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垛鎮

江蘇省泰州市下轄鎮

大垛鎮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地處寧靖鹽高速與高興東公路交匯處,是興化城區的“東大門”,為興化市十大古鎮之一,是鄭板橋的故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板橋林園坐落於該鎮管阮村。

全鎮鎮域面積73.63平方公里,總人口35621人(2017年),轄有23個行政村,1個板橋社區,1個興化市新源輕工科技產業園。

歷史沿革


歷夏、商、周、秦以至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在包括今大垛在內的吳國東部沿海一帶“煮海為業”,生活在大垛這片土地上的先民便以鹽業和漁業為生。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興化境內的沼澤地露出水面,許多無地或缺地耕種的農民就掘土壘田。
宋元時期,大垛人口眾多,生產發展,形成了較大的自然村鎮。
南宋的抗金戰爭和元末戰亂,使大垛遭到嚴重破壞,一時生產凋零,地廣人稀。
明代洪武初年(約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洪武趕散”大移民,將蘇州閶門和崑山、句容、鎮江等江南幾十萬人口強遷到田多人少的蘇中里下河及鹽阜、兩淮廣大地區(《簡明中國移民史》)。由盧、沙、王、吳四大姓聚居的大垛重新崛起。
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部分江南居民為避亂而遷入大垛。
明隆慶、萬曆年間(1567-1620年),大垛鎮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興化重要集鎮。
延至清代,大垛與安豐、戴窯、竹泓、大鄒、唐子、中堡、白駒、劉庄、小海齊名,成為“興化十大鎮”之一,其中心地區隸屬興化縣所轄灶四(上)里。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佔領江南,江寧、鎮江、句容、蘇州等地的部分居民又遷入大垛定居。
民國元年(1912年),興化實行市鄉制,大垛為大垛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實行保甲制,大垛屬第二區。
1941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垛屬臨城區。
1943年10月,大垛部分地區隸屬草馮區。
1943年12月至1949年,大垛部分地區先後隸屬興東縣、溱潼縣。
1949年9月,大垛仍歸興化縣。
1983年,興化建鄉,大垛為大垛鄉。
1986年12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建立大垛鎮人民政府,大垛鄉仍為大垛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興化縣共轄19個區、242個鄉鎮,今大垛北部隸屬草馮區,中部隸屬大垛區。
1957年建立大垛鄉人民政府。
1958年,興化實行大鄉制,共為35個鄉和1個縣屬鎮,今大垛行政區範圍隸屬大垛鄉。1958年,今大垛屬竹泓公社。
1959年,大垛為興化縣7個片之一,管轄大垛、竹泓、林湖、昌榮4個公社。
1963年建立11個區,大垛區轄大垛、荻垛、陶庄公社。
1973年,興化為10個區,大垛區轄大垛、荻垛、陶庄、昌榮公社。

區劃詳情

大垛鎮
大垛鎮
截至2015年,轄大何東、大何西、趙家舍、儲家、徐家舍、姜庄、小許、小河、興蘆、東劉、羅田、西套、東套、大陶、小陶、單家、高顧、保寬、崇祿、安民、農科站、雙萬、許堡、馬庄、曹家、丁家、阮鍾、管阮、包劉、包徐、陳卞、蘇楊、吳家、聖家、肖庄、天和、吳楊、吳岔、興河39個村和鎮北、鎮南2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垛鎮位於興化市東部地區,距市府22公里。鎮域面積73.63平方公里。

氣候

地居北亞帶濕潤氣候暖中心區,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徵。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左右,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無霜期227天,年最高氣溫40℃(3-5天),最低氣溫為-5℃——7℃(少有),年日照率為53%。

自然資源


大垛鎮
大垛鎮
大垛是魚米之鄉,境內河港縱橫,土壤肥沃,適宜作物生長,灘地面積大,水生資源豐富,截至2004年,耕地面積5.6萬畝,水面面積3萬畝。

交通


公路

大垛鎮鎮區在寧靖鹽高速(S29)與興東公路(S333)互通出口處,京滬高速公路、興泰公路、寧鹽一級公路將大垛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路。

鐵路

新長鐵路、寧啟鐵路隴海線京滬線、浙贛線接軌。新長鐵路在興化設有客運站和貨運站。

內河水運

大垛鎮內有航道東入黃海、南接長江、西連經杭大運河,省級航道車路河緊臨鎮區北部,省級航道梓辛河和新塘港河在鎮區內縱橫交錯。

經濟


綜述

200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億元,社會總產值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上交國家稅金450萬元。
2013年全鎮實現GDP19.3億元,增長18.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00萬元,增長10%;技改投入財務發生數5.9億元;完成招商引資3.5億元,占目標任務的100%。全鎮共有招引和在建項目8個,其中億元項目3個、8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6000萬元以上項目1個。民營經濟凈增註冊資本1.34億元,全鎮新登記註冊私營企業34家,個體工商戶177戶,新增入園企業5家。

第一產業

大垛農副產品有江蘇的農業科技示範區樣板圩——東風圩;農業結構優化、品種優質、糧食豐收、經濟作物面積擴大。水產品豐富,多種經營共同發展。年飼養家禽300萬隻以上,是泰州地區商品禽、蛋生產的重要基地。蔬菜種植面積1萬畝次,主要品種有:荷仁豆、青刀豆、蘆筍、芋仔、蒜苔、洋蔥、包菜、菠菜、南瓜、蓮藕、香蔥、黃秋葵甜豌豆等。
截至2015年,適度推進規模種植,按照每村建立1-2個小農場的要求,全鎮流轉土地近5000畝。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農業服務組織2家。

第二產業

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5.9億元,增長26.1%;工業開票銷售收入7.53億元,其中,15家列統企業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62億元,增長48%。
截至2013年,全鎮擁有以機械、鋅品、服裝、保溫材料和量刃具等主導的10多個工業門類、近300家企業,2001年實現工業產值3億元,完成工業用電量1000萬千瓦時。某公司系全國最大的量刃具生產基地之一,氧化鋅銷售遍及全國。新開闢的1000畝工業園區。

第三產業

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5.7億元,佔GDP的比重提高3%,入庫稅收達2453萬元。
大垛鎮現設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信用合作社、中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等多家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信貸、電子兌付、開戶、存儲結算等各種形式的金融服務。
市場服務配套有大垛鎮運輸公司、公交公司。

社會


社會保障

2013年,社會保障工作深入推進,超額完成企業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擴面任務,並新建5家居家養老工作站,2家幸福院及1家關愛之家。

基礎設施

2013年新建文化路轉盤東側停車場200多平方米。
截至2016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00多萬元完成了4600畝“三和圩”和“紅旗圩”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設土質機耕路17.9公里,新建機耕橋27座,新建4個流量排澇站1座,維修排澇站1座、圩口閘2座,加固圩堤2000多米,疏浚生產河道43條11.5萬土方,疏浚縣級塘港河7.5公里22萬土方。

教育設施

大垛中心校是興化市首批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位於大垛鎮文化路東側。
興化市板橋高級中學始建於1968年,原名為“興化市大垛中學”,2000年遷址重建更為現名,2003年經興化市人民政府批准改製為民辦學校,2005年經泰州市教育局確認為江蘇省二星級高中,2009年經泰州市教育局確認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

服務設施

2013年,建成村衛生室20家,農村衛生改廁10個村4025戶。

文化設施

2013年,文化中心圖書新增1萬冊,社區文化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幼兒教育中心活動開展正常。

旅遊


旅遊景點

板橋林園
鄭燮墓
鄭燮墓
省級文保單位——清代“揚州八怪”領銜人物鄭燮(字克柔,號板橋)的墓園(又稱“板橋林園”)。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鄭板橋曾在管阮庄(即今管阮村)設館授徒。同時,管阮鄭家大場是鄭氏家族祖塋所在地。
三官堂
大垛鎮南婁庄村的清代佛寺建築“三官堂”則是常州天寧寺住持、常州佛教協會會長松純法師的披剃之所。在大垛這方熱土上產生了松純法師、靜海法師等大德高僧,為江蘇、全國乃至世界佛教事業作出貢獻。
陳卞文化遺跡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政權滅亡,興化著名詩人、書法家王貴一(字象山,明代宰相吳甡的妻弟)拋棄功名,在陳卞構築“檀園”隱居並著書立說。王貴一的兩個兒子——詩人兼書畫家王仲儒、王熹儒均長期居住於此,引來眾多國內學者、詩書畫家前來雅集。王貴一之孫詩書畫家王國棟與鄭板橋共同師從著名詩人陸種園,曾因“文字獄”被牽連。四牌樓上懸有一塊“詩畫名家”匾額,在所旌表的12人中就有王國棟的名字。
陳卞還有一座曾任清代廣東布政使(主管一省財賦)詩人徐炟(字元禺)的墓園。現存一塊長150厘米、寬60厘米、厚15厘米的白礬石墓誌銘告訴我們,徐炟生前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頗佳,是一位難得的清官。為此,四牌樓上懸有旌表他的“名賢鼎望”匾額。

代表人物


歷史上的大垛出過一位被譽為“才女”的邵太后。
邵太后胞弟邵喜被封為昌化伯,侄兒及侄孫均有蔭封。
邵太后的先祖邵斌,則是興化歷史上的一位清官。四牌樓上懸有旌表邵斌的“恩榮三錫”匾額。
僅四牌樓47塊匾額中,旌表大垛人及與大垛關係密切者就有4塊,即“名賢鼎望”、“詩畫名家”、“恩榮三錫”以及“才步七子”(旌表鄭板橋)。
清末民初,大垛又產生了書法家王宇、劉瑾、名醫何之華、何波泉等眾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