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賦

秋陽賦

秋陽賦是北宋著名詞人、文學家蘇軾仿照著漢賦的格式所填寫的賦文。在本文中,蘇軾借用西漢賦文中子虛和烏有的對話形式表現了不同境遇的人對於秋陽的不同感觸,從而表現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華橫溢,哲理深刻而著稱,成為蘇軾的又一名作。

作品賞析


東坡之秋陽賦,起於與越王之孫的對話。他說:“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穀;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在這樣的浩淼文章里,我只能嘆息自己筆力的不健。東坡以心之明、氣之清、善惡之堅百穀、惡欲之隕群木來比擬秋陽無比的繁華和光芒萬丈,這樣的氣勢和輝映萬千,真是古今之大文章也!接下來,東坡用一些比喻來比喻秋陽的浩大和穩健,來表達一種自比宇宙之無限的悠然心情。他說:“公子何自知秋陽哉?生於華屋之下,而長游於朝廷之上,出擁大蓋,入侍幃幄,暑至於溫,寒至於涼而已矣。”秋陽生於華屋之下,就是說秋陽與大地民間緊緊相連;秋陽長游於朝廷之上,就是說古今貫穿一切的光和熱量出沒於輝煌的廟堂之上,與政治的功罪千秋而千秋。然而秋陽的本質並不只是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碩大無邊,更是指它的出神入化,它的入於四季之變遷和宇宙之根本的變化演進。所以,蘇軾以如椽的巨筆勾勒了一個浩大的秋陽世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