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城
懷來縣歷史建築
懷來城
懷來城
初,遷,州縣俱廢。洪武()置懷守御千戶;永樂十五年(1417年)改為懷來左衛,十六年(1418年)改為懷來衛,直屬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歸東路管轄。懷來城為衛治所在,轄沙城堡城、土木堡城、榆林堡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懷來衛為懷來縣,屬宣化府,懷來城為縣治所在,下轄沙城堡城、新保安城、土木堡城、礬山堡城、榆林堡城。
懷來城西通晉蒙,東達京津,自古就是著名的軍事要塞。《懷來縣誌》稱,“懷來雖區區百里,而西屏宣鎮,東蔽居庸,北當槍竿、滴水崖之沖,南護白羊、鎮邊城之險,前代列戍屯兵,視為重鎮”。又說:“宣鎮厄要之區不在鎮城,而在懷來。”
懷來城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趙彝重修懷來城;永樂二年(1404年)又擴展修築;景泰五年(1454年)參將夏忠磚砌全城。
懷來城東、北兩面跨山,西、南為平地。城周長七里二百二十二步,高三丈四尺。城垣上築城樓三座,角樓三座,鋪舍28座,敵樓26座,垛口985個。東、南、西開三個城門,各有瓮城拱衛,東門叫“明靖”,南門叫“迎恩”,西門叫“永安”。城東北角開有小北門一個,但長期關閉。城牆外側建有壕溝,深闊各一丈。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兵備胡思伸增筑西關城,城垣高二丈七尺,周長二百二十丈,開南北西三門。懷來城城牆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同治元年(1862年)曾有過三次大修,至1949年舊城垣仍保存完好。
懷來城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城鎮。傳說明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時出關考察,見此地山勢、河流頗具風水,於是在此建城取名“懷來”。幾百年來,懷來多經征戰,但古城均未遭到破壞。
城內街衢井然,屋舍整齊。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中間是十字街。街心有四個木製結構牌坊,雕梁畫柱,氣宇軒昂。連接主街的巷道有田家巷、武廟巷、三元街、小新街、東嶽廟巷、城隍廟街、四眼井巷、兩眼井巷、草場街、大悲寺巷、大學巷、通府巷、慶壽寺街、張老巷、小馬戰、順城街、觀音堂巷、舊守府巷、西關大街等。南大街建有雄偉壯觀的縣衙建築群,是按照明代縣衙的規制修造的,佔地約20多畝。
懷來城在元代為著名驛站,城內設公館以接待遞送公文的驛卒和來往的官員。城東媯水河上的古石橋,是上都(開平)到大都(北京)幹道上的重要橋樑。石橋始建於元代,稱五虎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名通濟橋;清嘉慶六年(1801年)又補修,稱媯水橋。全橋連碼頭共長一百二十多丈、寬二丈五尺,橋洞11孔,橋面兩側有石柱欄桿護衛,橋頭兩端有鑄鐵鎮水牛四個,石牌坊兩座。古石橋現已沒入官廳水庫。
懷來城依山傍水,建築奇特。東郊雨霽、西岩月落、南山疊翠、北嶺凌雲、三橋晚釣、古寺晨鐘、渾河白浪、佛峪溫泉號稱“懷來八景”。
“落日開平路,懷來古縣城,數家惟土屋,萬乘有行宮。雪擁關山壯,塵隨驛馬輕,長橋人並立,還愛此河清。”元代文學家揭奚斯筆下的懷來城是如此充滿詩情畫意。
1951年修建官廳水庫,懷來城遷址沙城。一代名城從此靜靜地沉沒於水下,只有卧牛山之巔還留有懷來城的斷壁殘垣,依山勢蜿蜒而上,清晰而真實地承載著歷史的變遷。
懷來城現狀有泰山廟、觀音廟,懷來城垣遺址。還利用村落遺址建設的影視城,從北辛堡鎮六街村可達,風景優美,可觀湖光山色,憑弔歷史滄桑。
卧牛山屬懷來盆地四小奇觀之一,這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沒有工業污染,空氣清新、純凈。夏季,微風徐徐,涼爽萬千,是避暑的極好處所。冬季,湖上大面積冰面可以開展滑冰、爬籬、冰燈等項目。卧牛山旅遊服務設施,在建造上十分注重民族鄉俗氣息和藝術風格,造型各異的卧牛崗山寨讓您領略古老山寨人的生活韻味,岸邊綠樹掩映中的一排排木屋、石板房和蒙古包讓您擁進大自然的懷抱中,流連忘返。卧牛山蘊藏著豐富的溫泉和礦泉水資源,現正在開發。遍布在山上和湖畔的幾十種山野菜,經過獨特的加工製作,不禁使人拍案叫絕。官廳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鯉魚、鯽魚、鰱魚、草魚、鯰魚、胖頭魚、白條魚、青蝦、龍蝦應有盡有,其中專供國宴的官廳鯉魚和龍蝦,倍受中外賓客的青睞。在卧牛山旅遊區,你還可以領略到峰火硝煙,炮聲隆隆的戰爭場面,因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基地與卧牛山近在咫尺。