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賦
秋陽賦
秋陽賦是北宋著名詞人、文學家蘇軾仿照著漢賦的格式所填寫的賦文。在本文中,蘇軾借用西漢賦文中子虛和烏有的對話形式表現了不同境遇的人對於秋陽的不同感觸,從而表現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華橫溢,哲理深刻而著稱,成為蘇軾的又一名作。
東坡之秋陽賦,起於與越王之孫的對話。他說:“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穀;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群木。”在這樣的浩淼文章里,我只能嘆息自己筆力的不健。東坡以心之明、氣之清、善惡之堅百穀、惡欲之隕群木來比擬秋陽無比的繁華和光芒萬丈,這樣的氣勢和輝映萬千,真是古今之大文章也!接下來,東坡用一些比喻來比喻秋陽的浩大和穩健,來表達一種自比宇宙之無限的悠然心情。他說:“公子何自知秋陽哉?生於華屋之下,而長游於朝廷之上,出擁大蓋,入侍幃幄,暑至於溫,寒至於涼而已矣。”秋陽生於華屋之下,就是說秋陽與大地民間緊緊相連;秋陽長游於朝廷之上,就是說古今貫穿一切的光和熱量出沒於輝煌的廟堂之上,與政治的功罪千秋而千秋。然而秋陽的本質並不只是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碩大無邊,更是指它的出神入化,它的入於四季之變遷和宇宙之根本的變化演進。所以,蘇軾以如椽的巨筆勾勒了一個浩大的秋陽世界。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