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川
白志川
白志川,1956年12月出生於新疆伊犁,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現任西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西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1978年2月-1982年2月在西南農業大學農學系本科畢業,1982年3月-1985年1月在西南農業大學生物學基礎部植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留校。出版專著《青蒿的栽培與加工》、《青蒿、金銀花的栽培與加工技術》、《薄荷、香桂高效栽培與加工技術》。主編《結構植物學》教材、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規劃教材《基礎生物學》、參編林業部“十一五”規劃教材《植物學》、農業出版社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主持重慶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西南大學項目多項,主研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項目(948)“高效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鑒定克隆技術”研究課題等。主持或參加學校與地方合作科研項目10多項。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20多篇。2003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乾花製作方法”發明專利一項。1996年開始培養植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現已培養研究生30多名。
任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黨委委員,植物學系主任。擔任中央與地方共建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重慶市植物學會副秘書長、重慶市發改委青蒿產業專家組組長、重慶市司法局種植業司法鑒定成員、重慶市巴渝中醫藥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瀘州市發改委特聘“瀘州市優質甜橙科技示範園及種苗繁育基地建設”科技顧問、重慶市市級科技特派員,中共園藝園林學院植物學專業研究生黨支部書記等職務。
1.經濟植物有效成分及藥用植物指紋圖譜研究
中藥指紋圖譜研究已成為當今我國中藥基礎研究的重要領域與熱點,研究趨勢將向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從單指標向多指標綜合發展,以建立體現普效關係的指紋圖譜。該研究在中藥的品質評價、規範化栽培、新葯研製等方面,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這方面,承擔了2005年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藥材玄參的指紋圖譜研究”,發表文章多篇。
2.藥用植物規範化栽培和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種質資源保護主要研究重慶和我國西南地區道地以及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野生變家種和進行優質高產規範化栽培技術、優良品種選育與種質資源標準化及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等。在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研究與質量標準研究方面,主持"重慶江津金銀花生產管理規範GAP研究"、"儀隴木瓜生產管理規範GAP研究"、“綦江縣木瓜栽培技術研究”等,參與"中藥材鬱金的生產管理規範GAP研究"項目,培養中藥材栽培方向研究生10人,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3.經濟植物組培快繁與試管開花技術研究主要是建立經濟植物種苗高效脫毒與快繁,已經研究青蒿的組培快繁,誘導出四倍體青蒿苗。試管開花是指用組織培養的方法,使植物開花的過程在培養容器中完成。開花誘導是通過控制培養條件和培養基組成,研究外部因子對外植體花芽分化的影響,誘導處於營養生長期或生殖生長期的植物開花,為植物開花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實驗系統。已研究成功微型月季、石竹、微型雞冠花等的試管開花技術。2000年以後在核心期刊發表的主要文章:1. 不同採收期川丹皮多組分化學成分變化規律研究。中國農業科學,2006,39(5): 997-1003. 獨著
2. 不同產地與加工方法玄參中肉桂酸的含量測定.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28(3):425-427. 獨著
3. 香桂的花芽分化初步研究.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22(3):249-250.第一作者
4. 香桂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初步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0,22(4):290- 294. 第一作者
5. 奶芎和山川芎與川芎的薄層色譜比較。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6):518-520. 第一作者
6. 中藥復方中甘草、紅花的薄層色譜定性鑒別。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5):629-31. 第一作者
7. 硫酸水解豆粕製備複合氨基酸的正交試驗。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27(6):774-776. 第一作者
9. 活性炭在人蔘總皂甙注射液製備工藝中的作用。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5,27(5):592-595. 通訊作者
11. 人蔘莖葉總皂甙提取精製工藝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4):479-482. 第二作者 導師
12. 長葉胡頹子根莖化學成分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006,31(12):988-989. 導師
13. 中藥玄參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 西北農業學報,2006,15(6):158-162. 通迅作者
14.玄參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 湖北農業科學,2006,45(6)782~785 通迅作者
15.玄參藥材HPLC指紋圖譜的研究 中藥材,2006,29(12):1295~1299 白志川
16. 雙氫青蒿素的指紋圖譜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2):6708-6710通迅作者
17. 迷迭香扦插育苗試驗初報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5):285-289 通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