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漁隱圖

清溪漁隱圖

《清溪漁隱圖》是宋代畫家李唐創作的長卷絹本水墨畫,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描繪錢塘一帶山區雨後景色,綠樹塊,用勁細流暢的線條寫水流、蘆葦,用重筆濃覆,坡泥濕翠,溪水湍流,前端一村翁垂釣江葦間,點出“清溪漁隱”的主題。此圖用闊筆濕墨畫樹、坡地、石細,縱中有澀,重中有輕,有一種節奏美。

畫作內容


清溪漁隱圖
清溪漁隱圖
畫面上表現的是夏雨初收后的漁村小景。近景為山坡堤岸,坡石橫卧,林木蒼鬱,幾棵大樹倚石而立。樹榦粗壯,根部露出地面,枝葉茂盛,山溪蜿蜒而下,溪水由山間急流而出,水磨坊臨溪而立,板橋橫架溪上,將兩岸連接。繞過山坡,地勢平緩,河水清幽,遠處沙岸迷茫,汀渚伸至河間,河岸和河邊蘆葦,草木叢生。有一老人坐於船頭,橫竿垂釣,顯得悠然自得,漁舟在蘆葦叢中隱現。畫幅右端,淺灘上有數塊小石,半露在水面,透過水麵可以見秀石全形,顯示出溪水的清洌。
《清溪漁隱圖》,署款“河陽李唐筆”,寫在卷末樹榦間。在畫絹的上中段有“李唐清溪漁隱”六字,上鈐“御書之寶”一璽。引首有王顯之篆書“清溪漁隱”四大字,拖尾有宋人題跋,署“嘉熙丁酉孟冬旦書”。收傳印記有: “紹興”(半印)、 “甘氏家藏”、 “和齋”、 “丹陽開國”、 “葉蕃”、 “米氏家藏書畫子子孫孫保用享”、文彭收藏印三方、項元汴收藏印四十七方、梁清標收藏印六方,又一印不可辨識,還有清乾隆、嘉慶諸璽及乾隆題詩。

創作背景


李唐在徽宗時為畫院待詔。靖康之變后,南渡到臨安已近八旬,當時其山水畫未得時人所重。由於接觸了江南山水,使他慧眼豁然開朗,山青水秀,樹翠石潤,風輕雲淡,撥開了畫家的心弦,自此後,繪畫以山水為主,於是山水畫的畫筆濕潤了,線條拉長了,水墨流暢淋漓,寫活了錢塘山水,創製了前人未有的“大斧劈”皴法。《清溪漁隱圖》就是他晚年變法的山水畫新體貌,足具代表性。

藝術鑒賞


技法

《清溪漁隱圖》局部
《清溪漁隱圖》局部
全圖乃錢塘一帶山區雨後景色,綠樹濃覆,坡泥翠濕,溪水湍流,滾過板橋、雲碓,前端一村翁垂釣江葦間,點出“清溪漁隱”的主題。李唐施出闊筆長撇,利用絹素能暈墨漬水的特殊性能,充分描繪出雨後山石明凈而潤濕的效果。
此圖筆墨十分精練,畫法刪繁就簡,水墨齊下。山石用水墨大筆側鋒橫掃,純用大斧劈,筆墨齊下,闊略毫放,墨氣淋漓。樹榦用闊筆濕墨畫成,樹葉不用雙勾,而是以大筆隨意點染,水墨淋漓,濕潤渾厚。平灘沙渚遠岸,用淡墨渲染不見筆痕。溪流及水紋用中鋒勾出,細勁飛動。人物雖是點景,用重墨寥寥數筆,神形俱全,顯得神完氣足。板橋漁舟和屋宇以重筆焦墨畫出。總之,整幅作品的筆墨在粗細、濃淡的對比中,達到富有變化而又和諧統一,不論在意境追求或筆墨技法上與李唐另一幅作品《萬壑松風圖》截然是兩種格調。

構圖

此畫整個構圖新奇多變,寬闊水面採用大片空白,和近景所畫諸多景物的大塊黑色形成強烈的對比。山間溪流盤旋曲折,將近景和遠景縮短了間距,融為一體,近景的大樹交錯有致,無羅列呆板之嫌。其間穿插的小磨坊、小舟、板橋等,通過這些小細節描繪,不覺零散和雜亂,而且與整個畫面上的主體和諧地融合在一個統一體內,不但起到了豐富畫面內容,而且又活躍了畫面的氣氛。

名家點評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此圖筆墨十分精練,是李唐南渡后的風格,和范寬那種骨體豐健、皴擦嚴謹、墨色積染濃厚的風格迥異。

歷史傳承


該圖先後為宋徽宗趙佶及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清《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李唐(約1049-1130后,另一說約1070-1150后),南宋畫家。字唏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南渡后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長山水、人物。變荊浩、范寬之法,蒼勁古樸,氣勢雄壯,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蕩之趣。兼工人物,初師李公麟,后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並以畫牛著稱。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煙寺松風》《採薇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