和樹石,也不見有擁擠,而是覺得坡地極大,石床極寬,樹冠雖未畫出,但據根部的粗壯即知樹之老,涼蔭必多;兩人坐勢均向前伸,更顯出駿馬必有奪人之處,才使賞馬者如此出神。全幅畫面協調,顯示出畫家的構圖之妙。
作者對馬的塑造有骨有肉,馬從水面踏波浪舒緩前行,不因肥胖掩蓋其特有的骨骼,不因碩大給人以笨重的感覺,反而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駿馬昂首翹尾,骨肉都準確地表現其皮毛的質感;毛色的過渡,極為細緻、巧妙。
作者通過精密的描繪,把圖中每個人物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支遁面部表情靜穆,注視神駿的賓士而來;對坐者雖見不到他的面部表情,卻從背面能看出他所擁有的孤傲性格;馬童的刻畫具有一股天真的靈性,似乎與主人一樣有著共同的嗜好;侍者憨態可掬被主賓的神情所吸引,統一到對神駿的讚譽上來。
畫中的人、馬、樹、石和水波,都是先用線描,后染石綠、苦綠、花青、赫石、自粉等實色,敷色精微,毫無板滯的痕迹。
衍生作品
2007年12月13日,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了特種郵票《神駿圖》,這款郵票題材選自韓乾的同名畫作。
2014年1月18日,遼寧省博物館舉辦了“驥索丹青——中國歷代畫馬名作展”,《神駿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