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皇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從青年時代起,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累封和碩鄭親王,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也是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薨,謚號為獻,入享太廟。
大事件
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戰功受封為和碩貝勒。
天命十年(1624年)十一月,濟爾哈朗同台吉阿巴泰等出兵援助被
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圍攻的
科爾沁部,立下戰功。
天命十一年(1625年)四月,濟爾哈朗又領兵攻打喀爾喀巴林部。十月,再次領兵攻打扎嚕特部。均立下了戰功。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濟爾哈朗同貝勒阿敏、
岳托、阿濟格等人征伐
朝鮮,一路長驅直入,殺至
平壤城下。
朝鮮國王李倧無奈中只能派遣使者向滿洲軍隊請求議和,阿敏不同意,仍想繼續進攻朝鮮的國都。岳托邀請濟爾哈朗等人商議,濟爾哈朗與岳托一樣都不同意這麼做。於是對兄長說:“我們不宜深入敵後,應當駐兵在平山以等待議和的達成。”於是帶領軍隊前去和朝鮮王交談今後朝鮮每年應該向滿洲進貢的物品,和議達成之後,清軍才撤圍而回。
天聰元年(1627年)三月,濟爾哈朗隨從
皇太極攻打明朝。清軍從
廣寧城舊邊出發,進軍圍攻錦州。濟爾哈朗偕同貝勒
莽古爾泰等率領一支部隊截擊塔山的明朝運糧隊,擊敗了明兵。之後又移師前往寧遠,與明總兵
滿桂的軍隊相遇。兩軍進行了猛烈的戰鬥,濟爾哈朗在戰鬥中負了傷,但是他只是稍微包紮了一下傷口,就重新投入了戰鬥,繼續作戰,士兵被他的勇氣所影響,拚死奮戰,最終打敗了滿桂的軍隊。
天聰二年(1628年)五月,因為蒙古的固特塔布囊從察哈爾移居到阿拉克綽特部的舊地,凡是有依附過滿洲人的,一概殺死,公開和滿洲作對。於是濟爾哈朗和貝勒豪格前往討伐固特塔布囊,大敗其軍,將其斬殺,收降了他的部眾。
天聰三年(1629年)八月,濟爾哈朗同貝勒德格類、岳托、阿濟格等再次攻打明朝的錦州和寧遠,燒毀了明軍囤積在那的所有物資糧食,而且還抓獲了許多的明軍士兵,為皇太極大舉攻明創造了條件。十月,皇太極親自率軍從洪山口進入明境作戰。濟爾哈朗同岳托奉命攻打大安口,他的軍隊乘夜毀掉了水門前進,擊退了明軍馬蘭營的援兵。第二天一早,濟爾哈朗就發現明兵立了二座營寨在山上,於是他率軍進攻山上的明軍,擊破了明軍的兩個營寨,然後督兵追擊明軍的潰兵至馬蘭營。這一天濟爾哈朗從辰時至巳時,連戰五次,五戰皆捷,迫降了馬蘭營、馬蘭口、大安口三營的明軍。之後,濟爾哈朗又引軍攻打石門寨,明軍多次派兵救援都被他所敗,寨中的軍民只得出城投降。旋即,他到
遵化與皇太極的大軍會合,然後進逼北京。十二月,濟爾哈朗與貝勒阿巴泰進攻通州,燒毀了明軍的船隻,攻克了張家灣。
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濟爾哈朗又隨從皇太極出征,兵圍永平城。在這之前,
劉興祚背叛清軍歸順了明朝,與明朝巡撫袁崇煥一起進駐永平城,他們聽說清軍大舉來犯,就撤退到了太平寨。路上還殺死了喀喇沁蒙古前往清軍大營獻俘的的士兵,這一行為惹怒了皇太極,他派濟爾哈朗與阿巴泰前往追捕,他們一路追趕至山海關,斬殺了叛將劉興祚,俘獲了他的弟弟劉興賢。這時大軍攻克了永平,濟爾哈朗與貝勒
薩哈璘奉命駐守城中。在這段時間裡,濟爾哈朗檢查倉庫,檢閱士卒,設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的道員白養粹,廢員
孟喬芳、楊文魁等。濟爾哈朗又派人傳檄文書至灤州、
遷安,降伏永平所屬的州縣。於是,灤州同知張文秀、遷安縣令朱雲台、副將王維城、參將馬光遠、守備李繼全、千戶錢奇志等相繼投降。面對紛繁複雜的局勢,他總是那麼胸懷大略,同時又善於運籌。三月,皇太極命阿敏和碩托代戍永平,於是濟爾哈朗引師還京,路上還招降了
榛子鎮。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下詔讓諸貝勒大臣直言時政。濟爾哈朗上奏說:“過去,出現了很多冤獄,主要是官員造成的。現在應選擇賢良,謹慎處理司法事務。”皇太極初設六部,濟爾哈朗受命掌管刑部事務。八月,濟爾哈朗隨同皇太極出兵圍困明朝大凌河城,濟爾哈朗督鑲藍旗兵(當時的濟爾哈朗為鑲藍旗旗主)圍攻城的西南,不久又收伏近城台的堡。十一月,明朝總兵祖大壽獻城投降,班師之前,濟爾哈朗前往塔山東沿海截隘,俘虜了數百人。
天聰六年(1632年)五月,濟爾哈朗從征察哈爾,林丹汗逃逸,大軍駐紮在穆嚕哈喇克沁。濟爾哈朗與岳托率右翼兵進攻歸化城,收降了察哈爾部一千餘人。
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濟爾哈朗奉命築建岫岩城。五月,明將孔有德、
耿仲明從
登州渡海來降,明總兵黃龍以水師邀擊,朝鮮兵也一起行動,濟爾哈朗前往迎接護送喝退了明朝與朝鮮的聯軍。六月,皇太極與眾貝勒王公商議對朝鮮、明朝、察哈爾的軍事策略,濟爾哈朗上奏道:“朝鮮如果不遵守盟約,就退回他們的貢品,只和他們互市交易,不必前去攻打。明朝是我們的敵國,應該先攻取他臨近京城的幾個城,長久駐紮,伺機進攻。另外,還要屯兵山海關以東,錦州以西,擾亂明朝的耕種,讓他們的軍隊疲於奔命,不得休息。再分兵一半,在山海關前安營,一半繞道至關后,內外夾擊,讓明軍左右為難。”一個時期,后金正是這樣做的。皇太極見他一向行事慎重,在御駕親征時總是讓濟爾哈朗留守盛京。
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親征察哈爾,濟爾哈朗沒有隨軍出征,留守在盛京。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濟爾哈朗因軍功累積,晉封為和碩鄭親王。十二月,皇太極率兵攻打朝鮮,濟爾哈朗又沒有隨軍出征,再次留守。
崇德三年(1638年)五月,濟爾哈朗領兵攻打寧遠,進逼中后所城,明軍十分恐懼,不敢出城作戰。於是,濟爾哈朗轉而進攻模龍關及五里堡屯台,並攻克了兩地。
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統兵攻略錦州、松山,與明軍大戰九次,九戰皆捷,俘獲明兵三千餘人。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奉命修整義州城,駐紮屯田,以便為攻打錦州做準備,皇太極十分滿意,親自登城視察。這時,原來依附於明朝的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阿爾巴岱,居住在杏山西五里台,派使者托克托前往聯繫,請求帶領三十戶前來歸順。皇太極於是命濟爾哈朗同多鐸郡王、阿達禮率師一千五百人前往迎降。臨行前,皇太極訓話說:“明兵見我兵少,必定前來交戰,我軍可分為三隊應敵,前隊交戰,后隊接應。”於是,濟爾哈朗等人遵照皇太極的旨意,乘夜經過錦州城南來到杏山。然後派遣蘇班岱的使者前去偷偷告訴蘇班岱等人攜帶歸順的戶口、輜重等上路。天亮時,明軍杏山總兵劉周智沿杏山城紮營,與錦州、松山的守將合兵分翼列陣七千分翼列陣逼攻清師。濟爾哈朗縱師殺入敵陣,沖亂明軍陣型大敗明軍,又追殺至城下攻破了兩個明軍營寨,同時斬殺了明副將楊倫周、參將李得位。得勝后,濟爾哈朗將所獲的馬匹、器械獻給了皇太極,得到了讚揚和賞賜。九月,濟爾哈朗同武英郡王阿濟格等人圍攻錦州,城中的守軍多次出來攻打清軍。於是濟爾哈朗將計就計在城南設伏,等待明軍出城。明軍出城后發現有埋伏就立刻撤退,清軍追擊斬殺明軍數十人。同時濟爾哈朗又派
輔國將軍務達海截獲了明軍的糧車。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軍再次圍困錦州,圍繞錦州建立八個兵營,掘壕築塹,來長久圍困祖大壽。祖大壽在城中派蒙古兵守外郛,但是由於濟爾哈朗對蒙古軍的策反效果,蒙古台吉諾木齊、吳巴什等投降,遣人約好時間獻出東關。不過到了預定的時間被祖大壽發覺,清軍由蒙古軍從城下用繩來上城與蒙古軍內外夾擊明軍,佔據了外城,明軍被迫退入內城。之後濟爾哈朗遷城中的蒙古軍六千餘人到義州,收降明將都司、守備以下八十餘人。皇太極特別在篤恭殿宣布捷報,以示重視。四月,又以伏兵敗明援兵。五月,又敗明援兵六萬於松山北崗,斬首二千。六月,與睿親王多爾袞換防,兩軍合兵后又敗明援軍,之後濟爾哈朗整軍回師。八月,明總兵
洪承疇率軍十三萬來到松山,皇太極親征,由濟爾哈朗留守盛京。九月,皇太極班師仍由濟爾哈朗圍困錦州。十二月,洪承疇從松山遣兵夜犯清軍,被清軍擊敗,之後濟爾哈朗又打敗了洪承疇的大軍。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豪格攻破松山,活捉了洪承疇,濟爾哈朗則繼續圍攻錦州。三月,濟爾哈朗仍然圍攻錦州。
祖大壽派人前來請求投降、盟誓。他傳話給祖大壽說:“我軍圍困此城,旦夕可取。怎麼會與你盟誓,想要投降就投降,並非我勉強你。”祖大壽無奈之下,遂率眾官前來軍營投降,錦州終於被攻克。四月,移師攻克塔山,之後用大炮轟塌杏山城牆,杏山守軍投降。之後濟爾哈朗奉命毀掉塔山、
杏山、松山三城后班師,受賞鞍馬一副、蟒緞百匹。
濟爾哈朗娿畫像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清寧宮猝死。
皇太極突然駕崩,最高權力一下子出現真空,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皇室內部發生激烈的衝突。其中,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
豪格與十四弟睿親王
多爾袞,是帝位的主要競爭者。皇太極領有的兩黃旗大臣力主立豪格為帝,多爾袞與其同母弟
阿濟格、
多鐸擁有的兩白旗則堅決擁戴多爾袞。雙方發生尖銳對立,劍拔弩張。濟爾哈朗一向為人謹慎,在繼統的最大權力角逐上,不能捲入過深。濟爾哈朗在“恭順”之間卻深深的影響了政治格局的走向,這個時候,表面上頗為軟弱的濟爾哈朗站到了豪格一邊。
濟爾哈朗是鑲藍旗旗主,同代善一樣,為人頗為沉穩,但是又有不同。更多的時候,他似乎給人們一種軟弱聽話的感覺。當年阿敏獲罪,皇太極之所以把空出的鑲藍旗交給他來統轄,顯然也正是基於這一點。皇太極死後,面對勢力強大的多爾袞集團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濟爾哈朗似乎同代善一樣採取了中立態度。有一種說法是在雙方為皇位你爭我奪之時,由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另一種說法則是由多爾袞提出):讓同樣是皇子但卻不是豪格的福臨繼承大統。從這裡我們應該可以看得出濟爾哈朗對於皇太極是非常忠心的。那麼在內心深處,他應該或多或少傾向於豪格。但是濟爾哈朗對於豪格登上帝位並無多少信心,為防自己日後遭到政治清算,同時也為了能夠使帝系繼續保持在皇太極一脈手中,故而提出這樣一個方案。
但是幼弱的福臨登基,勢大熏天的多爾袞集團必定會操控實權,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可是非如此多爾袞等人又絕不會善罷干休。顯然對於反多爾袞集團一方而言,應該說這一段時間是最為危險和艱難的。而從多爾袞一方的角度看來,由於反對派勢力並未遜色自己多少,若強行登基就有可能招致八旗分裂,並最終危及清朝國基。面對這樣一種巨大的淺顯危險,多爾袞顯然很難抉擇。而濟爾哈朗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心機和睿智。最後結果是雙方妥協,立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的福臨登極,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福臨即位,於次年為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雖然君臨天下,畢竟只是一個幼童,國家大事全委託給兩位叔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濟爾哈朗攻打寧遠,攻克中后所城,斬殺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並攻取中前所。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爾袞率師入山海關,攻克京師,定都北京。十月,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賞賜給他黃金千兩,白銀萬兩,綢緞千匹。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濟爾哈朗因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貝子
屯齊、尚善、屯齊喀等誣告濟爾哈朗,說當太宗初喪時,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肅親王豪格,以及扈從入關,擅自令兩藍旗越序立營前行。議罪當死,遂興大獄。勛臣額亦都、
費英東、
揚古利諸子侄皆受到牽連。后從輕發落,降為
多羅郡王,肅親王豪格則被幽禁。四月,復其
親王爵。九月,濟爾哈朗被授予定遠大將軍,率師南下湖廣。十月,道經山東,鎮壓了曹縣的抗清義軍,俘獲了義軍首領李化鯨、李名讓等,同時又得到了降將劉澤清的反叛罪證,將其誅殺。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濟爾哈朗從
安陸府渡口,進抵長沙。當時,明總督
何騰蛟,總兵馬進忠、杜允熙、陶養用、王進才、胡一青等,聯合李自成余部一隻虎以及逃散剩餘的農民軍佔據湖南。濟爾哈朗分軍進擊,他又分兵奔襲永興、辰州、寶慶、宣慶、靖州、衡州,一直追殺到廣西全州。令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都統阿濟格、尼堪為前哨,大軍斷後,循序推進。進抵湘潭,生擒何騰蛟。四月,又分兵奔永興,打退杜允熙,到達辰州,一隻虎看到清軍勢如破竹就連夜遁走。濟爾哈朗派尚阿
哈同尼堪攻克寶慶,又派兵連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諸路兵馬共二十八營。七月,分兵鎮壓靖州,進攻衡州,斬殺陶養用。擊破胡一青的七座營寨,一路逐敵至廣西全州,分軍平定了道州、
黎平府及烏撒土司,先後攻克了六十餘城。
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班師還朝,論功行賞,順治賜給金二百兩、銀二萬兩。同年多爾袞病死。
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首先拉攏三王聯名追論多爾袞的罪狀,三王深知多爾袞一派大勢已去,就順水推舟,在伯父濟爾哈朗主持下聯名向福臨舉發多爾袞。
清算多爾袞一派,是濟爾哈朗一生最大的貢獻。此舉結束了自皇太極逝世以來、長達數年之久的皇室內鬥,還大權於皇帝,使清朝在入關之初、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實現了政治穩定,對以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濟爾哈朗偕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合上奏削去故睿親王多爾袞爵,詳細情況看睿親王一文。三月,順治以濟爾哈朗年老,免去朝賀、謝恩行禮。
順治九年二月,進封叔和碩鄭親王(縱觀大清一朝,除了多爾袞以外,僅有這一位“叔王”)。
濟爾哈朗晚年,身體日漸不支。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病情加劇。順治帝在他臨終前親往探視,流著淚問:“叔王還有遺言嗎?”濟爾哈朗老淚縱橫地回答:“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報,不勝悲痛。只希望早日取雲貴,滅桂王,統一四海。”順治帝聽了伯父這番話,更加悲痛,仰面大呼:“蒼天啊!為什麼不讓朕的叔父長壽呢?”說罷又大哭。群臣急勸福臨回宮。福臨出房門,又坐在王府院內大哭,許久不忍離去。初八日,濟爾哈朗病逝,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的白石橋。福臨對濟爾哈朗的死,悲痛不已,詔令休朝七天(僅有濟爾哈朗享此殊榮),贈祭葬銀萬兩,置守陵園十戶,並為他立碑紀功。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謚號為獻。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下詔配享太廟,復嗣王封號為鄭。
濟爾哈朗畫像
濟爾哈朗一生因為從小與皇太極一起長大,所以在舒爾哈奇反叛后得以倖免於難,而且一直深受信任和重用。皇太極即位后,他更是多次擔當重任,仕途也是一路通順。但是隨著多爾袞的得勢他的命運又有所轉變,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和多爾袞有直接衝突,最終依靠軍功東山再起。順治掌權后更是禮遇有加,官位也是越來越高,直到死後也極盡哀榮。子孫有由此繁榮昌盛,成為舒爾哈齊一支中最強盛的一支。他經歷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歲壽終正寢時,其他同輩諸王早已先他而去。濟爾哈朗的晚年,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前死後,備極榮光。在清初諸王中,他雖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運的一位。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愛新覺羅·舒爾哈 | 和碩庄親王 |
母親 | 福晉烏喇納喇氏 | |
叔父 | 清太祖努爾哈赤 | |
嫡福晉 | 鈕祜祿氏 | 即元妃,巴圖魯、公額亦都之女。 |
繼福晉 | 葉赫那拉氏 | 即繼妃,德爾赫禮台吉之女,葉赫部貝勒金台石(孝慈高皇后之兄)孫女。 |
三繼福晉 | 葉赫那拉氏,名蘇泰 | 為五娶福晉,德爾赫禮(德爾格勒)台吉之女。繼福晉之妹。 |
側福晉 | 瑚兒哈蘇氏 | 為三娶福晉,卓立克圖他布囊之女。 |
側福晉 | 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 | 為四娶福晉,巴格貝勒之女。 |
庶福晉 | 瓜爾佳氏 | 佐領察喇賴之女 |
庶福晉 | 薩爾都氏 | 雲騎尉達祜之女 |
庶福晉 | 瓜爾佳氏 | 扎塔之女 |
庶福晉 | 安氏 | 貼喇尼之女 |
庶福晉 | 雲氏 | 德克素尼之女 |
庶福晉 | 戴佳氏 | 雲騎尉品級南達海之女 |
庶福晉 | 鈕祜祿氏 | 伯爾格之女 |
妾 | 赫舍里氏 | 戴達禮之女 |
妾 | 馬氏 | 武賴之女 |
妾 | 戴氏 | 驍騎校松坤之女 |
妾 | 晉氏 | 山隆之女 |
妾 | 蒙郭蘇氏 | 邁密山之女 |
長子 | 富爾敦愨厚世子 | 母四娶福晉扎魯特博爾吉吉特氏,巴格貝勒之女。天聰7年05月13日巳時生。順治8年04月20日午時卒,年18歲;嫡福晉博爾吉吉特氏多羅炳圖郡王額參之女,繼福晉納喇氏都統拉那之女,無子女。 |
次子 | 濟度和碩簡純親王 | 母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天聰7年06月24日子時生。順治17年07月初1日申時卒,年27歲。嫡福晉科爾沁博爾吉吉特氏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側福晉吳魯特博爾吉吉特氏,男尚書都統布彥泰之女;側福晉博爾吉吉特氏,二等侍衛尚阿泰之女;庶福晉額塞禮氏,塞尹圖之女;庶福晉杭氏,翁普熙之女;庶福晉佟氏,吳格之女。五子:長子已革輔國將軍墨美,次子已革簡親王喇布,三子和碩簡惠親王德塞,四子穆濟衲,五子和碩簡修親王雅布;七女。 |
第三子 | 勒度多羅敏簡郡王 | 母側福晉扎魯特博爾吉吉特氏,巴格貝勒之女。崇德元年09月29日亥時生。順治12年12月19日卯時卒,年19歲。嫡福晉科爾沁博爾吉吉特氏,滿圖台吉之女。無子女。 |
第四子 | 巴爾堪追封和碩簡親王 | 母庶福晉瓜爾佳氏,札塔之女。崇德2年04月25日丑時生。康熙19年10月11日寅時卒于軍,年43歲。嫡福晉薩察氏,瓦禮之女;繼福晉瓜爾佳氏,輕車都尉塔爾喀齊之女;妾劉氏,劉相文之女;妾卓特氏,鄂爾濟泰之女;妾張氏,張啟封之女。五子:長子追封和碩簡親王巴塞,次子葉成額,三子額爾屯,四子奉國將軍阿爾蘇,五子阿爾台。 |
第五子 | 輝蘭都統 | 母為庶福晉安氏帖喇尼之女。崇德5年05月初8日辰時生。康熙40年12月初2日子時卒,年六十一。嫡妻薩爾圖氏,郎中丹岱之女;繼妻納喇氏,參領噶都渾之女;妾宗氏,宗進位之女;妾婁氏,伯車齊之女;妾金氏,伯魯之女;妾王氏,王洪志之女;妾張氏,張增玉之女;妾楊氏,楊增盛之女;妾王氏,雙鼎之女。十八子:長子輝錫,次子伊哈達,三子緯錫,四子九塞,五子章雅圖,六子奇資,七子瑪喇德,八子陽罇,九子萬德,十子祿景,十一子富朗,十二子佛奇,十三子瑪爾圖,十四子老君保,十五子赫順,十六子前鋒統領哈爾吉,十七子富雄,十八子德永保。 |
第六子 | 席圖庫 | 幼殤,母為庶福晉瓜爾佳氏,察喇禮之女。崇德7年07月22日子時生。順治8年12月初9日戌時卒,年6歲。 |
第七子 | 固美輔國將軍 | 母庶福晉薩爾都氏,雲騎尉達鈷之女。順治2年12月23日寅時生。康熙32年08月初2日午時卒,年48歲。嫡妻佟佳氏,侍郎錫圖之女;妾崔氏崔達之女。八子:長子固爾渾,次子察爾奇,三子墨爾森,四子都爾孫,五子呼保珠,六子柴塞,七子雄寶珠,八子索住。 |
第八子 | 留錫 | 母庶福晉鈕鈷祿氏,伯爾格之女。順治5年05月18日巳時生。康熙42年09月初5日子時卒,年55歲。嫡妻佟佳氏,護軍校富達裏之女;繼妻瓜爾佳氏,佐領威赫德之女;三娶妻納喇氏,書能圖之女;妾張氏鼐格之女。五子:長子恩齡,次子觀琳珠,三子西林,四子胥保珠,五子已革御史稽魯。 |
第九子 | 武錫告退輔國將軍 | 母庶福晉雲氏,德克素尼之女。順治10年04月24日丑時生。康熙46年12月初3日卯時卒,年54歲。嫡妻他塔喇氏,前鋒參領尼雅漢之女;妾張氏,平瑟之女;妾李氏,存珠之女;妾姚氏,姚雲清之女;妾李氏,李達之女;妾胡氏,胡永福之女;妾朱氏,朱祥之女。二十三子:長子奉國將軍西克特恩,次子伊藤額,三子奉國將軍西親,四子錫綿,五子錫達,六子錫森,七子五品官錫爾泰,八子錫克新,九子錫詹,十子伊詹,十一子錫理祿,十二子錫珠理,十三子錫泰,十四子錫德宜,十五子錫類,十六子錫蘇,十七子錫奇,十八子錫星,十九子錫海,二十子鄂齊哈,二十一子雙子,二十二子珠祿,二十三子錫惠。 |
第十子 | 海倫 | 順治12年01月27日子時生。母妾赫舍里氏,戴達禮之女。康熙2年05月初2日酉時卒,年十八。 |
長女 | 名不詳 | 封郡主,即和碩格格,母為嫡福晉鈕鈷祿氏,額亦都之女。天命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丑時生。天聰七年三月,嫁博爾濟吉特氏額爾克戴青。郡主於崇德七年四月卒,年二十六。 |
次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馬佳氏,古類之女。天命十年三月二十九日卯時生。崇德二年十月,嫁博爾濟吉特氏奇泰。婿順治3年07月卒;女順治18年07月卒,年三十六。 |
第三女 | 名不詳 | 幼殤。母為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天聰三年四月十五日卯時生。天聰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卯時殤,年二歲。 |
第四女 | 名不詳 | 封郡主,即和碩格格,母為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天聰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子時生。崇德七年八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穆章。額附順治元年十月卒;郡主順治十年八月卒,年二十三。 |
第五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馬佳氏,古類之女。天聰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子時生。順治三年十一月,嫁納喇氏索拜。婿康熙24年08月卒;女康熙32年03月卒,年六十二。 |
第六女 | 名不詳 | 封郡主,即和碩格格,母為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天聰5年08月21日卯時生。順治二年五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諾爾布。郡主康熙三年十二月卒,年三十三,婿康熙二十六年四月卒。 |
第七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馬佳氏,古類之女。天聰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寅時生。順治元年八月,嫁完顏氏阿喀密。婿順治九年十一月卒,女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卒,年五十。 |
第八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戴佳氏,松坤之女。崇德5年06月23日寅時生。順治11年04月,嫁李氏吳格。女康熙14年11月卒,年35歲。 |
第九女 | 名不詳 | 幼殤。母為庶福晉瓜爾佳氏察喇禮之女。崇德8年07月初6日寅時生。女順治6年11月卒,年6歲。 |
第十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庶福晉安氏帖喇尼之女。順治5年01月初3日子時生。康熙元年09月,嫁瓜爾佳氏塞楞額;女康熙7年05月卒,年20歲。 |
第十一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晉氏晉山隆之女。順治8年10月23日卯時生。康熙3年07月,嫁西林覺羅氏蘇柏林。婿康熙17年12月卒;女康熙42年02月卒,年52歲。 |
第十二女 | 名不詳 | 幼殤。母為庶福晉戴佳氏南達海之女。順治9年12月21日酉時生。女順治18年01月卒,年9歲。 |
第十三女 | 名不詳 | 無封。母為媵妾蒙郭蘇氏邁密之女。順治10年03月11日酉時生。康熙3年09月,嫁博爾濟吉特氏顧穆布;女康熙14年10月卒,年22歲。 |
第十四女 | 名不詳 | 幼殤。母為媵妾。順治11年08月22日丑時生。順治18年12月卒,年7歲。 |
世系
第一代:鄭獻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
追封簡親王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即舒爾哈齊第八子
第二代:簡純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初封簡郡王。濟爾哈朗長子富爾敦卒后,封世子。十四年,襲爵,改號簡親王。十七年,薨。
追封簡親王巴爾堪,濟爾哈朗第四子
追封簡親王傅喇塔,費揚武第四子
簡惠親王德塞,濟度第三子
追封簡親王巴賽,巴爾堪之子
追封簡親王福存,傅喇塔之子
第四代:革簡親王雅爾江阿,雅布長子
革簡親王神保住,雅布第十四子
簡勤親王奇阿通,巴賽之子
簡儀親王德沛,福存之子
第五代:簡恪親王豐訥亨,奇阿通長子
追封鄭親王經訥亨,奇阿通次子
第六代:鄭恭親王積哈納,豐訥亨之子。至此復號鄭親王
追封鄭親王伊豐額,經訥亨之子
追封鄭親王松德,積哈納之子
追封鄭親王西朗阿,伊豐額之子,
革鄭親王承志,西朗阿之子
鄭順親王慶至,松德之子
第九代:鄭恪親王凱泰,慶至之子
第十代:鄭親王昭煦,凱泰之子
鄭親王府位於北京西城區大木倉衚衕。明永樂年間為姚廣孝賜第。清師進關,定鼎燕京。順治帝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清代開國元勛濟爾哈朗的封邸。
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在辛酉政變失敗后,被割王爵,賜自盡籍沒家產。王府改賜道光帝第八子、鍾郡王奕詒,改稱鍾郡王府。同治十年(1870)又發還給已恢復世爵的第十五代鄭親王慶至,復稱鄭親王府。
民國后,第十七代鄭親王昭煦先是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天主教堂,1925年又租給中國大學為校址。今為國家教育部址,中國教育基金會所在地,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
明清史料》:“忠冠當時,功昭後世一雲”,“有貞臣之節,有良將之風”。“親歷戰陣,躬冒矢石,決策於萬眾之中,制勝於千里之外”,“處憂患而不驚,肩弘鉅而不亂。” 《清史稿》:“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蕭一山:“福臨以沖齡踐祚,奠定中原,征服華夏,其所以能成大業者,皆群臣襄贊之力也。當時宗室懿親,僇力行間,櫛風沐雨,勤勞佐命者:如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其殊勛茂績,誠可為開國之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