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事變

河湟事變

河湟事變又稱河州事變,是指1928年5月馬仲英率部反抗國民軍、圍攻河州以後所引發的一連串戰亂,歷時六載,禍及甘、青、寧、新四省,死傷數十萬人,是中華民國時期甘肅最大的一次動亂。

背景


第二次直奉戰爭后,馮玉祥崛起,被段祺瑞政權任命為西北邊防督辦兼甘肅督辦,開啟了馮玉祥之國民軍(後來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俗稱西北軍)在甘肅的統治。1925年10月,劉郁芬以代理甘肅軍務督辦身份,替代馮玉祥率領一部分國民軍來到蘭州,消滅了前任督軍陸洪濤的殘餘勢力,馮玉祥統治時連年用兵,對本來貧瘠的甘肅更是極盡榨取之能事,激化了甘肅的社會矛盾。
針對隴南重鎮河州,劉郁芬派趙席聘代替裴建准任河州鎮守使,引起了回族軍閥特別是甘邊寧海鎮守使馬麒的注意。趙席聘與馮玉祥同營當兵,曾結拜兄弟,又是劉郁芬的表兄。他剛愎自用,用強制手段徵兵、征糧、索款,根本無視定製,也不管人民的承受能力。他更不顧河州回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其部屬在演劇時,把扮演的五個烏龜比作甘肅的“五馬”。1928年4月,河州西鄉、南鄉發生新、老教之爭。趙席聘聽信讒言說回民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新老教之爭便是他們要造反的煙幕。這時不管他誰是誰非,逮捕幾個首腦,梟首示眾,就可以鎮壓下去。趙席聘把這情形報告給劉郁芬,劉郁芬說: “好!他們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我這次要叫他三百年、六百年都反不起來。”於是指示趙席騁以“回民造反”罪名將雙方頭目捕殺。涉案教民開始組織起來向河州進攻,這是河州事變直接的導火線。
馬麒等地方軍閥與劉郁芬為首的駐甘國民軍的矛盾,是河州事變擴大到不可收拾地步的重要原因。馬麒等河州籍回族軍閥一直對國民軍入甘心存疑慮和不滿,趙席聘在河州的作為,正好給了他們一個削弱國民軍的借口。一天,馬麒對一些親信說:“國民軍滅回滅教,對我們逼得太緊,難道任其宰割?沒有一個兒子娃出口怨氣!”當時在座的17歲的馬仲英,是馬麒的堂侄,寧海軍的代理營長(營長馬寶是馬仲英的父親,因病離隊)。馬仲英從小“深慕二祖父馬海晏在太子寺新路坡殲滅湘軍的奇迹”,於是在馬麒的影響下,馬仲英聯絡7個同夥,於5月2日突擊循化城,劫持縣長,搜索公款,破獄出囚。又在大力家山伏擊國民軍徵兵官佐,殺13個人,奪得槍支彈藥,到達河州三法觀時,已有人槍數百。5月8日,涼州鎮守使馬廷勷部的馬廷斌第二團在寧河阻擊馬仲英。隨後,馬廷斌大部嘩變,投到馬仲英一方。馬仲英部聚集在韓家集等地,策動回族、漢族、東鄉族、撒拉族各族群眾反對國民軍。這時,有幾個伊斯蘭教阿訇跟隨馬仲英。馬仲英打出“黑虎吸馮軍”的旗幟,自任司令(人稱“尕司令”),並提出“官逼民反”、“不殺回,不殺漢,專殺國民軍辦事員”等口號,規定“殺一回民一人抵罪,殺一漢民二人抵罪”的律例。這些口號在第一次圍攻河州時,曾起過不小的動員作用,但很快被民族仇殺所代替。

經過


河州三圍

1928年5月10日—23日,馬仲英部1萬餘人圍攻河州、寧河城。趙席聘戰敗,閉城待援。馬麒派“銀褐”、“海騮”等3支馬隊(相當3個營)尾隨馬仲英部到河州,先後“嘩變”,加入馬仲英部。實際上,馬仲英部隊初期的軍事骨幹和重要槍械,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於馬麒、馬廷勷部。劉郁芬派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十五師擊敗馬仲英部,馬仲英退走西鄉。趙席聘被調走,新任二十五師師長陳毓耀繼任河州鎮守使。
6月27日—7月14日,馬仲英第二次圍攻河州。這時,馬廷勷胞弟馬廷賢將馬廷勷在河州的2個窖藏銀38萬元,交給馬仲英作軍餉,聯合反對國民軍。馬仲英部改稱西部邊防聯盟軍,馬仲英任司令,馬廷賢任副司令,率部數萬(有兩萬、三萬、六萬等不同記載)圍攻河州。第一路集中攻擊河州八坊的國民軍工兵連駐地(馬安良的“上將府”)。工兵連480人死傷2/3,只有1/3從地洞中逃出,劉郁芬的參謀長俞嘉培也負重傷,“上將府”被馬仲英放火燒光。在作戰中,國民軍第四十九旅旅長趙重華被擊斃。馬仲英部第二路沿北塬東鄉至唐汪川一帶,在蓮花渡口把大西鄉難民砍死數十人,逼入河中淹死者千人,河州至蘭州道路斷絕。蘭州告急,劉郁芬急調趙席聘、佟麟閣、李松昆3個師進軍河州。7月14日,再次解河州之圍。
8月11日,馬仲英聚眾三萬,第三次圍攻河州。國民軍守住北塬至蘭州通道,其餘三面被圍。劉郁芬令趙、佟、李3個師加上劉兆祥旅會剿,8月18日,與守城部隊會師,第三次解河州之圍。
10月24日,馬仲英部主力出槐樹關,攻陷臨潭、卓尼、岷縣,后又聚集於河州四鄉。11月,駐甘國民軍已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孫連仲部)和第七方面軍(劉郁芬部)。29日,劉郁芬下達總攻擊令,孫、劉5個師約6萬人,全面向馬部出擊,攻佔韓家集等重要據點,馬部傷亡也較大。馬仲英部再次退至卓尼、洮岷。馬廷賢離開部隊,同涼州事變失敗后的馬廷勷一道去青海化隆
在馬仲英三圍河州期間,馮玉祥、劉郁芬曾多次派人與馬部議和,但雙方都缺乏誠意。國民軍的目標是通過改編馬部,削減其軍力,使其不可能成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馬仲英的目標是改編后仍然是一支獨立的、能作戰的、不受限制調遣的武裝力量,因此雙方談判註定失敗。

屠戮河湟

馬仲英起事之初,提出“殺一漢民二人抵罪”的紀律,就是為防止漢回兩族間的仇殺。馬部也是由回族、撒拉族、東鄉族、漢族等各族人民組成的,但趙席聘卻借口消除內應、處死回民囚犯42名。後來,趙席聘又命令以漢民為主的民團火燒八坊,搶劫財產,濫殺無辜。漢、回民族之間的矛盾公開化了。此後“回民婦女有在夜間偷燒漢廟的,男子們也殘殺漢人以為報復。西鄉漢民逃往藏族聚居區,北塬漢民逃往蓮花堡一帶。此後馬仲英部隊中再無漢人,成為清一色的回民反馮軍了”。6月下旬,河州大小南鄉一帶漢民村莊,全家被殺的不下800戶,“八旬老人,七歲小孫,都不能倖免,真是空前第一等浩劫”。
在三打河州失敗后,馬仲英部竄擾甘南、青海、河西、寧夏。1928年12月,馬仲英部經臨洮、隴西攻破武山甘谷、秦安等縣城。21日攻天水,被國民軍吉鴻昌部擊敗,再退竄擾藏族聚居區,駐岷縣宕昌。在此之前,馬廷賢率衛隊、家眷及財物從循化到卓尼,卓尼土司楊復興奉劉郁芬命令截擊。馬廷賢向馬仲英求救。馬仲英率部至臨潭、卓尼,焚燒、搶掠藏族群眾村莊,著名的禪定大寺也被焚毀。1929年2月,勒索掠奪拉卜楞寺後進入青海,一路洗劫保安鎮、屠五屯、過貴德,到西寧南,劫掠塔爾寺,震驚西寧。又屠湟源,經門源出扁都口第一次進入河西走廊。馬部先攻入山丹,2月26日,在永昌受到抵抗。馬部攻破城后屠殺男子2000多人,永昌成為“寡婦城”。3月15日,馬仲英攻破不足萬人的民勤城,屠殺平民4600人。31日,吉鴻昌部劉兆祥旅在民勤紅柳墩、大廟,大敗馬部。4月10日,馬部抵達寧夏阿拉善旗定遠營,自稱“西北聯軍總司令”,受阿拉善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慫恿進攻寧夏。寧夏省主席門致中因輕敵而致兵力部署不當,馬仲英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先佔寧朔,4月30日,占寧夏城。門致中逃出廣武。此時,吉鴻昌部已抵達廣武、大壩,同從河州回師的門致中軍吳鵬舉部聯合作戰,先敗后勝。5月6日收復寧夏城。馬仲英退守黃渠橋鎮
馬仲英在寧夏收斂了燒殺擄掠、姦淫婦女的惡行,除了戰鬥,不傷平民。從寧夏城撤退時,只燒了馬福祥的將軍府,對馮玉祥的態度也有改變,稱其為“馮總司令”,甚至向馮軍提出在寧夏由門致中主政,馬仲英主軍的分治方案。吉鴻昌從減少百姓損失出發,提出招撫馬部意見,但被門致中拒絕。

仲英招安

當時,馮玉祥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關係惡化,蔣介石欲與西北回族反馮勢力合作。1929年5月,國民政府北平行轅參謀長何成濬接見原馬廷勷部參謀長馬培清、馬廷賢,要求他們回甘肅進行反馮活動。馬培清隨即到黃渠橋會見馬仲英,決定由馬培清任總指揮,率馬仲英部七八千人攻打寧夏城。結果馬部失敗,轉往磴口等地。12月,馬仲英經人介紹,準備帶兩千騎兵到徐州與國民黨馬鴻逵部合作。但剛出發,部隊嘩變。馬仲英帶少數隨從到北平。1930年3月,馬仲英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第二旅旅長,併發給軍餉。第十五路軍總指揮為馬廷勷,馬仲英不服從馬廷勷領導。此時馬仲英部駐后套,約3000人。1930年夏,馬仲英到南京,蔣介石將他安排在中央軍官學校學習。經蔣介石批准,馬福祥將馬仲英安排到山東泰安馬鴻逵部任參議。在此期間,馬仲英結識了一些有“左傾”思想的知識分子。

後續


1930年7月,馬仲英利用甘肅空虛的機會,溜出馬鴻賓軍營,重返寧夏,新任寧夏省主席馬鴻賓任命他為教導大隊長。不久后馬仲英約千人又來到甘肅張掖,其舊部馬謙時任甘州警備司令,馬謙部大多投向馬仲英,馬謙出走天津。12月,馬仲英自稱甘寧青保安司令。1931年2月,又設立河西省,自任省主席,轄個11個縣。此後,馬開始任用漢族知識分子為幹部,其中有幾個是在泰安認識的。陸續整編軍隊,整頓軍紀,改變軍隊成分,將紀律很差的“棗騮隊”繳械,有的遣散,徵發酒泉等地居民、農民約2000人入伍。馬仲英在河西的擴張,引起馬麒的警惕。1931年4月,馬麒之子馬步芳率騎兵突襲馬仲英部,激戰於民樂。馬仲英敗走酒泉,馬步芳部進駐張掖。
1931年5月,新疆哈密王府總管堯樂博斯路經酒泉時,邀馬仲英進新疆。19日,馬部進入新疆。9月,馬仲英作戰受傷,回到酒泉療傷、練兵。1932年3月,國民政府給予馬仲英部新編第三十六師番號,由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節制。1933年5月,馬仲英率全部人馬1萬餘人第二次進入新疆,介入新疆內戰,與新任新疆省主席盛世才對抗。1934年7月去蘇聯學習,其部由馬虎山(馬仲英姐夫)率領。1937年10月,馬虎山部因叛亂被消滅。
馬仲英部先後在新疆共約6年多時間,參與新疆內亂,加深了新疆人民的苦難。1934年,馬仲英部馬福元先後消滅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與和田“伊斯蘭教王國”兩個非法政府。馬仲英去蘇聯以後下落不明,一說在蘇聯肅反中被殺。馬虎山師被消滅后,其河州籍官兵大部分也下落不明,只有極少數人回到河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