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昰法師
函昰法師
函昰法師,字麗中,號天然,廣東省番禺縣吉逕村(今花縣北興區吉星鄉)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生有異稟、聰敏過人,六歲就讀私塾,十三歲擬注《周易》而向老塾師請教,「太極究為何物?且兩儀未生、極何從住?兩儀既判、極何從去?」老師不能答。
早懷匡時濟世志
明朝天啟四年(一六二三年)補諸生(經考試錄取入府、州、縣就學的儒生),日與邑人梁朝鍾、黎遂球、羅賓王、李雲龍及東莞陳學、張二果、博羅韓宗 等,在散木堂(廣州城東芳草街羅賓王家)互相切磋問難,縱談時局世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慨然以匡時濟世為己任。
不選名揚選佛場
明朝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年)得舉鄉試,家中擺宴慶賀、賓客盈門。他卻淡然視之曰∶「功名富貴非我所求」。翌年赴京會試落第。還至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卧病於金牛寺,夜感異夢,汗透重襟、不藥而癒。自此斷欲絕葷、專心參究佛曲。
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年),偕張二果同登廬山雙劍峰黃岩寺,拜謁空隱道獨禪師(一五九九~一六六一年),禪師示偈曰∶「風幡一頌解投機,千里同風事亦奇,三上黃岩問端的,實知野老不相欺」。這使他對禪機更感興趣。
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眼見時局日非,遂決意皈向佛門,是年冬,以再次赴京應試為名北行,辭親之日,父本凈公祝曰∶「此行當得官帽歸」!但他喃喃自語∶「帽子倒有一頂,只恐不是烏紗」,於是再上廬山尋謁道獨禪師。其時,禪師已移錫金輪峰之歸宗寺,知其誠,遂為剃髮,賜以名號,為曹洞宗三十三傳法嗣。在歸宗寺,得嘉魚熊開元,新城黃端伯、休寧金聲等在俗舊雨到訪,同氣相投,禪悅相契,深感有緣。
開法訶林振宗風
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道獨禪師應請返錫嶺海,住持羅浮山華首台,天然和尚受任為首座,助師宏揚佛法。當時華首台得到梁朝鍾等眾檀越資助,蔚為粵東大剎。
崇禎十五年,天然和尚省親於廣州。趁此良機,名士陳子壯率諸人士延請和尚入住訶林(即光孝寺)開座說法。道獨禪師聞報,遂賜以拂子井《傳法偈》,命函可(函昰法弟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年)持至訶林以示信允,《偈》雲∶
祖祖相傳只一心,青原南嶽不須分∶
三玄照用非他立,五位君臣為此陳。
棒下無生凡聖絕,臨機不見有師僧。
訶林重豎風幡論,卻幸吾宗代有人。
天然和尚不負禪師重託,在訶林應機施教,如洪鐘待扣,宗風丕振、道聲遠播,其開法講述,見載於《訶林語錄》、《光孝寺志》等書。
身在佛門哀國殤
天然和尚住持訶林,聲譽日隆,得到十方善信樂助,重修殿宇「營費逾萬金,時越竟六載」(見《光孝寺志》)。風幡堂工竣之日,和尚賦七律一首,抒發國變之哀∶
夢斷風幡不可尋,虛堂猶見古人心。
一池春水臨高閣,十畝荒煙想故林。
人事暗消芳草盡,道情偏共亂雲深。
此時明月知何恨?薄影橫窗會幾吟!
復在方丈室題《四言偈》以明志∶「可以終隱,哀我後人;可以終默,誰啟先民?毋尚孤潔,任其愛嗔;四眾之式,不緇不磷;深心堅忍,盡未來心」。
又對侍者說∶「內無繫念,外無長物,一瓶一缽,一仗一笠。要行便行,要住便住,無愧古人,無欺後嗣」。
偈語、題書、言教皆表明他雖然身處方外,個人得失已無繫念,可是愛祖國人人有責,作為「四眾之武」,必須「無愧古人,無欺後嗣」!
忠肝義膽一詩僧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毅宗皇帝自縊,清兵大舉南下。天然和尚始則偕父母親屬避居廣州白雲山和南海西樵山,後來由眾弟子擁戴,駐錫番禺縣員崗鄉隆興寺(後修建改稱海雲寺),仍與抗清復明志士聯繫。是年冬,福王朱山崧在南京即帝位。翌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時,舊友黃端伯死節,和尚聞報,有詩悼之∶
品行文章第一人,曾隨匡岳憶前身。
分明學得無生處,博得浮名答舊因。
徽州隨後亦被攻陷,金聲殉義。和尚亦悼以詩∶
頭目髓腦君甘舍,山河日月淚難干。
可憐石上三生活,回首歸宗夢裡看。
最後,清兵攻破廣州,梁朝鍾和霍子衡父子均壯烈犧牲,和尚作詩哭之(哭梁朝鍾)∶
興明千古節,就義且從容。
生死去來際,衣冠談笑終。
草堂雲漠漠,寒夜雨溶溶。
一片情孤絕,相對入碧峰。
又有詩哭霍氏父子∶
生平多慷慨,死國在儒林。
父子情俱重,君臣義獨深。
碧潭今日事,明月古人心。
俯仰堪誰語,一堂應對森。
山河易主痛肝腸
秩宗首義車先裂,文苑連營陣亦亡。
萬古江山皆易主,一朝簪紱自從王。
從此,天然和尚知道時局已定,感嘆「所傷法運哀,死者皆賢良」、「法眼在一時,歲月多荒唐」。而心靈深處如「雄獅怒吼」般的國家民族之痛,惟有以詩表達。
《秋興》∶
誰向峰頭數劫灰,河清海晏兩徘徊。
新亭淚盡江山在,故國歌殘禾黍哀。
落落燕泥秋社沒,亭亭雁字朔風催。
淵明不解長休意,爛醉東籬任菊開。
《子規》∶
已知宮闕生芳草,猶抱愁心泣夕陽。
無奈東風增惆悵,有時寒雨助凄涼。
聲隨流水涓涓遠,自染殘紅黯黯傷。
莫向山齋悲舊苑,曉鍾微月夢初長。
《送朱人遠入蜀省覲》∶
盛氣看雄劍,因深弔古哀。
空山夏禹廟,春草越王台。
揚馬人何在,乾坤眼獨開。
登高須載筆,好試大夫才。
參究禪機研法典
天然和尚學有師承,先得淵源於孔、孟,壯歲以儒入佛,深究經、律、論,以禪宗為綱領,融通各宗學說,又以其參究心得撰著有《首楞嚴直指》十卷,《楞伽心印》四卷,《金剛正法眼》和《般若心經論》等,均是禪宗要典。
和尚在日常弘法闡明禪宗要旨時說∶「我這裡也沒有妙句玄言,也沒有向上向下。只要眾兄弟『知得著落』。你若一日知得著落,便識古今,善知識!休歇處原在此,古今善知識指示人處也即在此。」(見《訶林語錄》)
所謂「知著落」,即修禪中是否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是否頓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示學人必須努力自己薦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和尚在普度眾生,凈化人心方面,也結合儒家忠孝廉節思想,啟迪聽眾做人要有剛烈耿介的民族氣節。忘四相,無私心,止惡行善,才能施無畏,做到利濟人天,愛國愛民。
普化群賢禮覺皇
有一段時間,天然和尚外出雲遊,並應邀住持福州長慶寺、廬山歸宗寺和羅浮山華首台,都是他的師尊道獨禪師昔日弘化道場,後又應門下弟子今釋澹歸之請,住持新建成之丹霞山別傳寺,晚年回到家鄉海雲寺。和尚在海雲寺住持為時最久,聞風到此皈依和長年侍奉在側的弟子也最多,他們互相唱酬而成編的《海雲禪藻》,至今刊行,在這本書中記載著富於民族氣節,不願稱臣異族的粵東志士,相率投奔天然和尚座下,削髮為僧以示抗拒。據《粵東遺民錄》載,計有∶尚書劉遠生、高丘伯、侯柱,都憲袁彭年,憲副何運亮,給諫金堡,中丞劉湘客..邑人屈大均、王邦畿、潘(木+某)元等三千多人,門下法嗣有「十今」,相與唱酬有六十詩僧,教化之深,影響之大,為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廣東佛教史所罕見。
舉家共唱無生曲
據今辯所撰《天然昰和尚行狀》稱∶「師生平古道自持,壁立千仞,提倡綱宗..執弟子禮問道,不下數千人,得度弟子多不勝紀..師闔家出世在盛平時,生我、同生,所生、以至妻媳,舍世緣如棄敝履。」
父本凈公(一五八一~一六??年)於順治七年(一六五○年)三月由廣州往番禹海雲寺剃髮受具足戒,和尚撰《喜老父剃髮》∶
七十方離俗,皤然成老僧。
人間猶父子,世外得親朋。
底事商塵動,清宵共佛燈。
隱峰曾有妹,先比樂仍仍。
和尚母親林氏(一五八四~一六六二年),皈依道獨禪師,法名函福,字智母;妻亦出家,法名函脫,字善解;次妹法名今心,字頓徹;季妹今再,字來機,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創建無著庵於廣州小南門之麗水坊(今在德政中路);俗子曾琮,立室後亦落髮,法名今摩,字訶衍(一六二九~一六九八年),結茅於匡廬鶴鳴峰,影不出山三十年,天然和尚立為第三法嗣。
《番禺縣續志》載《鼎建無著庵碑記》稱∶「..時值喪亂之餘,鄉閭盪析仳離,窮嫠苦節,弱息無歸,今再從而招之,出家在家弟子恆數百人」。由此可見,乃是嶺南佛教史上第一間尼眾叢林,天然和尚親題「無著地」三字。
功圓果滿證菩提
受到天然和尚感化的不僅有芸芸眾生,也有不可一世的當代梟雄平南王可喜(一五九○~一六七六年)。《天然昰和尚行狀》提及∶「..尤喜與諸英邁暢談,窮其隱曲,以發其正智,於生死去就,多受其法施之益。即一闡提與自負奇才而不可一世者,見之無不心折」。在和尚及弟子們凜然正氣的威儀和善惡因果的循循誘導下,尚藩樂善好施,在重修廣州各大寺庵中有大功德焉。有一日,尚藩去雷峰寺拜見天然和尚,叩問本人禍福。和尚對其直言∶「平王具有佛性而無定力,『蕭牆之禍』近在目前,遑論其他耶?」尚藩受一言警醒,自知之明,即行申報歸老遼東。其子尚之信繼續行兇作惡,不得善終。
道獨禪師訂立了今後法脈輩份,道、函、今、古、傳、心、法、默、契、相、應、達、本、宗..。天然和尚深明師尊本意,物色了十位法嗣(「十今」),擔當弘化一方之重任,無令斷絕,他們分別在廣州海幢寺、番禺海雲寺、鼎湖慶雲寺、潮州開元寺、丹霞山別傳寺、福州長慶寺、廬山歸宗寺、棲賢寺、凈成寺住持和發展法系徒眾。到民國時期,住持寺庵的僧尼法名有部分與曹洞法脈相符。
天然和尚預知時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所作《八月初五日示諸子》有句∶「床頭休問菊花期」。果於八月二十七日圓寂於海雲寺方丈室。示寂前書偈別眾∶
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如是不是亦如是,是不是亦如是。星宿經天,霜風匝地,汝諸人到這裡,大須仔細。七十八年老道翁,翻轉面來,不知是我是你,信手拈來,猶較些子。
可見高僧道德修養,體證真常,來去自由,解脫自在,果滿功圓。
後人贊曰∶
三教同源等無異,惟茲灼人乃二視。
儒門淡泊世交喪,誓向空王豎赤幟。
諸見既滅覺照空,得無所得住圓位。
一毛端霎現金身,大千拋擲同遊戲。
從上窠窟盡掀翻,瓦礫生光無剩義。
目空今古道風孤,超濡世間扶正氣。
入坐道場四十秋,龍象蹴踏誰能企。
南天佛國賴重興,洞上宗綱終不墜。
我無生滅隨因緣,道樹忽枯涅盤至。
恆沙劫壞塔巍峨,如是如是亦如是。
●參考資料∶《光孝寺志》、《天然(日+正)禪師塔志銘》、《天然年語》等。
註釋∶
1、青原行思(六七一~七三八年),六祖弟子也,其後衍派雲門、曹洞、法眼三宗;南嶽懷讓(六七七~七四四年)亦六祖弟子。其後衍派溈仰、臨濟二宗。有資料顯示,在天然和尚到訶林住持的前前後後,光孝寺長時期由臨濟法脈弟子主法席。所以道獨禪師偈語有「不須分」之告誡。
2、三玄--臨濟義玄(七八七~八六七年)接引學人,有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方法,量材施教。在這句詩中「三玄」代指臨濟宗。
3、五位君臣--洞山良價(八○七~八八三年)接引學人的五種簡要分別。這句詩說的是曹洞宗弘法綱要。
4、秩宗--禮官、主郊廟之官。《書經·舜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後世均稱禮部為秩宗。陳子壯歷官至禮部右侍郎,和尚是以「秩宗」稱之。
5、文苑連營--陳子壯,子升兄弟與同里黎遂球,陳邦彥等文士「以文章聲氣遙應復社(反清復明)。」和尚詩句「文苑連營」所指即此。
6、新亭淚--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蘇江寧縣南。西晉時,過江諸人每至春秋佳日飲宴於此。東晉元帝時(三一七~三二三年),丞相王導與客宴於新亭,周豈頁在坐,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於是相視流涕。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對泣耶」。和尚詩意無異作王導之語也。
7、禾黍--西周亡後,周大夫過故宗廟宮室,所見盡為禾黍,彷徨不忍離去。
8、落落--孤獨貌;秋社--古人在立秋後,設祭以酬土神。(唐)韓《王山樵人集·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句意說「明朝社稷已經沒落了」。
9、亭亭--孤峻高潔的狀態,此句是說∶「是嚴酷的政治現實催使我皈依佛門以保持孤峻高潔的狀態」。
10、長休--官吏長期去職休假。七、八兩句意為∶「從今以後,完全徹底獻身於佛教事業,比陶淵明的歸隱更清醒、堅定」。
11、明朝又被稱作朱明,朱者,紅也。此句又是身懷故國之痛的抒發。
12、今辯--字樂說(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年),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夏,立為天然和尚第六法嗣。
13、有妹--指和尚季妹,法名今再,字來機。
文化科技人文烹飪釣魚休閑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