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廟
蜀先主廟
《蜀先主廟》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意在讚譽英雄,鄙薄庸碌,讚揚了劉備的功業,慨嘆蜀漢事業後繼非人,總結蜀漢亡國的歷史教訓。首聯寫先主廟堂威勢逼人,頷聯贊劉備的英雄業績,頸聯為劉備功業未成、嗣子不肖而嘆息,尾聯感嘆後主亡國。全詩措詞精警凝鍊,對仗警辟工整,風格沉著超邁,前半寫功德,後半寫衰敗,以形象垂戒當世。
蜀先主廟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⑴蜀先主:即漢昭烈帝劉備。詩題下原有註:“漢末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
⑵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曹操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⑶“勢分”句:指劉備創立蜀漢,與魏、吳三分天下。
⑷五銖錢: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行的一種錢幣。此代指劉漢帝業。“業復”句:王莽代漢時,曾廢五銖錢,至東漢初年,光武帝又依照馬援的奏議重鑄,天下稱便。這裡以光武帝恢復五銖錢,比喻劉備想復興漢室。
⑸相:此指諸葛亮。
⑹不象賢:此言劉備之子劉禪不肖,不能守業。
⑺“凄涼”兩句:劉禪降魏后,被東遷到洛陽,封為安樂縣公。魏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使蜀國的女樂表演歌舞,旁人見了都為劉禪感慨,獨劉禪“喜笑自若”,樂不思蜀(《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妓:女樂,實際也是俘虜。
先主劉備英雄氣概充滿天地,千秋萬代一直令人肅然起敬。
建國與吳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復五銖錢幣志在漢室振興。
拜諸葛亮為丞相開創了國基,可惜生個兒子不像其父賢明。
最凄慘的是那蜀宮中的歌伎,在魏宮歌舞劉禪也毫無羞情。
《蜀先主廟》是劉禹錫五律中傳誦較廣的一首。這首詠史之作立意在讚譽英雄,鄙薄庸碌。
首聯“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高唱入雲,突兀挺拔。細品詩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闊奇絕。“天下”兩字囊括宇宙,極言“英雄氣”之充塞六合,至大無垠;“千秋”兩字貫串古今,極寫“英雄氣”之萬古長存,永垂不朽。遣詞結言,又顯示出詩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無跡。“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對劉備語:“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劉禹錫僅添一“氣”字,便有廟堂氣象。三、意在言外。“尚凜然”三字雖然只是抒寫一種感受,但詩人面對先主塑像,肅然起敬的神態隱然可見;其中“尚”字用得極妙,先主廟堂尚且威勢逼人,則其生前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自不待言了。
頷聯緊承“英雄氣”三字,引出劉備的英雄業績:“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劉備起自微細,在漢末亂世之中,轉戰南北,幾經顛撲,才形成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之勢,實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國以後,他又力圖進取中原,統一中國,這更顯示了英雄之志。“五銖錢”是用典。這是借錢幣的典故,暗喻劉備振興漢室的勃勃雄心。這一聯的對仗難度比較大。“勢分三足鼎”,化用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語:“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業復五銖錢”純用民謠中語。兩句典出殊門,互不相關,可是對應自成巧思,渾然天成。
如果說,頷聯主要是頌揚劉備的功業,那麼,頸聯進一步指出劉備功業之不能卒成,為之嘆惜。“得相能開國”,是說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輔佐,建立了蜀國;“生兒不象賢”,則說後主劉禪不能效法先人賢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聵,致使蜀國的基業被他葬送。創業難,守成更難,劉禹錫認為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特意加以指出。這一聯用劉備的長於任賢擇相,與他的短於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對比,正反相形,具有詞意頡頏、聲情頓挫之妙。五律的頸聯最忌與頷聯措意雷同。此詩頷聯詠功業,頸聯說人事,轉接之間,富於變化;且頷聯承上,頸聯啟下,脈絡相當清晰。
尾聯感嘆後主的不肖。劉禪不惜先業、麻木不仁,足見他落得國滅身俘的嚴重後果決非偶然。字裡行間,滲透著對於劉備身後事業消亡的無限嗟嘆之情。
從全詩的構思來看,前四句寫盛德,后四句寫業衰,在鮮明的盛衰對比中,道出了古今興亡的一個深刻教訓。詩人詠史懷古,其著眼點當然還在於當世。唐王朝有過開元盛世,但到了劉禹錫所處的時代,已經日薄西山,國勢日益衰頹。然而執政者仍然那樣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擊迫害像劉禹錫那樣的革新者。這使人感慨萬千。全詩措詞精警凝鍊,沉著超邁,並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無窮。這也許就是它千百年來一直傳誦不息的原因。
劉克莊《后村詩話》:劉夢得五言如《蜀先主廟》云:“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七言如)《哭呂溫公》云:“遺草一函歸太史,旅墳三尺近要離。”《金陵懷古》云:“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詩雄渾老蒼,沉著痛快,小家數不能及也。
方回《瀛奎律髓》:夢得此詩用“三足鼎”、“五銖錢”,可謂精當,然末句非事實也。蜀固亡矣,魏亦豈為存哉?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中兩聯字字確切,惜結句不稱。
黃周星《唐詩快》:五字有千鈞之力(首句下)。先主有知,亦當淚下(未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確是先主廟,妙似不用事者。后四句沉著之至,不病其直。許印芳:凡祠廟墳墓等題,總宜從人著筆,不可引糾纏祠墓。蓋祠墓是公共之物,略用關合足矣。人是木題正位,宜用重筆發揮,乃合體栽。如此詩全說先主,於“廟”字無一語道及,而起結皆扣住“廟”字。起語足從廟貌看出,結語則以魏官對照蜀廟也。
余成教《石園詩話》:《先主廟》云:“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論斷簡切。
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前寫先主英雄,何等氣概!后及后左昏闇,致墮先業,而蜀妓之舞,正其明證,足為後主之殷鑒。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貞元九年,進士及第,釋褐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進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為相,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實踐“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宦海沉浮,屢遭貶謫。會昌二年,遷太子賓客,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