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會計

決策會計

決策會計是運用會計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系統地、科學地描述企業各項決策方案的形成,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及結果作出超前評價的一種“事前規劃型”會計規範。它通過會計特有的方法,對企業未來的效益和損失進行計量、報告和控制。它是會計學科里一個值得研究和推廣的重要領域。

決策會計是指為企業預測前景和規劃未來服務的會計,又稱“決策與計劃會計”。決策會計以經營決策經濟效果的分析評價為其核算內容,並通過計劃(預算)將經營決策所選定的有關方案數量化和加工、匯總。它通過財務會計信息和其他有關信息,對利潤、成本、銷售及資金等專門問題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和決策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上,把通過決策程序所確定的目標用數量形式加以匯總、協調,編製成企業的全面預算;再按照責任制的要求加以分解,形成各個責任中心的責任預算;用來規劃和把握未來的經濟活動。

決策會計的對象


決策會計的對象是企事業單位未來貨幣化資產的運動及其結果,即在未來某一時期經貨幣計量后的有形、無形資產流入與流出的預計數量。它與現行財務會計的對象有以下不同之處。
1.超前性與總結性的區別
決策會計利用各種、情報,運用會計的方法計算各決策方案的預期效益,優化決策方案,據以控制和考核決策項目的運作,具有明顯的超前性;而財務會計則是對資產運動的過程及結果作出描繪和反映,其重心在於“觀念的總結”。
2.可選性與唯一性的區別
決策會計系統應按不同方案的貨幣化資產運動的趨勢設置,不同方案之間要能比較,便於選擇。而財務會計的報告結論卻是唯一的。
3.假定性與真實性的區別。
決策會計是在現有各方面的基礎上,在多種假設中確定的,將貨幣化資產流量通過合適的數字模型表達出來,決策對象的循環過程可表現為直線型或曲線型。而財務會計報告卻要求真實可靠,其會計核算程序是周轉循環型的。

決策會計的職能


決策會計的職能在財務會計固有職能的基礎上,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新發展。
1.參謀職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會計的參謀職能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會計人員應將掌握的各種數據變為活的,按照企業管理的不同要求,加工成為各種有用的資料,供決策者參考。
2.預警職能
市場經濟的瞬息變化,要求會計提供的各種不能等到相關過程完結后才去,滯后就失去了價值。決策會計核算體系,就是通過反映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資源要素的變化來測定大環境的現狀和變化的趨勢,做到預先發現對企業發展的制約影響並給予事先預警。
3.參與決策職能
會計參與企業的高層決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如企業內部的成本、費用、收入,外部的市場價格、稅收等等,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掌握有關的數據和的會計人員,都有充分的發言權,這對決策方案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是一個有力的保障。

決策會計的原則


決策會計的原則應包括會計基礎和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配比性、謹慎性、可行性等基本內容。決策會計的會計基礎宜選擇“收付實現制”。因為決策會計所反映的是未來企業貨幣化后的資產流量,它可以將費用的發生直接表現為決策項目的資產流出,效益的獲得直接表現為決策項目的資產流入。這樣,便於對決策項目的資產流入與流出進行比較,以優選決策方案。
可靠性要求決策會計提供的要有較高的可信度。由於市場變化和企業經濟活動帶有不確定性,決策方案不可能絕對精確。但對其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卻是可以的。決策報告具有可靠性,它才有用。
相關性要求決策會計在、加工處理、傳遞決策會計的過程中,必須滿足與企業有關方面的不同要求,考慮與企業有利害關係的社會集團對會計需要的不同特點。
謹慎性要求在優選決策方案時,充分考慮企業風險,合理估計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其核心是在決策過程中儘可能留有餘地,使決策方案建立在比較穩健可靠的基礎上,儘可能減少經營者的風險。
可行性要求會計在參與決策時要全面考慮需要與可能、成功的概率、確定因素與不確定因素,把決策會計工作建立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的獲取切實可靠的基礎上,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

決策會計的方法


決策會計涉及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決策會計方法的多樣性。但總的來說,可分為以下兩種:
1.定性分析決策
這是多種經驗判斷方法的運用,是會計人員依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藉助他人的知識和經驗,在決策的各個階段,利用掌握的對未來的情況綜合分析判斷,提出決策目標、方案、參數,並作出相應的評價和選擇。這類方法的優點是簡便、靈活、省時省力,但其缺點是嚴格論證差,主觀成份大。
2.定量分析決策
這是一種數學分析法,這類方法是根據掌握的有關、數據,建立數學模型,用直線或曲線來描述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按某一方向、規律延伸或變化。這類方法在實踐中被證明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例如:價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回收期法成本加成法現值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凈現值法、線性規劃法、矩陣法、代數法、差量分析法、經濟批量法、貢獻毛益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等。這類方法的實質是把所涉及的變數與變數以及變數與目標之間的關係,用數學模型將數量之間的關係表達出來,然後按照決策的前提條件,計算出多個可能出現的結果,在多個決策方案中進行量的比較。定量分析法確定的決策方案的精確性與嚴密性較好,有利於掌握有關變數之間的內在聯繫。但其主要問題是如果把握不好,就對客觀經濟變化缺乏應變能力,有其局限性。故仍需與定性分析法相結合,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進行定量分析,否則易變成純數字遊戲。

決策會計報告形式


決策會計報告不同於常規的財務會計報告,它是一種“事前規劃型”的未來貨幣化資產流量運動的描述。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根據配比原則建立以下關係式,編製決策會計的效益報告
決策收益-決策成本=決策損益。決策收益是指企業在未來某一時期對決策方案的實施,所增加的現值價值量,如企業預計上交的利稅,職工預計增加的收入,下期凈資產的增值等。決策成本是指實施決策方案所需消耗的資源或企業為此而帶來的損失。如機會成本損失、環境成本、自然資源成本、安全成本、人財物的投入等等。通過該報告,反映了對國家、企業、職工三者所作貢獻和受益的程度。
2.根據謹慎性原則建立下面的關係式,來編製決策會計資產負債表
決策資產-決策負債=決策凈資產。決策資產是指企業為增加未來一定時期的盈利,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投入的資源和預計獲得的收益之和;決策負債是根據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所預計的未來實現的對社會、職工和其他投資者的貢獻目標;決策凈資產是指在決策方案實施之後企業所擁有的資產之和。通過這一決策報告,可以明晰地反映和描述企業在未來某一會計期間里的決策效益。
3.編寫必要的文字報告來彌補報表的缺陷
由於決策時所處的地點、時間、環境等因素不同對決策目標的制定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實施決策目標時,各種消極或積極因素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報表難以全面地進行描述,有必要用文字報告予以補充。決策報告的內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但必須就決策方案的各個方面分別編製獨立的決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