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歌送別范宣》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這首詩開篇以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地形之固勝引入至對歷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而長江更成天塹,為王朝抵擋住了北方政權的入侵,偏安於江左的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但李白並非旨在寫六朝的輝煌,頸聯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氣息。“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隨東流”,蓋言金陵為帝都歷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別范宣》中指出“自孫權定都建業(金陵),傳四主”,晉元帝南渡時,金陵已是歷時五十九年的“舊長安”,隨後又經宋、齊、梁、陳四朝,帝王大業共傳三百三十餘年。接著思維的觸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陽之童謠傳說,從而引出對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接續而後又轉寫豪華落盡的悲涼,進一步抒發麵對歷史的滄桑之感。
“冠蓋散為煙霧盡,金輿玉座成寒灰”這一句之內的時空跨越與今昔對比令人心驚而頓感悲涼,詩歌的情感基調由先前的氣勢雄大轉為懷古悼今、感時傷物的傷感凄涼。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歷史的風雲變幻、戰爭的離亂凄慘、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於其中。這首歌行體送別詩開篇描寫石頭鐘山的形勝,將大半部分用於追述與金陵一地有關的重要歷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別之意。“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在一篇之內將寫物、懷古、詠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詩整體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觸景生情為主,描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的雄奇壯觀,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圖,妙筆生輝,令人心旌搖蕩。接著八句詩詞借“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氣象,抒寫六朝豪華落盡的悲涼,委婉深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對比,盡顯頓感悲涼。最後八句詩詞描繪朝代更迭替代、戰爭離亂之凄慘,六朝人飲酒作樂,詠歌尋歡,再也一去不復回。
全詩熔寫物、抒情、懷古、詠史、送人為一體,對歷史興衰的感懷,所含掙扎幽憤多,既有個人仕途不得志、懷才不遇之意,亦有對家國漸漸衰亡而憂慮,詩詞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這首詩作於天寶中游金陵時。此詩詠古傷今,慨嘆金陵形勢雖虎踞龍盤,但歷代帝王卻如走馬燈似的輪換,可見江山之固在人事而不在天險耳。此詩似有警告當政者不可學陳後主荒淫逞國之意。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