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冠英

蕭冠英

蕭冠英(1892~1945),字菊魂,廣東大埔縣百侯鎮帽山村人。民國32年冬成立韶關市,他被調任為韶關市市長,愛國反清革命活動人士。

人物介紹


蕭冠英(1892~1945),字菊魂,廣東大埔縣百侯鎮帽山村人。8歲隨表叔赴新加坡學做生意,常積小錢購書,勤奮自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表叔資送其回國就讀,考入黃埔陸軍學校。因受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影響,加入同盟會,秘密從事愛國反清革命活動。
清宣統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1月12日廣東光復成立軍政府,胡漢民為都督。胡奉孫中山命,與同盟會黨人姚雨平鄒魯等組織北伐軍,姚任總司令,鄒任兵站總監,冠英隨軍北征。12月8日北伐軍在廣州誓師北上,經上海克南京,沿津浦線北進,在固鎮宿州一帶大敗北洋軍。時孫中山已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南北和議告成,北伐軍奉令結束北伐。冠英回粵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兩年後畢業,得鄒魯之助,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稽勛局官費選送日本留學,入九州帝國大學電工學系。
民國9年(1920)冬,冠英從日本畢業回國,從事電力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常撰文在報章雜誌發表。民國10年,鄒魯任兩廣鹽運使,委派冠英為水東鹽場知事,主管電白茂名兩縣鹽場業務。當時鹽場分散,產量極低,管理困難,私梟猖獗,影響財稅收入。冠英到任后,力加整頓,將鹽場化零為整,嚴加管理,厲行緝私,使產量稅收同時倍增,甚為鄒所器重。民國11~12年,冠英調任廣東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民國16年,冠英任汕頭市市長,擘劃市政建設。在擴展市區馬路時,日商台灣銀行、英商德士古洋行兩大建築物均在拆遷線內阻礙施工,前任屢經交涉未果。緣該兩行買辦欲借帝國主義餘威乘機勒索,冠英親自會見英、日兩國駐汕領事,指陳國際關係,要求互相尊重,據理力爭,卒獲勝利。后他調任順德縣縣長。民國17年夏任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程籌備部少將主任、潮梅行署財政處長、潮汕戒嚴司令。
民國19年8月,廣東省政府設置電力整理委員會,冠英任總經理。民國20年2月,鄒魯出任中山大學校長,冠英任教務長。鄒魯遵照孫中山生前要在石牌為廣東大學建設新校舍的遺願,一邊委託冠英負責建校規劃,一邊呈准西南政務委員會在徵收舶來肥田粉捐中加征附加費作建校經費。后國民政府撥款250萬元,董事會向海內外發起募捐建校專款,經費得以解決,冠英則全力協助鄒魯建設中大石牌新校舍。
民國26年抗戰軍興,鄒魯入京襄助政務后,冠英代理中大校長。民國27年,日本侵略軍南侵,廣州危急,中大奉命西遷,因事起倉促,缺乏準備,始遷羅定,繼遷廣西龍州,最後定址雲南澄江。冠英跋涉長途,歷時115天,行程119萬餘里,使中大在戰亂年代得以弦歌再續。
冠英在中大任職期間,相繼發生“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國民政府內部對日問題存在著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大是華南抗日運動的中心,使廣東統治者傷透腦筋,發生過開除抗日學生事件,引發了要求鄒魯辭職的風潮。在風潮中,冠英痛恨日本的野蠻侵略,站在抗日師生的立場,傾向於學術自由,對進步教授均力薦和聘任,如聘郭冠傑(法學院長)、李超恆(法學院教授)、李敦化(工學院教授),又如何思敬、鄧初民等教授。一次,出於陳濟棠的壓力,校方要冠英解聘何思敬與鄧初民,蕭冠英以聘約發出不能收回為詞,拒絕校方的要求,並支持他們用馬列主義觀點講課。民國25年1月,學生抗日救國運動高漲,廣東教育廳招牌被拆走,於是發生荔灣橋捕殺學生事件,國民黨當局下令戒嚴,搜查何思敬、鄧初民住宅,冠英事前著其弟雋英(時任社會學系教授)暗中通知何、鄧及時趨避。對進步學生冠英亦儘力援護。
冠英職去中大后,回抵曲江,即被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任命為廣東農田水利處處長。民國32年冬成立韶關市,他被調任為韶關市市長。
民國34年1月,日本侵略軍為打通粵漢線向西進犯,韶關市機關疏散,建制撤銷,蕭冠英回原籍大埔老家居住。終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