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節

牧人節

牧人節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朗縣金東鄉一帶以村為單位舉行的民間傳統節日。

牧人定義


1、以放牧牲畜為生的人.
在我國內蒙古地區長期以游牧為生的人們!
2、牧人
官名。西周始置。或簡稱牧,掌畜牧。《同簋》:“司場、林、吳(虞)、牧”。《國語·周語上》:“牧協職。”《周禮·地官》屬官有牧人,掌家畜飼養和繁殖,以供祭祀之需。

節慶時間


從古至今都是從藏曆九月廿二日那天開始,當地群眾像過年一樣隆重地持續兩三天。
為什麼選擇這個季節和日期?這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自然和生產、生活關係間的諸多原因。
藏曆九月,高原萬里晴空,天高氣爽,是景色最美的季節,果實成熟,牛肥馬壯,是收穫的季節;從生產、生活來講,農民們辛勞一年,莊稼已收,牧人們經三個多月游牧,趕著肥牛壯馬,帶著酥油奶渣等畜產品,回到了農區,回到了家。朗縣金東一帶雖屬農區,但牧業比重相對較大。夏季男人們趕著牲畜到離家很遠、海拔較高、水草豐盛的牧場上去游牧,到了秋季返回農區,與家人相聚;從宗教的角度來說,這天是藏傳佛教的降神節。

節慶現場


金東一帶的各村都過該節日,但特色鮮明、保持原有風格的就算來義村了。
牧人節的第一天,是各種活動集中的一天,有敬神、體育比賽、文藝表演等內容。
早晨,所有歸來的放牧人員身著獨具特色的節日盛裝——頭戴有毛的牛皮帽子,上身穿不去毛的犢牛皮縫製的套頭長坎肩,下穿氆氌裁剪的黑色褲,腳穿牛皮扁頭長筒靴,左手戴“覺旦”手鐲——寬皮帶上綴有許多小貝殼,右肩挎“切庫”袋(喂牛的鹽巴袋),袋子的右邊掛“烏日朵”(投石帶),左邊掛羊毛製成的紅色圍巾。手裡牽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氂牛,彙集在村頭,做前往牧場附近去敬財神的準備。各家各戶的大姑娘小媳婦身著華麗的服裝,帶著青稞酒來到村頭,為牧人們敬酒送行,囑咐他們虔誠敬神,祝願他們一切順利。牧人們喝了青稞酒,騎上各自肥壯的氂牛,威威武武、浩浩蕩蕩地前往敬神點“煨桑”(燒香),供奉“藏跋拉”(財神)。牧人們高呼“求財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牧業豐收”等求神、祈禱之詞。然後,回來在半路上舉行野宴。
之前到達的各位主婦和姑娘們,早已準備停當,趕緊為牧人們敬酒唱歌。被請來的喇嘛們一直在誦經並做了許多供品供奉“域拉”(土地神)。
牧人們準備賽氂牛,於是全村人一同豎起高10多米的大經桿,上掛許多染成五顏六色的氂牛尾,既神秘又威嚴。賽氂牛、敬“域拉”后,全村人在野外壩子上圍成圓圈,擺出自家精心準備的美味佳肴,席地歡宴。郊野宴足以表現藏民族崇尚自然,親和自然的習俗,在盡情的野外飲宴中,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歡樂和滿足。
下午,全村人回到村裡聚在一起聽牧人們說“白”。白是藏族民間文學形式之一種,以詩歌朗誦的形式讚美自己家鄉的景觀、人物和習俗。之後,男女分別排成半圓形的隊,手拉著手,跳起“果諧”舞。
第二天,全村人繼續聚在一起,大家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裡有權威的人坐在中央,其餘的人按年齡或威望左右兩邊排開,待牧人們也都坐下后,大家邊飲酒、喝牛奶、酸奶、吃新鮮奶渣等具有牧區特色的美味佳肴,邊閑談家事、生產事、天下事。節日是人們互相表達祝願,聯絡感情,化解誤會,增進友誼,加強群體意識的最佳時機,誰都不會錯過,誰也不願放棄。
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外來的客人為牧人們獻上哈達,敬他們幾個月辛苦奔波,操心受累,祝願他們身體健康,牧業興旺;牧人們以干奶渣串代替哈達,將穿成串的奶渣獻給老人和客人們,掛在他們的脖子上,感謝他們前來祝興、同樂。晚上,人們圍著篝火,唱起牧歌、跳起“果諧”舞,通宵達旦。
第三天,也許這一切仍在繼續……

阿爾卑斯山牧人節


阿爾卑斯山區牧人將牛羊趕到山上放牧的日子。在秋天牛肥羊壯時舉行。這一天牧民們把最好的牛羊趕到鎮上公開展覽,進行評比,優勝的披紅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