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亂

氣亂

“氣亂”在內經中指氣機紊亂,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為《內經》九種氣機失常病證之一。《素問·舉病論》:“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類經》註:“大驚卒恐,則神志散失,血氣分離,陰陽破散,故氣亂矣。”本證由於情志因素所致者常見呼吸喘促,神志散亂、心慌汗出,脈來急速不勻。治宜平驚鎮怯,安神定志;“氣亂”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為病證名,證見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泄,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等,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

解讀


1、“氣亂”在內經中指氣機紊亂,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為《內經》九種氣機失常病證之一,“驚則氣亂”。為七情影響氣機病因之一。
驚則氣亂指猝然受驚傷心腎,導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的病機變化。臨床可見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或二便失禁。《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2、病證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泄,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

中醫應用


1、“驚則氣亂”證治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大驚卒恐,則神志散失,血氣分離,陰陽破散,故驚則心氣散而無所倚,神氣越而無所歸,思慮惑而無所定,故出現眩暈、昏厥、麻木、震顫、痙攣等肝風內動的癥候,治以寧心安神、平肝熄風、潛陽定驚,可選天麻鉤藤飲、羚羊角湯之類加減。若心氣渙散,出現神思恍惚、魂夢顛倒,或善悲欲哭,如癲如痴,可治以養心安神、補脾益血,可選養心湯之類加減。
2、“氣亂”病證證治。
“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於腸胃之間,名曰霍亂。”
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泄,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暑吐瀉,不為霍亂也。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可服理中湯。寒甚腹痛轉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並四逆湯。以上諸證,並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葯不能療此證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香薷散解伏暑,壞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爾,當先補脾胃,不令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新久,宜煎錢乙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津液內耗,而引飲不止,內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