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秋夜獨坐的結果 展開

秋夜獨坐

秋夜獨坐

《徠秋夜獨坐》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此詩首聯寫詩人深思與悲哀的神情和意境:秋天雨夜、寂靜無人,詩人獨坐在空堂苦苦思索。領聯緊承首聯,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描寫環境的凄清。后兩聯寫覺悟和學佛:萬物有生必有滅,只有大自然才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全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寫出詩人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寫詩人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流露出詩人想皈依佛門的禪思,表現了詩人決心修佛、永離人間苦海的願望。

作品原文


秋夜獨坐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秋夜獨坐:題目一作“冬夜書懷”。
2.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燈下:點出夜。草蟲鳴:點出秋。草蟲:草叢中的小蟲子。
5.“黃金”句:《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時,有方士欒大詭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為五利將軍。后均無效驗,被殺。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黃金:道教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
6.老病:衰老和疾病。
7.無生:佛家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禪宗認為這一點人們是難以領悟到的。

白話譯文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髮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晚年的作品。王維全家人虔信佛法。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他苦行齋心,除飯僧施粥外,“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像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讚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彷彿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於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於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於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裡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慾,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徠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後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顧云:極平易,有點化。
《唐詩鏡》:三四輕便。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黃俞言曰:自然語,要是鍛煉中來。周啟琦曰:出口語圓湛輕便。
《唐律消夏錄》:上半首沉痛迫切,下半首直截了當。胸中有此一首詩,那得更有餘事?須知右丞一生閑適之樂,皆從此“悲”字得力也。
《此木軒五言律七言律詩選讀本》:全首隻注“唯有學無生”句。“雙鬢”、“白髮”、“老病”似乎言之復矣,須知是心口俱忙,不覺其然。悠悠生死海中者何以知之?
《此木軒論詩彙編》:五六從來不留頓,學者須一眼註定下文。識此,則知五六之不求甚工者,乃所以為工,而求工者多不成詩也。
《歷代詩法》:神傷幽獨,是夜情景。萬古如生。
《唐賢三昧集箋注》:真意溢於楮墨,其氣充足。清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讀之蕭瑟,增人道念。評。“欲二更”,“欲”字尖穎。后四婉不傷雅,筆高故然。
《唐賢清雅集》:一氣說下,最渾成。
《唐宋詩舉要》:吳汝綸評:挺起得勢(“白髮”句下)。

作者簡介


王維
王維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