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墓

省文物保護單位

漂母墓,今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東約三華里處太山村漂母祠內,俗稱泰(太)山墩。

1987年9月24日,淮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淮陰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徠2年10月22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內容簡介


漂母墓
漂母墓
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出生在淮陰縣碼頭鎮。韓信年少落魄時,垂釣腹飢,漂母曾無代價地供給他飲食,一連數十天,韓信非常感激,發誓說將來一定要報答她,漂母不高興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所以給你飯吃,哪裡指望你報答呢?”韓信功成名就以後被封為楚王,他來到自己的封國,召見當年給他吃飯的漂母,賜給她千金,一飯千金的典故由此而來。傳說漂母去世時,韓信非常哀痛,令十萬大軍每人兜一兜土,為漂母的墳墓添土。漂母墓是淮陰最著名的文物古迹之一,是淮陰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文化豐碑。

歷史沿革


太史公《史記·淮陰侯列傳徠》: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窮困潦倒,忍飢挨餓,在水邊釣魚,魚沒釣上來卻餓暈過去了,適逢漂母在水邊漿洗,將韓信救醒,並將自家養的唯一一隻老母雞殺了燉湯給韓信補身子,韓信一口氣全給吃了,結果漂母自己的兒子卻餓死了。
據說當年漂母去世后,韓信非常哀痛,令十萬大軍每人兜一兜土,為漂母的墳墓添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對於漂母墓的記載為:“……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
漂母,雖姓名不詳,籍貫不詳,生卒年月不詳,但漂母對於韓信的大恩大德卻不圖回報之名,從此傳播開來,得以流芳百世。
漂母墓
漂母墓
其更因“漂母飯信”之典故,與“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並稱為“中華三大老母”,成為後世經久傳頌的偉大光榮正確的母親形象。

漂母冢的確定問題


張華注《史記·淮陰侯傳》及《博物志》載:“漂母冢在泗口南岸。”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淮水》記載:“淮陰故城東西兩冢。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冢也。”
舊志云:“在淮陰縣北。”
《清河志》云:“漂母冢,即今泰山墩。”

現狀


現墓直徑50米,高20米,仍顯得格外壯觀。墓北有石碑兩方,左碑上書“漂母墓”,並有附文,記載漂母食信於淮陰的事迹。立於公元1930年,還刻有“漂母佚其姓氏,考《史記》載……為勒石永作紀念,亦保存古迹之一端也”等字樣(該碑文所錄史記文字與現通行本《史記》有出入,就不輸入了),落款為:“中華民國十九年五月日,溧水熊聞敏書,贛榆徐嘉清撰文,淮陰劉展詩建”。碑高1.25米,寬0.6米。其右碑為“漂母古墓禁止取土”(餘下埋入封土中)碑,“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公元1906年)清河縣為護墓所立上刻“遵奉清河縣憲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嚴禁,並責承該鄉保,實力保護,光緒叄拾貳年肆月拾叄日”等字樣。
漂母墓的大頭上掛著“漂母祠”的牌匾,門前掛著楊曉雁撰文、姜華隸書的對聯:
“一飯助王孫,德寄春風榮故里;千秋瞻漂母,名隨芳草到天涯”。
正大殿大門門額“大愛無垠”,兩側何長慶所撰對聯為:“仁義何關貴賤,莫笑微身,縱使豪奢應愧色;情懷勿論古今,若能濟愛,豈愁塵世不盈春。”
殿後還掛有“2010中國淮陰公祭漂母典禮”的嶄新橫幅,正對報恩亭。
祠后冢前新建有一座報恩亭,想當年韓信欲以“一飯千金”相報答,可惜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報恩亭後到墓冢之間,設有香爐一尊,上面鑄著大大的一個“愛”字;後有石供案一條,平時其上空空如也。
墓前立有三通碑,正中一通為新立墓碑,立於供案后冢前,上書“漂母墓”,配以雙鳳朝陽紋碑額。
面對此碑,其後左右兩側,各有一舊碑,立於封土底部。
在碼頭鎮上原還有漂母祠,當時的祠堂前臨淮水,廟畫母像,門額上橫寫道:千金一嫗。聯云:姓名隱同黃石遠,英雄設在贊侯先。現祠堂已毀而古墓尚存。
如今所見漂母墓,除墓冢為漢時期典型封土外,就是這兩塊光緒、民國年間碑是為最古老遺留了。

文物價值


漂母墓於1987年9月24日,被淮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淮陰市文物保護單位;
漂母墓
漂母墓
2002年10月22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

詩詞


歷代文人墨客前往漂母祠、墓瞻仰並留詩篇者蔚為大觀,其中所見十分著名的人物就有:
袁宏道祝枝山徐文長、魏大中、錢謙益、王世貞、錢大昕、乾隆皇帝、袁枚、王文治等。
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當屬唐·劉長卿《過漂母墓》:
“昔賢懷一飯,茲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識,前朝楚水流。渚蘋行客薦,山木杜鵑愁。春草茫茫綠,王孫舊此游。”
漂母墓
漂母墓
宋·李思衍《漂母墓》:登壇拋卻釣魚竿,廟食難酬一飯恩。
春老五陵佳氣歇,近來誰復念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