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安邦

馮安邦

馮安徠邦(1884 - 1938.11.3)又名景樹,字化民,號恩善。生於山東省無棣縣張辛店。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國抗日將領。自幼資質敦厚,性格豪爽,見義勇為。清末投軍,民國元年後隸屬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騎兵排長依次晉陞工兵連長、營長、團長,西北軍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長,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兼代寧夏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等職。追隨馮玉祥,先後參加了討伐張勳復辟、討伐陝西軍閥陳樹藩之役,及“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平定甘肅“河湟事變”、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中將軍長兼第二十七師師長。 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別山的戰役中,與敵人血戰五十餘日,殲滅大量敵人後在轉進襄樊的途中,遭日機轟炸,重傷陣亡,壯烈殉國。終年54歲。

1940年9月25日,國民政府發布褒獎令,表彰馮安邦“奮跡戎行,戰必先驅”的抗日功勛,並追授其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后,馮安邦先後入注《中華英烈大辭典》《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生平經歷


馮安邦(中)
馮安邦(中)
馮安邦(1884 - 1938.11.3),字化民,山東省無棣縣人,1884年生。先世以耕讀傳家,在鄉間很有聲望。父親馮維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五品把總。可惜家道中落,貧困不堪。
童年拜張道長學藝
十幾歲的馮安邦只得到縣城扛麻袋度日。那天,他中午歇工,恰好遇到了張道長。《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詳見-奇人佚事)從此徒緣造就一代英才。這道長名叫張立青(音),是沾化縣下窪鎮哈喇庄人。
1900年,正值清末,民不聊生,他只得遠走他鄉,海豐義和拳興起,馮安邦參與其中。隨後,馮安邦從戎。
從士兵到將軍
1911年辛亥革命後轉隸第十六混成旅馮玉祥麾下。
1917年,“張勳復辟”,時任陸軍第16混成旅騎兵營排長的馮安邦跟隨馮玉祥的“討逆軍”馬廠誓師,然後揮師西伐,馮安邦率部一馬當先,殺入北京城,擊潰了張勳的主力部隊“辮子軍”,迫使宣統皇帝放棄帝位,再次宣布國家共和。
1921年,他隨馮玉祥入陝討伐陝督陳樹藩,因作戰勇猛,帶兵有方,以戰功晉陞為第11師工兵11營連長。
1924年參加馮玉祥發動的“首都革命”,擢升為營長。
1926年九月,馮玉祥於綏遠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職,馮安邦升任第二集團軍暫編第一師工兵團團長。
1927年春,被派往寧夏訓練部隊,因成績優異,晉陞第十六師第四十八旅旅長,旋調任第三混成旅旅長,隸孫連仲麾下。
調任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7年夏,馮安邦奉令率部到甘肅掃清叛亂土匪。在隴南作戰中,他運用巧妙戰術,克複天水城,為保障北伐的順利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資供應,晉陞為第28師師長,后又調任第22師師長兼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
隴南之役
1928年,西北回族軍閥為爭奪地盤與西北軍發生衝突。一時河隍等地的馬仲英、韓進祿及馬廷瓤兄弟紛紛乘機而起。馮安部奉調甘肅征剿,首先在南大通阻擊馬廷部十且,韓進祿部退出河州,猛撲天水並將其逐出永登、涼州。馮安邦與吉鴻昌部堅守天水,力克強敵,迫使韓部與馬仲英會合後向紙縣臨譚清退,是謂隴南之役。隨後,馮部跟蹤追擊,於次年一月攻陷長拉麻川村落。不料,馬仲英部轉撲寧夏,寧夏後方告急。馮安邦率軍回剿,再次告捷,遂因功搖升為第二十六師師長,並代理寧夏省主席。
多次改編
1930年5月,蔣馮閻大戰中原(中原大戰),馮玉祥被迫下野流亡海外,馮安邦部隸龐炳勛第二路軍,由鄭州以南地壓東進,投入隴海線反蔣作戰。作戰結果反蔣軍失敗。
1930年十月下旬,馮安邦隨孫連仲投蔣,所部被編入孫之第二十六路軍,調魯西駐紮。
1931年春.馮安邦隨第二十六路軍由山東開往江西興國、瑞金寧都一帶,參加對工農紅軍的圍剿。
1931年十二月,該軍將領趙博生、董振堂率一萬七千餘人在寧都舉行起義,投向紅軍。二十六路軍元氣大傷,孫連仲被迫收容殘部,重新整編,馮安邦出任新組建的第七十四旅旅長,下轄兩個團。1932年,第二十六路軍在宜黃遭到紅軍慘重打擊,實力更減。孫連仲被迫再次實行改編,將原第二十五師縮編為一個旅,由馮安邦任旅長,第二十七師也縮編為一個旅;兩個旅合編為第二十七師;二十七師與獨立第四十四旅組成第四十二軍。師長、軍長職均由孫自兼;馮安邦擔任陸軍第27師第80旅旅長。
1932年年十二月,馮安邦晉陞第二十七師師長,率軍進駐安樂縣。
1933年初,奉命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班第二期受訓。結業后,返回江西。
1934年,蔣介石洞二十六路軍開往宜昌、宜都一帶,“圍剿”湘鄂邊區紅軍。馮安邦部奉派公安、石首參加“圍剿”作戰。
1935年,調往江蘇淮陰一帶整訓。
堅守娘子關
1937年七七事變生的爆發引燃了民族抗戰的聖火。
1937年七月九日,二十六路軍即接到了開赴保定、石家莊結集,支援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洋的命令。
1937年七月十二日,部隊開投北上,踏上了抗擊日寇的光榮征途。行前,馮安邦慷慨激昂地表示:“殺敵報國,就在此時!貪生怕死,保存實力的軍人,是國民革命的敗類,不算是炎黃的子孫”!北上后,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布防於北平以南琉璃河一線。
1937年八月中旬,北京失陷后,日軍第二十師團沿平漢路南下,向二十七師陣地發起攻擊。馮安邦指揮官兵奮起應戰,多次挫敗其攻勢。
1937年九月十八日,二十七師奉命撤離琉璃河,退往石家莊休整。
1937年九月下旬,受命擔任平漢線以南、淖淪河北岸一線的守備。
1937年九月三十日,第二十六路軍被擴編為第二集團軍,孫連仲任總司令,馮安邦升任第四十二軍軍長,轄第二十七師(自兼)和獨立第四十四旅。
1937年十月上旬,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二十師團連克津淪河北昆的靈壽、平山、新安、正定,
1937年十月十日攻佔平、津后沿平漢路南下的日軍第20師團攻佔石家莊。在琉璃河、房山一線阻擊日軍的馮安邦奉命率部東移,援助閻錫山的晉軍守衛山西。
1937年十月十二日,四十二軍抵達娘子關一線。馮安邦令二十七師一部佔領北峪,支援友鄰第十七師作戰,主力則集結於娘子關附近,獨立第四十四旅進佔六嶺關,阻擊西進及南下之敵。
1937年十月十四日拂曉,馮安邦組織部隊向佔據舊關之敵發動反攻,並令二十七師一部向新關、核桃園和大小龍窩出擊,配合反攻行動。舊關日軍經我反擊,退據東南高地頑抗。核桃園及大小龍窩之敵遭到反擊后,奪路逃竄,馮安邦急令二十七師七十九旅派隊堵截,將日軍包圍。經二小時激戰,將四百餘日軍全殲。隨後,舊關日軍向馮軍反撲,經奮勇阻擊,日軍敗走。其後,馮安邦令二十七師在大小龍窩至自石頭之線設防,獨立四十四旅則固守六嶺關,並同夏口村、洪子店一帶八路軍部隊取得聯絡配合,於十四日合力擊退經洪子店西犯之敵。
1937年十月十五日,二十七師再次擊退由舊關批犯之敵。
1937年十月十六至十七日,馮安邦指揮四十二軍反擊舊關、關溝之敵,激烈搏鬥十餘次,雙方傷亡慘重。~未果。
1937年十月二十日,日軍輔以飛機、大炮向馮安邦部固守陣地晝夜猛攻,我軍將士據險死守,與日軍搏鬥混戰數十次,死守陣地最高峰,激戰至暮,與效形成對峙。
1937年十月二十二日,日軍攻勢有增無減,馮安邦督勵官兵節節抗擊,馮部傷亡用累,被迫沿正太路西撤。至22日夜,陣地失守。此役后,獨立第44旅只剩兩個營約七八百人,第42軍全軍已不足三千人。因晉東戰場曾萬鍾第3軍和孫震第41軍“潰亂不堪,皆不能即時使用”,正太路正面任務完全由馮安邦第42軍及田鎮南第30軍擔任。
1937年十月二十八日,蔣介石命該兩軍在壽陽以東阻擊日軍。戰鬥異常激烈,據守亂柳村的第27師2營僅剩士兵六人,依然苦撐不退。
1937年十月到三十一日,第四十二軍傷亡巨大,全軍僅剩1700餘人,但馮安邦仍激勵官兵誓死報國。
馮安邦印
馮安邦印
1937年十一月一日,馮安邦奉命率四十二軍轉移,途中遭日軍包圍,馮安邦揮軍死戰,付出重大犧牲方得以突圍。突圍后,二十七師向太原轉移,後轉向汾河兩岸。獨立四十四旅向芹泉鎮轉移。經連日苦戰,四十二軍殲滅日軍第二十師團七十七聯隊大佐聯隊長鯉登行一以下一千餘人,自身傷亡也極大。太原會戰結束后,馮安邦率部開赴河南許昌補充整頓。
在娘子關防禦戰中,馮安邦率部冒著日軍飛機大炮密集的狂轟濫炸奮勇迎戰,堅守陣地近一個月,有力地配合了山西忻口戰場的作戰,保衛了山西的東大門,並曾率部配合八路軍出擊殲滅日軍二十師團三十九旅團步兵第七七、七八聯隊,擊斃日軍一千餘人,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血戰台兒庄
黃白銅製,9.4厘米見方。下款馮安邦贈
黃白銅製,9.4厘米見方。下款馮安邦贈
1938年三月,第二集團軍劃歸第五戰區指揮。其時,日軍第十師團不顧東面第五師團攻勢受阻,直撲台兒庄,企圖一舉攻克徐州,打通津浦線。蔣介石為在戰略上加強第五戰區,從第一戰區檄調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和湯恩伯第二十軍團馳援魯南。在河南許昌尚在休整的馮安邦第四十二軍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奔赴台兒庄前線。(鑒於孫連仲部隊以善於防守著稱,第五戰區決定令其擔任守衛台兒庄的重任。)
1938年三月十八日,孫連仲部奉命由河南歸德(今商丘),許昌東開徐州。
1938年三月二十一日,一部抵台兒庄。馮安邦部獨立第四十四旅到達台兒庄作為總預備隊,並接替五十二軍擔任台兒庄至韓庄間運河南岸的防務。
1938年三月二十三日,二十七師抵徐州以北汪柳泉。
1938年三月二十四日晨,日軍正式向台兒庄發起猛攻,當晚突入台兒庄東北角。中國軍隊據城死守,將入城日軍殲滅,堵住了缺月。馮安邦嚴令獨立四十四旅固守運河一線,並派一部北出朝魯溝,威脅日軍側翼。
馮安邦贈友人書法
馮安邦贈友人書法
1938年三月二十五日,二十七師徒步開抵台兒庄,擔任城外右翼防禦,準備側擊日軍左翼。
1938年三月二十七日,日軍得到增援后,對台兒庄再次發起進攻,佔領城寨東北角。馮安邦親赴右翼督戰,率二十七師協同三十一師反擊劉家湖日軍,將劉家湖包圍,與敵展開白刃廝殺。激戰一直持續到三十一日,有效地牽制了日軍對台兒庄城的進攻,減緩了守城軍的壓力。
1938年四月一日,台兒庄城內守軍傷亡近半,西北門、東門、北門、東南門均淪入敵手,守軍僅據有北站、西關和南門。為了支援城內守軍,四月二日凌晨,馮安邦特令敢死隊二百餘人附一營士兵從東門攻入城內,襲擊城內日軍左側背,一度攻佔了東門和城東北角。同日,二十七師與日軍坂本支隊在台兒庄以東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陣地戰。馮安邦乘馬督戰。官兵視死如歸,予敵以慘重打擊。
日軍《步兵第十聯隊戰鬥詳報》稱:“研究敵第二十七師第八十旅自昨日以來之戰鬥精神,其決心勇戰氣概,全部守軍頑強抵抗直到最後,以至於此狹窄的散兵境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睹其慘烈之狀亦將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此役,二十七師僅營長即陣亡三名。
1938年四月三日,敵坂支隊與漱谷支隊會合后,即發起猛攻,從北、東、南三麵包圍了台兒庄。馮安邦急令獨立四十四旅一個團開赴台兒庄南門外堵截日軍,並阻敵渡河。經過城內外中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終於頂住了日軍的最後一次猛攻。
1938年四月四日,外圍中國軍隊已開抵台兒庄附近,對台兒庄構成大包圍態勢。
1938年四月五日,馮安邦令二十七師組成敢死隊,發動夜襲,攻佔了台兒庄東北的孟庄、裴庄、邵庄、彭村、滄浪廟,日軍向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清退。
1938年四月六日,日軍主力為免於後路被斷,乃竄入峰縣附近之漳山、龍山及稅廓等堅固圍寨內死守待援。
1938年四月七日,台兒庄城內之敵被徹底肅清,台兒庄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隨後,馮安邦率四十二軍參加了峰縣追擊戰。1938年四月八日,攻佔了金陵寺一帶,堵擊逃竄之敵。1938年四月十四日,奉命夜襲福家莊和峰縣南關,受阻。由於日軍援兵已由津浦線南下,開到棗莊附近,台兒庄戰役的最後一戰——峰縣追擊戰遂於四月中旬結束,第五戰區轉入防禦。此後,馮安邦率二十七師在峰縣以南監視當面之敵,並阻敵增援,斷敵補給。
在台兒庄戰役中,馮安邦指揮官兵浴血殺敵,構築右翼防線,東阻板本、北堵瀨谷,打出了國威、軍威,重創了日寇的精銳部隊,為台兒庄大捷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授予青天自日勳章
授予馮安邦的青天自日勳章
授予馮安邦的青天自日勳章
1938年五月五日,馮安邦及二十七師師長黃椎松親率該師主力與日軍第十師團第六十三聯激戰於泥溝西庄,斃敵大隊長吉幟重冶少佐以下四百餘人。由於馮安邦指揮作戰有功,國民政府特授予馮安邦將軍最高戰功獎章青天自日勳章。徐州撤退中,馮安邦率第二十七師轉歸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張自忠指揮。所部首先在郝寨、蕭縣附近佔領陣地,掩護大軍集結,爾後又佔領徐州西北九里山陣地,協同張自忠部完成了掩護主力突圍的艱 巨任務。
頒給馮安邦的勳章證書
頒給馮安邦的勳章證書
1938年九月一日,徐州突圍后,馮安邦部經江蘇淮陰退往大別山區,馮安邦奉第三兵團總司令兼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之命在鄂豫皖邊區小界嶺一帶集結,作為第三兵團的預備隊扼守要隘,抗擊來犯日軍,使日軍損兵折將,死守陣地四十餘天,使日軍終未越“雷池”半步。
長眠襄陽城
日本受降軍官步入故宮太和殿
日本受降軍官步入故宮太和殿
1938年十月,馮部奉命向襄樊轉移。由於部隊連續作戰,減員很大,馮安邦擬請將五十二軍併入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建制,自己則坐鎮襄陽收容潰散部隊。
1936年十月六日,馮安邦所部在商城至麻城公路兩側打船店山地與日軍第13師團激戰,面對優勢數倍於我的敵人的進攻,馮安邦親臨一線指揮官兵英勇抗擊,傷亡慘重,完成了預定的阻擊任務后。
日本投降 簽字人為中方將領上將孫連仲。
日本投降 簽字人為中方將領上將孫連仲。
1938年三月二十一日奉命向湖北襄樊轉移。
1938年十一月三日,馮安邦率部到達襄陽一帶,正在停留收容部隊之際,日軍航空兵對襄陽實施猛烈空襲,昭明台、東門街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在一片混亂中,馮安邦從容不迫,不肯逃避,四十二軍軍部所在地春風旅社一帶被炸成一片瓦礫。混亂中,馮安邦臨危不懼,誓與襄陽共存亡。馮安邦從容不迫指揮部隊構築工事時,不幸被日軍炸彈炸傷腹部,當場壯烈殉國。享年五十四歲。

奇人軼事


《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
十三四歲馮安邦與張樹元奇道士張立青(音)為師
那麼,他們拜的是哪一位師父?學的什麼功夫?家道中落的他們本是貧家少年,又哪來的錢去學藝,如何成長為一代英傑?
在無棣北關村人的記憶里,有個故事可以解釋這些疑問——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馮安邦,師徒緣造就一代英才。
奇道士為重修北極廟,頭髮扯開“拉大耙”,一路滴血一路化緣,三伏,午後,烈日暴晒著北關街,沒有一絲風。買賣人全都鑽進了茶棚——只有關帝廟的清冽井水能讓人寬心——據說這井水是無棣城郊最甜的水,用它泡的茶是北關人招待客人的最好禮物。只見,一個衣著邋遢的道士頂著日頭在走。他披頭散髮,胸脯上滴的都是汗。可他不管,埋著頭兀自往前沖。
“看!他拖著一個鐵耙!”眾人抬頭望,果然,一個大鐵耙子跟著他緩緩向前。細看,這耙子居然拴在道士頭髮上!
眾人驚異之時,一位老者開口:“他這是‘拉大耙’化緣呢,準是遇到啥難事了。”
道士沒停步,高聲喊道:“貧道今日拉大耙,不為別的,只為重修北極廟。”
圍觀的人明白了。這北極廟就是縣城北大門正對著的真武廟。相傳,它是明朝重臣楊巍所建。在三百多年的風雨吹打下,已是破敗不堪。這個道士真的要修廟?工程太大,哪能找這麼多錢呢?
道士明白大家的疑惑,他喊道:“貧道化緣,為敬神也為修身。諸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只要盡心就好,決不強求。”說罷,仍舊拉著耙子向前。圍攏過來的人們發現,道士的頭髮已經掉了不少,頭皮一直在滴血。
馮徠安邦拾耙跟行,感動苦行道士,一段師徒緣就此開始……
人們紛紛勸阻道士,道士不答,仍舊往前。突然道士感到頭髮鬆了,“難道整個頭皮都掉了?還是自己感動了神仙?”
當然不是。道士回頭髮現,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抬起了鐵耙子,跟著他一步步向前走。道長說:“謝了,小哥,回家吧。”那少年答話:“道長這麼犧牲自己,我佩服,我願跟道長一塊拉耙子。”道長眼眶突然濕了,他一把抱過這個衣衫褸襤的少年說:“跟我走,孩子。”
這是百年前發生北關村的一個真實故事。這道長名叫張立青(音),是沾化縣下窪鎮哈喇庄人。幫助他的少年正是後來的抗日名將馮安邦。
張立青的文武功底深厚,他日夜督促馮安邦學文習武。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提筆安天下,下馬定乾坤”。這古老的格言讓少年馮安邦激情澎湃,他終將這份理想和激情保存到生命最後一息。
終其一生,馮安邦都在感念這段緣分。他的家中,常年擺放三個牌位(或說三幅照片),一個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一個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另外一個就是恩師張立青。
張道士教文武更教做人,成為馮安邦的“人生導師”
馮安邦為何這麼感念張立青呢?於長鑾分析:“馮安邦家道中落,可想而知,他這時多需要人幫助。張立青就是他人生中的貴人,將一生才學傳授與他。更重要的是,他對馮安邦的性格養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外人看來,北極廟是個冷清的道觀,張立青只是個道士。可無棣城居民知道,這裡是長見識、生能耐的好地方。北極廟所在的北關街,是無棣城郊繁華的商業一條街。在街南,有社稷壇廣場,是全縣武術等體育比賽和大型豐收慶典的舉辦地。而北極廟廟會更是香火繚繞、人頭攢集,連吳式芬、張映漢家族的太太、小姐都要前來看大戲。
而張立青更是個文武雙全的奇人。可以想象,在北極廟的千年槐樹下,少年馮安邦晨則聞雞“起武”,夜則舞文弄墨,一天天苦練,一點點長本事長能耐。

化民橋


馮安邦像
馮安邦像
1938年馮安邦犧牲后,遺體的一部分被運回故里,家中竟無錢安葬,遺族生活均靠僚屬們集資安頓。蔣介石聞訊馮安邦家無餘財料理後事,大為感動,特令國民政府發給治喪費一萬元,照準給其按上將陣亡撫恤。
馮安邦遺體被安葬在距襄陽南七八里的周公廟附近烈士塔中,南嶽忠烈祠有馮安邦將軍墓碑。
馮安邦犧牲后,堂堂中將軍長家中竟無錢安葬,究其緣由無外乎三點:
一。馮安邦身軀魁偉,勇武過人,性格樸實,治軍嚴明。終其一生,始終在追求光明,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理想始終未變。這種對理想、信仰的執著追求,大概與張立青的教導有很大關係。
二。馮安邦生前長期服役於西北軍,深受馮玉祥將軍愛民思想的熏陶。
三。熱心於賑濟貧困,儘力於慈善教育。每到一地,他常組織部隊協助百姓耕作收穫,修築道路,並將自己的大部分薪俸接濟寒苦或創辦學校。
為了紀念他,當時贛南永豐、湘西的慈利、鄂北的應山等地都築有“化民橋”(馮安邦字化民)。

家族情況


始祖:馮宗聖 馮安邦是馮氏家族第十六世傳人
祖父:馮作德,屬農耕世家。
高祖:馮友
父親:馮維鈿 清代光緒年間的五品把總
妻子:馮夫人 在美國去世
妻侄:於長鑾
兒子:馮寶珍 河北任丘 78歲(2015年)
李明海(馮寶珍的連襟)55歲(2012年)長江水文職工(襄陽)中等專業學校退休教師
嫡親:愛新覺羅恆懿 著名旅美書畫家 美國新澤西州
女兒:馮寶玲 河南省安陽市鼓樓東小學教師
嫡孫:馮曉冬 華北油田水電廠

馮安邦紀念館


馮安邦塑像
馮安邦塑像
新中國成立后,民政部編《中華英烈大辭典》已將馮安邦作為全國著名英烈列入其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入注無棣縣革命烈士陵園英名冊。為紀念馮將軍抗日殉國68周年和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無棣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馮安邦故居(無棣縣海豐路27號)建立馮安邦紀念館
2006年8月28日,“馮安邦紀念館”正式開館,馮安邦將軍半身漢白玉雕像為漢白玉石質,碑座為三級台階和碑身組成,將軍像高1米,碑通高2.8米,像厚0.8米。濟寧市嘉祥縣製作。郭雲鷹書記全程安排,旅遊局趙吉義局長親自從嘉祥乘車運送回來。歷時20餘日製作完成。碑前面是國名黨名譽主席連戰題詞的“馮安邦將軍”。碑文為無棣縣原文史辦主任於長鑾主任撰文,現居濟南的鄉賢王仲武書丹的。
美中文化藝術交流會會長愛新覺羅恆懿題贈匾額,著名書畫家李山為馮安邦故居題寫牌名。鄉賢王仲武老先生為紀念館撰寫楹聯,邑人於長鑾敬撰碑銘。
整個紀念館館堂典雅,設計精美、內容豐厚、資料翔實。
紀念館展室布置中壁展含領袖題詞、作戰序列、軍事地圖、社會褒獎、陵園奉 祀六大板塊。正堂迎門是馮安邦遺像和簡介,對聯和橫匾詞語皆出自國民政府對馮將軍的褒揚令。
馮安邦紀念館
馮安邦紀念館
櫥展共12組,展出了馮將軍的名章、詩稿、獎狀、孫連仲制贈的銅質鎮紙,以及馮將軍的戰史資料大宗。
詳細資料如下:
第一部分是馮氏家譜和馮將軍家庭簡介。馮安邦祖籍無棣城西馮家鋪,清朝末年遷居信陽張辛店(就是現在的店子街村),始祖的名諱叫馮宗聖,馮安邦是馮氏家族第十六世傳人。他的高祖叫馮友,祖父馮作德,屬農耕世家。其父馮維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五品把總,武功高強,力大過人。左邊陳列的是馮將軍的家庭成員一覽表。
第二部分是馮將軍的妻侄於長鑾先生寫給山東省民政廳的信,以及省地縣關於對馮安邦認定烈士的信函和文件。
東面的兩個展櫥分別是第三、第四展櫥,展出的是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戰鬥序列和軍事地圖,分別標有馮安邦的四十二軍在對日作戰中的戰區歸屬和戰略地位。
第五、第六展櫥是馮將軍的嫡親、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恆懿女士饋贈的書畫瑰寶“大吉大利圖”,是恆懿女士從美國新澤西州萬里傳書而至,真情可鑒。
第七展櫥陳列的是馮將軍的印章、鎮紙和戰地詩稿。印章是國民政府統一製作的馬鈕將軍印(風磨銅質),鎮紙是台兒庄戰區司令孫連仲上將制贈的。刻畫著松鶴延年圖。並刻有“孫連仲制贈、化民師長雅存”。戰地詩稿是馮將軍的老部下二十七師軍械員別志南寄贈給於長鑾先生的。
第八展櫥是載有馮將軍傳略、事迹的書籍影印件。
馮安邦紀念館櫥窗展示
馮安邦紀念館櫥窗展示
第九展櫥是登載馮將軍事迹的部分報刊書籍。
第十展櫥是蔣中正、李宗仁致馮安邦的電報和手令,以及最高指揮機關對馮部的指令和表彰。
第十一展櫥是台兒庄當年的部分戰地照片,中間一幅的中立者是馮安邦將軍。
第十二展櫥的內容是一組見證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